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6]

(2009-03-16 13:54: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明朝的那些事儿[柒]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6]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没想明白,拿这碗干什么用的。

 

会战地点,松山,双方亮出底牌。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一顿,说:

 

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一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