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兽 雀替 霸王拳--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2010-03-29 14:12:07)
标签:
房产 |
分类: 《联合》 |
在古建筑中,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即追求建筑之美。各时期的宫廷建筑都有自己特点,明清两代建筑法式区别特征不大,这就要求对其细微变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本期内容主要从古建筑法式中的脊兽、雀替、霸王拳说起。
脊兽
在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装饰有造型精美的神兽形象,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这些跑兽的设置有不同的寓意。
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霸王拳
宫殿建筑的纵横阑额在转角处进入柱卯中,以榫卯卡牢柱头。唐代用半榫,两个纵横双向的水平分力,都是向阑额的挤压力,使柱枋结点的榫卯减少脱榫之弊。唐代以后为了加强转角构件的稳定性,阑额转角榫做成螳螂头式的,可以箍住柱头,因称为箍头榫。明清时期,又将箍头榫头略施加工,形成了美妙的艺术装饰,因其形而称之为霸王拳。
来源:《联合》41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联合地产网站www.une.com.cn浏览下载
《联合》41期在线浏览请点击http://www.une.com.cn/unione-zine/41/onlin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