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我在臺灣的日子 之 台南古跡

标签:
台灣台南安平古堡大天後宮延平郡王祠 |
分类: 绿岛台湾 |
車子行駛在綠色的嘉南平原之上,高山漸漸淡出了視線,下午我們到了台南。進入市區先看到了一條清澈寬廣的人工河,兩岸高樓林立,樹木蔥綠,還有行人步道,人造景觀非常優美。UNCLE告訴我們,這就是台南運河,它的南邊就是大海,船隻可以從這裏直接駛入大海或進入市區。沿著運河行駛了一段路,我們的車子就停在運河邊上,UNCLE臨時有事,他坐在河邊的大榕樹下等人,看河岸風景,我們只能自己跑去參觀遊覽。
安平古堡大天後宮台南運河
台南是個古跡眾多的地方,很多古跡都和鄭成功有關。我去看的第一個古跡就是安平古堡。它最初是由荷蘭人所修建的。西元1662年,也就是清康熙元年,鄭成功逼荷蘭人投降,接收了這座城池,把它改名為“安平”,並把指揮部從赤崁樓移到這裏。在清朝同治年間,安平古堡被英國艦炮轟炸摧毀,後來幾經修復都無法完全恢復原貌。現在的安平古堡是日本人建于熱蘭遮城的遺址之上,真正荷蘭時期的遺跡,是位於古堡前方那面用紅磚堆成的斑駁城牆。
現將刻錄在石碑上的《台南市運河景觀工程竣工記》摘錄如下“你我記憶中有一條河,它曾經美麗清澈,它曾經魚群豐饒,它曾經鳶飛燕舞,它曾是福爾摩莎最美的世外仙境……曾幾何時,從繁華到落寞,它變為府城人淡出記憶的黑水溝!運河是府城的生命之河,希望之河,也是所有在此居住子民的心靈活水,運河整治工程,對府城人來講,是一場水與人跨世紀的希望工程。”“鑒於府城邁向國際都市之趨勢日切,乃向臺灣省政府爭取補助經費並擷取宜蘭冬山河經驗,以國際招商征選設計與監造單位由日商日建設計株式會社規劃監造,樺聖營造有限公司施作,第一期運河景觀工程於八十八年七月十十六日開工,並於九十年元月二十日竣工。新建完工的運河景觀為二十一世紀新府城開創一新里程碑,盼全體市民一本珍惜之心,永恆弗懈俾使運河永續美麗長存,願它源遠綿長,流過世世代代。” 竣工碑署名:台南市長張燦鍙。
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位於台南市開山路,它也叫成功廟,是臺灣第一座官方修建的祭祀鄭成功的寺廟。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民眾追念他開台治台的功績,自發修建寺廟祭祀,最早就稱為“開山王廟”。1874年清廷派沈葆楨到臺灣督辦海防事務,為讓軍民“知忠義之大可為”,沈葆楨奏請朝廷准予修建鄭成功祠,讓民間公開祭祀,以藉揚忠烈。翌年,清廷准奏,並“著照所請于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予追諡‘忠節’”。於是在原開山王廟的基礎上進行修建,專祠稱明延平郡王祠。日據時期,一度改稱為開山神社,成為臺灣神社中唯一奉祀漢人者。臺灣光復後,重又叫延平郡王祠,民國36年進行重修。民國52年,因寺廟年久頹舊,故將原來福州特色的建築推倒,重新以北方廟宇的形式新建,建築物為鋼混結構,民國53年竣工落成。延平郡王祠是臺灣地區修建的唯一一所紀念鄭成功的專祠,據悉每年的春秋兩季官方皆在此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延平郡王祠並不大,有點像個小公園,院子裏有很多大榕樹,垂著長長鬍鬚一樣的氣生根,花園裏有噴泉和亭子,還有沈葆楨的雕像。山門上“忠肝義膽”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望之竟有盪氣迴腸之感。後殿是太妃廟,祀鄭成功生母田川氏。走廊兩側祭祀著在歷次海戰中陣亡的忠烈之士。
正殿裏懸掛沈葆楨、劉銘傳、唐景崧、梁啟超,張學良、白祟禧、蔣介石等撰寫的詩文對聯。門楣上的匾額“振興中華”則為蔣介石親筆手書。說到這兒,還有一個故事,1950年,蔣介石來到了台南延平郡王祠拜謁,因為民間早就有“王不見王”的說法,他的下屬就悄悄的將鄭成功的神像移往祠外,從此鄭成功的神像就在臺灣民間輪流奉祀半個多世紀,民國97年,台南市市長許添財為尊崇信仰源流,將鄭成功神像迎回祠內,安座在台南延平郡王祠的正殿上。
赤崁樓
赤崁樓位於台南市中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是台南代表性的名勝,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跡。赤崁樓是1650年由荷蘭人修建的。從前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赤崁樓叫做紅毛樓,也因為把異域稱作番邦,所以也曾把這裏叫做番仔樓。最初的赤崁樓並非是現在這個樣子,它的建材都是荷蘭人自海外運來的,稱為普羅民遮城,在鄭成功攻佔臺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並把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隔台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十分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價值。經歷了荷蘭佔據時代、鄭成功治台時期,直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除城垣外,赤崁樓幾近傾頹殆盡;於是重新修建,到了光緒5年中國式傳統亭臺樓閣在原有基座上慢慢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日據時期這裏曾改為陸軍衛戍醫院,1935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跡。臺灣光復後,赤崁樓樓進行了重新修建,將原有的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主入口改為南向,民國54年、81年又進行重修,在舊址基礎上修建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壺書院。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佈局。不知荷蘭人當年修建的普羅民遮城是何等模樣?而今,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座落於寬敞的院落中,二者均為重簷歇山頂,飛簷雕欄,一座的牌匾上寫著赤崁樓,另一座寫著文昌閣。站在赤坎樓上憑欄眺望,可以看到台南美麗的街景和赤崁樓寬敞的庭院。院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鄭成功議和圖”雕像和九隻托著石碑的贔屭(bi xi)。據說,原來的“鄭成功議和雕像”中荷蘭人是跪著的,後來荷蘭人說這樣他們太沒有面子了,能不能讓他們站起來,於是,雕像中的荷蘭人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臺灣人民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