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诗派与三李先生
李丹平\文
诗歌作为人类培育的第一株精神之花,数千年来,馥郁繁衍,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论语·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无一能避开“兴、观、群、怨”四字而存在,高密诗派亦然。
高密诗派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东省唯一影响全国并持续200多年的地域性诗歌流派,为中国历史上“寒士诗”的首席代表性诗派,是高密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高密诗派领袖“三李先生”,即清代翰林编修、监察御史、诗人、学者李元直的次、三、四子: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其门徒、追随者遍布国内山东、广西、江西、山西、河北、湖北、江苏、安徽、辽宁、四川、河南、台湾等地,直至朝鲜。其代表性著作有《三李诗抄》、《高密三李诗话》、《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偶论四名家诗》、《拗法谱》、《二客吟》、《通转韵考》、《六家诗选》、《韩诗臆说》、《高密李氏译选孟诗》、《诗经直说》、《三李日记稿本》等。其中《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是“唐代以来最具学术价值的主客图理论著作”,影响深远,曾被南京大学、台湾省金陵大学等高等院校列入研究生班课程。“高密诗派与乾嘉盛世的寒士诗”被国家教育部列入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所高等院校千余名学者、教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先后进入高密诗派研究领域。高密诗派及“三李先生”诗文、事迹被载入《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中国文学史》、《清诗史》、《清诗流派史》等近千种典籍、论著。高密诗派的追随者如张大千的老师李瑞清、世纪诗翁臧克家、青岛市原副市长张公制即是近代以来的杰出代表。
但囿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定论,人们一度忽视了对清诗的研究,也自然遮蔽了高密诗派的辉光。所幸自汪辟疆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论高密诗派》之后,逐渐有人把目光投向了高密诗派和“三李先生”,众多学者教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陆续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几十年来,著述踵至,成果频出,以至形成了今天的全国范围的高密诗派研究热潮。山东师范大学石玲教授在《“高密派”诗人的文化品格》中指出:
“高密诗派”产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高密不仅曾产生过古代齐国贤相晏婴,而且还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的故里,文化底蕴非常雄厚。因此,高密派的诗学活动在价值观和人格追求上都鲜明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高密诗派的主要成就是既有诗作又有诗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有领袖、有骨干、有队伍,自成一派,独步天下。既兼取唐宋又不失自我,表现出一种超越精神。强调诗言志,又重视性情,反对诗分唐宋、四唐,对抗“蹈空无著”、“涂饰柔腻”风气,追求“出入风雅”、“气骨凌霄”的境界。
高密诗派对清代诗歌理论的贡献最为显著,其代表性著作《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担当了传播其诗学思想的重任。台湾省中兴大学李建昆教授在《试论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文中指出:
唐宋以来,虽不乏其它的“主客图”作品,然清代乾隆、嘉庆间,高密李怀民所作《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最具学术意义,堪与张为之作相提并论。使此书在中晚唐文学研究中,独具极高之价值。
