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让孩子陷入身高误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儿童·生长·发育 |
误区一:父母迟长高,孩子也一样
许多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孩子的长个问题儿,认为自己当时是“晚长”,孩子可能也随了自己,慢慢地就会长了,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来我中心做检测的小海今年14岁,身高只有1.6米,已经2年没有长个儿了,父母这才感觉不对,一检查发现孩子骨骺基本闭合,大约只能再长1cm。也就是说,孩子的最终身高只有1.61米左右。爸爸既懊悔又不解:“我们夫妻都很高,为什么孩子却这么矮呢?”
父母高孩子不一定高。虽然遗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如果孩子在生长的黄金期健康问题较多,会阻碍他生长发育的进程,就会出现父母虽然高,孩子却不高的现象。等父母醒悟过来的时候,孩子的青春期已经结束了,孩子也就没有再长高的机会了。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有偏食、挑食,营养不均衡,睡眠不好,老爱生病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尽快帮助孩子改善、调整,否则长期下去,不仅会导致孩子的最终身高不理想,还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身体健康。
同理,父母矮孩子不一定矮,只要后天管理好,孩子完全可以发挥其身高潜力,达到理想身高。因此,不论孩子是否具有遗传优势,我们家长都要关注孩子后天的营养、运动以及睡眠情况,这样才能让孩子长得高、身体棒!
误区二:“晚长”比“早长”好
许多咨询的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晚长比早长好呢?
从儿童生长发育角度来说,儿童“早长”是指提前发育,性早熟,而“晚长”是指滞后发育,生长迟缓。早长、晚长是人们的一种通俗说法,孩子出现早长、晚长对孩子都是不利的。
孩子如果“早长”,将缩短其生长周期,使骨骺提前闭合,提前停止生长,最终导致身高不理想,并且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提前发育也增大了孩子成年以后的疾病风险,比如女孩子成年更易患乳腺癌等。
孩子如果“晚长”,一般是由于孩子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睡眠以及运动习惯不好等问题造成,长期下去,不仅孩子每年的身高长不上去,而且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精神状态也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此,发现孩子有“早长”或者“晚长”的现象,家长不能疏忽大意,务必要及时改善管理。
误区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还能长几年
男孩子的青春期是13-15岁,女孩子是11-13岁,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是长个儿的高峰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肯定还能长几年,存在“23岁还窜一窜”的观念。这些都是对孩子生长发育不了解的错误判断。事实上,青春期开始,男孩是以睾丸发育为标志,女孩以乳腺发育为标志。女孩来了月经,男孩开始遗精,这表明已经进入青春中后期了。这时候想要追赶同龄人的身高已经没有多大余地了。因此,家长要特别留意,一旦孩子在八九岁就有早熟迹象,应及早进行控制管理,以免贻误最佳诊治和管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