山顶上的诺亚方舟
(2022-08-23 09:36:54)
标签:
梦桐疏影 |
分类: 一路花开 |
山顶上的诺亚方舟
张鉴
苍翠连绵的群山之中,一个椭圆形的山顶之上,一座东西长、南北端的小镇特别引人注目。空中俯瞰,它宛若一只搁置山顶的小船,又如一把织布云中的梭子。小船悬浮于空中,轻灵浪漫,又透出说不出的神秘。
镜头下拉,小船渐渐变大,气势愈加恢宏,能清楚看见青石板街面铺成的船底,青瓦房屋搭建的船舷,高耸戏楼隔成的船舱,东部灵宫庙盖起的尾篷,西部天灯石柱扬起的篙竿;还能感受到它船帆高扬,在林海云涛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这就是罗城古镇,中国的诺亚方舟。
罗城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距离犍为24公里,距离乐山60公里。修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但有一点至少是可以肯定的,罗城“设计师”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因为懂建筑,才把小镇立于山顶而历尽数百年风雨依旧坚固牢靠;因为是诗人,才把小镇修得如此独特奇妙,充满诗情画意。事实上船形街的修建表达出罗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对水文化的殷切愿景。从那以后,罗城开始“水上生活“,每天开门,似乎摇着一把橹,在日光里缓缓行驶;夜晚关门,仿佛提着一盏桅灯,在月光里徐徐前行。大船安放着汉、回、彝、满、藏、黎、苗七个民族,他们在这里渡着水汽淋漓的红尘时光。
崇祯年间天下并不太平,兵变、战乱、朋党之争、农民起义、饥饿、海潮、地震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地处西南边陲的罗城不可能不受影响。修建者也许并不知道西方世界《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但肯定期待高山之上能有一个避难所,让百姓逃避乱世,安然而居。这里很快成了集散地、旱码头,也成为人们代代繁衍生息的诺亚方舟。
这里市集繁荣,贸易兴隆,生活在“船”中的人更是简单怡然,自得快乐。209米长的船形街,有着宽宽的凉厅——房屋外面搭建起的宽阔屋檐,冬遮雨雪,夏挡烈日,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晴雨市场”。
走进罗城,仿佛走进一幅充满古意的画中。高挂的大红灯笼,整齐的店铺,宽敞的廊檐,密密匝匝的桌椅,武侠片一样旌旗招展的招牌幌子,仿佛看见了生活的粼粼波光。凉厅子下,布满了酒馆、饭馆、小食店,零售店,而茶馆最多。故事水吧,东升茶馆、春芽茶园、盖碗茶苑,古镇茶楼、船中楼、乐茶坊等,从船头船中,从船中到船尾,比比皆是。
酷暑天,阳光顺着船篷中间的空隙泼洒下来,让整条街处于半明半暗之中,凉厅子下清凉如水。喝酒吃肉的,下棋打牌的,摆龙门阵的,掏耳朵的,剪头发的,卖蔬菜水果的,甚至不少人什么也不做,就在厅子下闲坐发呆。小孩们或站或坐或爬在空地上嬉戏玩耍,三两只小狗小猫躺在桌椅边,懒洋洋睡大觉。偶尔一只,睁着滴溜溜的眼睛注视着行人,颇为好玩可爱。店铺里,围着围裙的老板正在忙碌,点豆花,做凉糕,炖汤,卤肉,炒菜……各种豆花、牛肉、羊肉、猪肉热腾腾、咕嘟嘟地窜出香气,让人沉浸于这充满着烟火气的生活中。丝丝缕缕的茶香和饭菜香,隐隐浮动在闲人们略带笑意的脸上,随清凉的风,从船这头飘到船那头,又从船那头飘到船这头,而浓郁的亲情、友情、乡情也融化在这熟悉而愉悦的气味中。
罗城逢双赶场。赶场天凉亭下更是塞满了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船舱的古戏台会有戏曲表演,台上,吹拉弹唱,歌舞悠扬;台下,男女老幼,沉醉欢乐,歌声、乐声、掌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山顶之舟,让四处漂泊的人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让横渡红尘的人找到了温暖的避风港。小舟摇曳,日子也顺水而淌。舟中人舒舒服服地度着光阴,安安逸逸地过着日子。
漫步这里,品尝古镇美味的小吃,体验古镇流淌的温情,陶醉于小船带给人的舒心与自得,感受着古镇人间烟火带来的安宁和惬意。遇见挑菜卖的老妇,忍不住把她篮子里剩下的两把苕尖、三个茄子、四根黄瓜,还有几斤新鲜核桃全部买走……时间的河流无声奔涌,小舟扬起的波涛不知不觉溢满心间。
突然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澳大利亚人来到这里,被山顶之舟震撼。他惊叹小船的别致造型,更喜欢小镇人的生活方式。他如考古学家一般,兴趣盎然地寻找时光印记,打探古镇密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中国的诺亚方舟,我要复制这艘伟大的船只,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古老东方建筑艺术的美丽。两年后,墨尔本出现了一座与罗城一模一样的“中国城”!
“舟”可复制,但历史与生活无法复制,古镇身体里的内涵与气象,古镇骨子里的浪漫和心灵上的自由,是无法复制的。
它超越于时空之外,既是凝固的建筑艺术,更是鲜活的生存方式。
2022/8/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