清时,高密诗坛异常活跃。自康熙初年至嘉道间近200年中,诗社接踵,能诗者达数百家。并由诗人们推奖,有“三单”、“三李”、“后四灵”、“王氏五子”等称誉。载光绪二十二年编纂之《高密县志》有77位诗人,结集139卷。这为高密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1935年续修版《高密县志》“杂稽志”载:
密邑诗社凡兴废者五:康熙初,王扬昌、綦汝楫诸人会诗于单若鲁之秋水居(园在城西门外)。雍正间,宫胜律、单含等十余人会咏城西芜园及单知宜野趣园(园在感化寺东)。致仕名流同,读书贵介俱出其中。诸先生既殁,南园诗社继之。南园精舍在城南二里,为同邑王立丰、单烺、李师中等四十余人唱和其内,名为通德诗社。莱郡守洪公肇懋,月以马递征诗,一时称盛。继起则三李先生也,李怀民与其弟宪暠、宪乔以中晚唐律诏后进,海内宗之,称为李高密派。先生家城南待鸿村,临溪筑室,有定性斋、归云亭诸所,四方名士宴集,几无虚日。三先生殁,而诗学属西园矣,西园主人为布衣李诒经,承三先生之后,主骚坛三十年,远近诗人无不宗星五先生者。诗社之兴,兹为后劲计。自清初,以迄嘉道,密之能诗者数百家,名宦高人连鏕接轸,其陶淑性情,荡涤物欲,得力于诗者居多。厥后,作者间有,无复当年之盛矣。附志之,以俟闻风兴起者。
在高密诗派兴起之前,给于“三李先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之有亲戚关系的单氏家族,单氏家族中尤以“三单”为著。“三单”即单书田(楷)、单烺(青侅)、单绍伯(愚溪)三人,“三李”正是在“三单”的基础上,由李怀民开派、李宪暠呼应、李宪乔推动而形成了高密诗派,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最终成为高密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成果。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第十五章《高密诗派》中,刘世南先生就高密诗派的兴起,从主观上进行了分析:
高密诗派基本上是一个地区性的诗歌流派,他的兴起原因,有如下四种说法:
(1)为了矫正虞山派和神韵派的流弊。近人汪辟疆指出:“清初诗学以虞山、渔洋为主盟,天下承风,百年未替。然末流之弊,崇虞山者则入于肤廓,宗渔洋者则流于婉弱空洞。”于是高密三李“精研中晚唐人格律,而救以寒瘦清真,一洗百年以来藻缋甜熟之习”。汪氏之言,出于《雪桥诗话》:“当虞山、渔洋主盟之后,(三李)独能奋袂其间,声气门户之说一举而空之”。
(2)为了矫正神韵派的流弊。张昭潜指出:“山左自渔洋先生以明丽博雅为诗坛圭臬者百年,其后流弊所至,以獭祭为工,以声调为谐。高密李石桐怀民以张、贾之律救之,一时学者奉为宪令,遂成风气。”
(3)为了矫正性灵派的流弊。何家琪指出:“昔随园氏才恢张,坐令诗教流俳倡。当时崛起高密李,兄弟力以清真瘦削之笔回澜狂。”何是高密诗派的后辈,在另一文中也指出过:“自袁简斋以来数十年,诗人半汩于轻薄游戏之习。”高密诗派另一成员单可惠也说过:“钱塘袁简斋诗贵缘情,绮靡已甚,纵其才情所如,不复求之古人风骨。……学者化之,乃为诗厄。”
(4)为了矫正格调派的流弊。李宪乔致函袁枚,认为沈德潜论诗,“以温柔敦厚四字训人”,“遂致流为卑靡庸琐”,希望与袁“起而挽之”。
应该说,以上几种原因都有。例如袁枚和李宪乔的通信,就反映出双方诗论的分歧。宪乔主张“体格”,实既格律,袁枚则主张“神韵”,实既性灵。至于“卑靡庸琐”,正是性灵派给高密派的总体印象,不过宪乔作为晚辈,不便直说,只好托之于沈德潜和查慎行而已。
汪辟疆先生《论高密诗派》一文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后收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一版《汪辟疆文集》。汪先生作为当现代研究高密诗派的第一拓荒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高密诗派的形成、兴起进行了简要论述,成为此后诸多学者著述引用的母本:
高密诗派,始于清乾隆朝高密李石桐怀民、叔白宪暠、少鹤宪乔兄弟。世所称为“高密三李”者是也。惟三李之诗,亦自有矣。语其开派,则石桐实为首倡。故其诗,守律严,措意深,卓然中晚张贾矩镬。少鹤五言,近贾为多,正与石桐骖靳,故有张贾门下二客之称。惟五七言古体,则尝出入韩苏,气体稍大,与石桐专事峭刻者不同,要皆不失为高密派重镇也。若叔白,则自负其经世之学,诗似为其余事。故体格孤峭,上不及乃兄;骨格开张,下不及阿弟。且涉猎较广,独不喜规抚形似,无以定其专主,然意兴固自超也。以故二百年中,言高密诗派者,必首二李,而鲜及叔白焉。
