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梁兄

标签:
老丹小文高密文学铁三角梁守德国土资源报文化 |
分类: 老丹小文 |

我看梁兄
李丹平\文2016.07.29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发言!感谢大家!感谢梁兄!
借此机会,谈点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批评!准备了一个小稿,在这儿念念。
梁守德先生长我3岁,平时称作梁兄。我们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距今不到30年。他写小说,我写诗歌,还有一个写小说的李大伟,我们三个人被称为“高密文学铁三角”,同任高密作协副主席。因为当时我们年纪相仿、趣味相近、水平也差不多,所以“高密文学铁三角”这一称谓就被文联确定下来、也被民间接受了,一直到今天。其实,那时我们常常聚在一起,谈文学的时候并不多,都知道“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无须啰嗦。倒是喝酒不少,几乎是每聚必醉,一人一斤白酒不成问题,并且还抽烟。想想那时,年轻真好,但是抽烟、醉酒又是多么地可怕。
北京四年,梁兄大进,可以说从一个业余作者变成了职业作家。梁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他身上的一些特点,纵合起来说就是“三多、三有、三幸”。
先说“三多”。北京四年,可以说是梁兄的黄金期,收获丰硕,成绩多多。一是“作品多”。四年间,完成报告文学4个,电影剧本3个,出版中篇小说集1部、报告文学集2部,发表长篇通讯等30多篇。数量大、质量好,令人羡慕。二是“历练多”。2012年以来,我每年都多次出差北京,每次去都见不上他。不是这个省,就是哪个省;不是这个会,就是那个会;不是这个稿,就是那个稿。很忙,很充实,天南海北、各色人等、诸多情况,历练了自己,丰富了人生,突破了自我,实现了价值,也为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可贵的基础。三是“收获多”。四年间,梁兄加入了中国作协,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期间结识、交往了许多作家、诗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砥砺了自己的智性。所有这些,在高密是很难获得的。
再说“三有”。从梁兄早期的“白桦林” 系列到后来的“十八亿红线”系列,再到现在的“生死大营救”系列,都明显地突出了“三有”特点,即有职业操守、有民族大义、有英雄气概。为什么呢?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长篇通讯等等,大多数我都读了,都体现着这“三有”,很难得,不容易,不简单,许多比梁兄名气大的作家都做不到。这是个人的修养,也是气节,更是高度。梁兄耿直真诚、率性达观,不追名逐利,不胡编乱造,任何时候都不卖身、不无耻、不哗众取宠,相信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作品立意崇高、气象正大、充满正能量;语言通晓流畅、平实亲切、充满浓浓中国味。他所有的作品似乎都在说:你不能出卖自己的爹娘和灵魂来换取什么荣誉,即使是国际荣誉;你不能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来换取什么大奖,即使是国际大奖。从内而外,铁骨铮铮,丹心一片,令人钦佩。
最后说“三幸”。梁兄是幸运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幸误诊。记得今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梁兄和嫂子来到我的办公室,细谈之后才知道,肺癌传闻原来是误诊,虚惊一场,令人高兴不迭。每每将此事说给高密文朋诗友听,大家都为梁兄祝福、都为梁兄高兴。因为更大的部头、更多的创作、更好的作品还在后头,人们拭目以待。二幸两戒。即戒了烟、戒了酒,回归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因祸得福,幸然!健康是一,其他几乎都是零,信然!三幸领导重视。作为一名非专业作家,处理好日常工作和业余写作的关系极其重要。干好本职工作,就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发展业余爱好,可以追逐梦想,实现夙愿。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解决好工作和写作的矛盾,达成两不误、两促进,关键在领导重视。在高密,于道河局长重视,全局干部职工认可,把梁兄的文学创作与国土文化、机关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国土博物馆、一个梁守德,我以为都是文化建设的好成果、大成果。现在的张友勤局长同样重视,不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会议了。感谢于局长、感谢张局长、感谢大家。此外,我以为整个国土系统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学创作,在全国带了个好头,此非远见卓识者而不能为,此非高屋建瓴者而不能为。借此机会,谨代表高密市文学爱好者,感谢国家、省、市国土部门和作协、报社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对于梁兄来说,北京四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更高的追求,更远的目标,也许会从此起步,更上层楼。祝愿梁兄也相信梁兄在今后的日子里,笔耕不辍、开拓前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作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