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跑步训练,逐步达到能参加马拉松的能力,心肺耐力就提高了,国际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脏功能能力(F.C.)一般在22Mets(1Mets相当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消耗3.5毫升的氧,念“梅脱”),能完成马拉松的人的F.C.一般在13Mets以上,象一直在我的博客里和大家交流跑步日志的Rocky,他的F.C.是17Mets,所以完成全程马拉松用了3小时40分钟左右,而我的F.C.是13Mets,完成全程马拉松用了4小时50分钟。
一直以来,我认为,只要不断地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增加跑步的时间和距离,马拉松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F.C.也会逐步提高,但是,近两年来,我的F.C.基本在13Mets左右,很难提高了,不明白原因,直到这次在大会上听到了RE。
RE,Run
Economy,跑步的经济性,这是国外近几年来专家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大致的意思是通过提高肌肉的训练,达到提高肌肉利用氧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跑步的能力,是跑步更具有经济性。因为大部分进行马拉松运动的选手,他们的瓶颈不是心肺功能,而是腿部和全身的肌肉适能不能与强大的心肺功能匹配,结果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体的潜在能力,创造出更好的成绩。这和管理学中的“短板理论”和相似,一个木桶,当有一块木板较短时,它能装的水是由较短的木板来决定的。
因此,如何提高我们机体的短板,是平时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向,当我们将肌肉锻炼得和我们的心肺匹配时,我们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跑步效率和成绩,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听了王教授的讲解,我忽然明白了,一直以来,我的下肢力量是比较弱的,看来,这个冬天要好好训练一下下肢的肌肉了。
南京老孙的专家指点:
训练和提高肌肉氧的利用率,以达到最大的RE,但不等于就是训练下肢肌肉力量(例:健美选手F.C.都不高)!
那如何提高肌肉氧的利用率?
1)是否红肌多?——因为红肌中有氧氧化酶的活性、线粒体能力、氧的贮备等均强,所以利用氧的能力也高。但这要看你先天遗传的运气了。
2)是否能适当提高训练强度,从而有效调动肌肉,提高利用氧的适应力。具体在日常训练中,有哪些方法值得注意和改进呢?(以下是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手段,仅供参考)
a、是否有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在有氧强度的最高点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b、是否在训练计划中,有一些“间隙训练”的手段——适当通过无氧强度的训练,以达到肌肉对酸的适应。
c、是否进行“法特莱克”跑(山坡间跑)——提高肌肉对不同强度需氧的摄取应变能力。
d、是否能进行一些缺氧或高原训练——动员全身,提高氧的利用。
3)总之,适当上点强度,降点运动时间,让肌肉在最大需求氧的刺激下达到新的平衡和适应,再辅之于中等强度的肌肉力量训练(而不是大强度的),F.C.自然就会上的!(注:以上主要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大众锻炼应以安全为原则谨慎对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