先是,清初诗学,以虞山渔洋为主盟,天下承风,百年未替。然末流之弊,宗虞山者,则入于饾饤膚廓;宗渔洋者,则流于婉弱空洞。李怀民生于乾隆国势隆盛之时,亲见举世皆阿谀取容,庸音日广,慨然有忧之。乃与少鹤精研中晚唐人格律,而救以寒瘦清真,一洗百年以来藻缋甜熟之习,虽当时排斥者实繁有徒,然数十年中清才拔俗之士,多有闻而信之者。则石桐摧陷廓清之功,要亦不可磨灭者也。今按高密诗派,其在齐鲁之间者:老辈则有高密单书田楷、单青侅烺、单绍伯三先生。羽翼则有胶州王新亭克绍、王颖叔克纯,高密王蜀子夏(应为胶州),王希江万里、王子和宁誾,是曰“王氏五子”。他如高密单子襄棨、单子受、单廉夫鉊、单子山稽、王东溪令闻、任大文任子升兄弟诸人,皆与石桐少鹤为倡和之友。后辈则有李五星诒经、王熙甫宁
、王丹柱宁烻、单子固鼑,是曰“后四灵”,俨然为石桐护法。他如宋步武绳先、单平仲
、单师亭可玉、单子庸可墉、王蕴先、福山鹿木公林松、莱阳赵庆孙曾、邱县刘崧岚大观诸人,与后四灵皆从二李问诗法。而崧岚官位较达,且躬任为二李校刊遗书者也,高密诗派流播之广,崧岚与有力焉。晚,有平阴朱星海道衍又从崧岚学诗,亦大张二李之学,是为高密诗派之后劲。是二李首创风会,而乡里群彦云集景从,数十年中蔚为极盛,此班班可考者也。
自少鹤筮仕粤西,其交游则有临川李松圃秉礼、桂林朱小岑依真、赵松川廷鼎、刘正孚、江西胡茂森诸人。其弟子则有归顺童九皋敏灵、介
、葆元兄弟,唐梦得昌龄、袁子实思名、马平叶亮工时哲(皙)。又有黄鹤立、曾传敬、农大年日丰诸人,皆从少鹤问诗法。其造诣亦高,于是广西有高密之派。临川李松圃,以业盐籍桂林,因得与少鹤相习,既馆少鹤于其家,死后又为之归丧刻书。春湖先生宗瀚,守其家法,并及高密二李绪论。而胡森亦以江西人,与少鹤往来,自是江西诗人多有传其《中晚唐诗主客图》者,于是江西有高密之派。孙顾崖以吴人官粤西,而最服膺石桐少鹤诗说,以为今日诗道之存,实赖二李。则顾崖固能为二李之诗者,于是东吴有高密之派。逮于清季,临川李梅庵瑞清,侨居金陵,尝称其家学,曾举其家藏抄本《中晚唐诗主客图》,授和州胡俊。而胡后《自怡斋诗》亦远宗张贾,近法石桐,并以身丁世孌,枨触万端,辞旨诡谲而不失于正。至其穿天心出地肺之语,见之者罔不惊走却步,目之为怪,惟陈伯严、王立饮知之。胡氏正从高密出也,然则高密二李之诗派垂二百年独未绝也。
由李怀民选定、被当时诗坛誉为高密诗派“后四灵”的是李五星、王熙甫、王丹柱、单子固,均为高密人。“王氏五子”即高密诗派的王克绍(薪亭)、王夏(蜀子)、王万里(希江)、王克纯(颖叔)、王宁誾(子和)五人。其中,高密2人,胶州3人,均工诗,并有诗作文章传世。他们是在山东的高密诗派骨干成员。此外,邱县刘大观,莱州赵曾,福山鹿林松,胶州宋绳先、高密单襄棨、单鉊、单子山、单子受、任子升、单可惠、王东溪、单可玉、单可基、李诒珩、李诒璋、单为鏓、单子庸、单平仲、王蕴先等都是高密诗派的追随者和传承者,并以其诗文著作扩大着高密诗派的影响。李宪乔官任广西后,与旅至广西的大诗人袁枚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袁枚《随园诗话》、《小仓山房诗文集》中多有记载或论述,对于推动高密诗派的发展和扩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宪乔除了继续与山东诸子保持联系外,又和广西、江西、江苏、广东、北京、河南等地以及朝鲜的诗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诗人集团。主要成员有:李秉礼、朱依真、孙顾崖、赵松川、刘正孚、童九皋、李宗瀚、欧阳镐、袁思名、李祖能、龙振河、彭绍英、韦友山、叶时皙、黄章、罗希贤、王愚山、傅邦卫、姜元照、黄荣、何家琪、黄淦等,这个集团成为推动高密诗派在山东以外的发展、向全国传播高密诗派诗歌理论的中坚力量。
“三李先生”的父亲李元直是一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李元直官翰林时与侪辈之孙嘉淦、谢济世、陈法共同研究学问,立志正身为国。四人关系甚好,一时被都城的人们称为“四君子”。李元直雍正七年改四川道监察御史,后被命巡视福建台湾监察御史,奋往任事,大胆进言,直声振京城,与另一位章丘的李慎修被人们称为“山东二李”。李元直有4个儿子,长子李宪高,字志山,号荆南,雍正八年中进士,官至山西潞安府同知。其为官清正,被百姓称为“李青天”。次子李宪噩,三子李宪暠,四子李宪乔是李元直辞官后所生。“三李先生”的长兄在外为官,二哥、三哥与李宪乔兄弟仨联袂中秀才后,俱渐不喜科举文,特喜为诗。正因为如此,后与科举考试辄不第。
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三兄弟生长于数代为官的书香富贵之家,自幼接受儒家经典著作的教育,受到浓郁家庭文化气息的熏陶,有着良好的教养。
李怀民(1738-1793),清诗人、画家。名宪噩,以字行,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乾隆间诸生。早孤。擅画,精山水。与弟宪暠、宪乔俱以诗名,有“三李”之目。尝与宪乔作《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搜集唐元和以后诸家五律,辨其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馀、李洞以下为客。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听松庐诗话》云:“石桐先生于渔洋、秋谷之后,而能自辟町畦,独标宗旨,可谓岸然自异不随人步趋者。其五言朴而腴,淡而永,苦思而不见痕迹,用力而归于自然。五字中含不尽之意,五字外有不尽之音”。《晚晴簃诗汇》则云:“其诗体格谨严,词旨清朗,时时有独到语,不堕当时风气,遂谓与渔洋、秋谷鼎立,则推崇过当矣。”高密及邻县数百里间,言诗者俱以怀民为宗,谓之“高密派”。著有《石桐诗抄》、《十桐草堂集》。其《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是高密诗派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密诗派的开派者。山水仿王原祁。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二、《国朝文献类征》卷四三六、《清画家诗史》卷三等。
李宪暠(1739-1782),清诗人。字叔白,号莲塘。李怀民弟,李宪乔兄。诸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宪乔以例援访任广西岑溪知县,宪暠居住其治,越岁进疾,卒。工诗,学孟郊、贾岛,与兄怀民、弟宪乔称“三李”。其在兄弟中去世较早,诗作不多,“均以冷隽见胜”,“气韵冷然”(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著有《定性斋集》(一名《叔白诗抄》)、《莲塘遗集》。曾有评喻元鸿撰《乐志堂文抄》八卷。对于各地形胜、典章制度也有研究。曾著有《古文》4卷,《考辨古今文物制度论解》若干卷。生平事迹见《清人诗集叙录》卷三九、《晚晴簃诗汇》卷三九、《清史列传》等。袁枚曾说他的诗“醰醰有味,当采入《诗话》”。
李宪乔(1746-1799),清诗人,字子乔,又字义堂,号少鹤。高密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一年召试举人,官岑溪知县、归顺知州,卒于官。早孤,学诗于长兄怀民,与怀民及次兄宪噩同以诗名,时有“三李”之目。以诗闻名,学李白、韩愈等唐代诸家。其诗意境深远,气势宏大,与怀民作《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性狷介,不肯随俗俯仰。居官洁身自好,耻随流俗。与李秉礼以风节相砥砺,并授秉礼诗法。袁枚游广西,见其诗,叹之为苏轼,与之唱酬。张鹏展《国朝山左诗续抄》引单鉊语评其诗云:“规模较阔,出入唐宋诸大家,能运以己意,虽巉削不伤真气。他文亦简劲有法度”。书法师承米芾、黄庭坚,著有《少鹤内集》、《鹤再南飞集》、《龙城集》、《宾山续集》、《拗法谱》及附《通转韵学》,编有《六家诗选》(陶、王、孟、韦、储、柳)、《韩诗臆说》。另有李宪乔译选、董文涣订增、同治七年(1868)刻本《高密李氏译选孟诗》一卷和补遗一卷。与人合作评点《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生平事迹详见《清史列传》卷七二、《国朝诗人征略》卷四四等。与袁枚、刘大观等著名诗人为诗友,过从甚密。袁枚称赞李宪乔诗“高淡可喜”、“可比苏子瞻也”,并在其代表性著作《随园诗话》、《小仓山诗文集》中多有述及。其门生李秉礼、叶时皙、黄荣等建树颇多,影响广泛。
“三李先生”随父亲由高密城南隅即今密水街道迁往位于城南40里胶河西岸的待鸿村即今柏城镇大洪村后,跟随叔父李元烿习诗。李元烿,字无怀,廪生,“三李先生”的诗歌启蒙老师,时为高密著名文士之一。配单氏,生子賔亭。1935年《高密县志》“人物志”载:
性旷达,不拘小节。制艺以金坛王氏为宗,研究精核,门下多名士。族侄怀民、宪暠、宪乔则尤为著者也。
大洪村南、村东的胶河,从峻岭间蜿蜒流淌而来,河中沙净水清,岸边林木繁茂,林间鸟雀成群,犹如世外桃源。河上有桥,林边有亭,村中有楼,这楼就是李元直的居所,原楼房的一堵砖墙仍在,被村民借用作为墙垛。现在的村人仍以“南楼上”或“翰林家”来称呼李元直家族。“三李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光。李怀民因家居周围多梧桐树,而取号石桐、十桐,并有“十桐草堂”。李宪乔、李宪暠在岸边建有“定性斋”、“归云亭”等。在斋内或亭中,可闻嘤嘤鸟鸣,淙淙流水,并可嗅到阵阵花香和林木散发之芬芳。此地,不失为富有诗意的所处。
李宪乔少即“受诗于其兄石桐先生”,兄弟俩凡诗成,又往往让老三李宪暠推勘之。自李宪乔父官未做成,回乡后,兄弟仨在一起,亲情恰怡,相敬如宾,以学业相师友,以诗文相砥砺,全身心地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与研究。此间,与四方名士的相互往还,以及后学之求教者,几无虚日。这样的生活,历十多年,因此兄弟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人们称为“三李先生”、“李高密派”。
建国之前,高密诗派研究几乎没有专门著述,不少学人骚客关注的目光也仅仅停留在摘章取句、酬答唱和、信札诗话等方面。1962年,著名学者汪辟疆先生著《论高密诗派》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之后,真正意义的研究才开始。到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高密诗派”与乾嘉盛世的寒士诗》、《“高密诗派”传衍广西考述》、《试论李宪乔在广西诗坛上的地位》、《李宪乔的诗学思想评析》、《李宪乔诗歌意象分析》、《高密派诗人的文化品格》、《从袁枚佚札佚文看<随园诗话>版本及刻书时间》、《从<偶论四名家诗>看“高密诗派”对王世祯的评价》、《从<偶论四名家诗>看李宪乔的诗学观--从其对朱彝尊的评价考察》、《袁枚与高密派:乾嘉时期诗学流派的交融与分野》、《试论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袁枚、刘墉、周永年、吴大澄未刊信札四通考释》、《<少鹤先生诗抄>校注》、《韦庐诗集》校注等等,既有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项目,又有大学研究机构的著述,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论文和诗人、诗评家、教育家的诗歌论著,凡千余种。
目前,对“高密诗派”进行学术研究比较活跃且成果较多的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南京大学、汕头大学、台湾省中兴大学、潍坊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学院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编年史》、《清诗流派史》、《山东分体文学史》、《清史稿》、《清史列传》、《晚晴簃诗汇》、《随园诗话》、《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山左诗抄》《清诗纪事》、《广西地方通志》、《归顺直隶州志》、《高密县志》等均有记载或论述。1935年至1936年,《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油印本被列为南京大学课程,也曾被台湾省金陵大学列为国学研究班研究课程。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少文化教育活动项目也把目光投向了“高密诗派”。高考语文试卷、大学文史课程等都逐步涉及高密诗派的诗作、诗论。高密诗派已经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并被列为国家级研究课题,相信其影响与作用一定会日益扩大。
当然,任何诗派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高密诗派也不例外。由于极力强调“苦吟”,片面追求艺术形式,甚至把诗歌传统当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致使高密诗派的成就和影响受到了制约。高密诗派反对诗歌创作的玄阔雕饰,大多是针对王世祯及其追随者而发的。王世祯曾经主盟康熙诗坛,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诗人,其倡导的神韵诗说曾蔚成康熙诗坛风气,一时成为主流。但德州田同之《声诗微旨》则极力维护渔洋的神韵诗说,“高密诗派”则对其大加讨伐。除了王世祯之外,还有一些反对高密诗派的声音,如台阁诗人翁方纲批评《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正坐一‘窘’字”,显然对高密诗派的诗歌理论不以为然。同时,虽然李宪乔、李怀民与袁枚过从甚密、互有溢美,但李宪乔对袁枚的“性灵说”持批判态度,并公开发表批评言论。这种学术之争,繁荣了当时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扩大了高密诗派的影响。录“三李先生”诗作各一首以飨读者。
李怀民《子乔自县中来,言单书田先生贫至食木叶,邀叔白各赋一篇为赠》:
食尽门前树,先生空忍饥。
只应到死日,始是不贫时。
古性原无怨,高情独有诗。
即今三日雪,坚卧又谁知。
李宪暠《读柳子厚榕叶满庭诗适闲云持萤火见示因赠》:
柳州未远似梧州,自古诗人善旅愁。
手把流萤吟落叶,君看春半果如秋。
李宪乔《都门答客》:
不是不相惜,其如非故心。
出门即歧路,何处著孤吟。
城色郁将暝,旅天寒易阴。
旧山早晚去,春草未应深。
《潍坊日报·今日高密》2008.08.12文化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