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青年报》的专访

(2011-08-15 16:42:57)
标签:

杂谈

http://s10/middle/49852b03xaa8746fd9989&690

 

祝勇:别把小说当历史

·2011-8-4 20:29:06·来源:河北青年报

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也有内心受伤害的时候。

他们想从小说中了解历史,这是误会了,走错门儿了。

人物简介

 

   祝勇,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作协会员,当代新散文的领军人物。

最近,故宫又一次成为公众话题,声称一辈子都要写故宫的作家祝勇对此却不愿多说。正像他最近出版的《血朝廷》和前几年的《旧宫殿》所展示的那样,他感兴趣的是出现在历史现场中的故宫——紫禁城。

他是谁?    想写小说的散文家

      祝勇从1991年就开始发表作品,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在散文界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中国新散文的领军人物,他主编的“布老虎丛书”也成为一个颇有人气的品牌。此外,他还担任了《1405,郑和下西洋》、《我爱你,中国》、《辛亥》等大型纪录片的总撰稿。

然而今年5月,他却出版了一部小说作品《血朝廷》,大家惊讶的背后,是祝勇的“偷笑”。这部“偷偷摸摸”完成的小说,既了却了祝勇的一桩心愿,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这些年一直没有写过小说,觉得太年轻,各方面的底蕴也不够。这事儿搁在心里一直是个愿望,就是很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念念不忘的“小说情结”促使祝勇有了行动。2003年,他出版了《旧宫殿》,从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突然失踪写起,带领读者探索这个历史迷局的同时,还对那座外表华丽其实却更像帝王坟墓的血染的紫禁城进行了超时空的解读。

在祝勇看来,这部作品是一个跨文体的尝试,他正在向小说靠拢。

后来呢?    写小说时投入到被李鸿章“附体”

《旧宫殿》一次又一次的再版让祝勇有了信心,2007年,他决定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就以他最感兴趣的晚晴时期为历史背景。然而写作的冲动和对结果的不确定,让他在开始动笔的时候仍然怀疑自己能不能写成,因此他决定低调处理。“写的时候我谁都没告诉,每天干完别的活儿就偷偷摸摸地写。”

谁知,祝勇越写越激动,写到后来,有种被历史人物附体的感觉。“我感觉把情感完全融入到里面了,最后钻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里去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写李鸿章一段。这段的背景是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被贬到广东过了一段非常压抑的生活。庚子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跑,她要跟洋人谈判,就又想起李鸿章来了,然后就给李鸿章发了封电报。然后我写到李鸿章接到电报的那个瞬间非常复杂的情感时,给他虚构了一个丫鬟小红,他跟小红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有几页纸。李鸿章说天下只有你一人不说我是卖国贼,现在朝廷又想到我了,恐怕我现在一把年纪想卖国都卖不动了。就是他这情绪化的一番话,能反映他的个性和命运感的一段话,看了能让人掉眼泪。”

祝勇复述这段的时候,情绪也有些激动,但他说自己说得不好,写得更好,他说写到这段儿的时候心潮澎湃,仿佛进入了人物的内心,有点像李鸿章附体。“人们看到一个老头儿拄着拐杖出现在天字号码头上,他上了军舰,人生最后一次打量大清江山。那是一种怎样的光景啊?”

怎么写?    写慈禧也有柔弱无助的时候

祝勇不仅展现了李鸿章情绪化的一面,还在《血朝廷》里写到了慈禧太后无助的一面,这正是祝勇追求的。

“过去的历史小说都是白描式地讲故事,很少进入人物的内心。人只是事儿里的符号,是不变的。我要探寻人物的内心,而事儿只是一个背景。”

祝勇拿《血朝廷》举例,“首先它跟传统的历史小说,姚雪垠、二月河的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展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写人的文学,不是空洞的人在历史里跑来跑去。当我把这些人的内心呈现出来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感觉到陌生,因为这不是我们以前看到符号化、概念化的历史人物,他会有真实的喜怒哀乐,有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不管他是谁。”

“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也有内心受伤害的时候,也有柔弱无助的时候,我并不是要给她脸上贴金,只是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把她还原成一个血肉饱满的人。现在社会的宽容度在增加,过去你说慈禧受伤害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进步。”

怎么读?    小说是个人化的历史

在《血朝廷》里,除了甲午海战、庚子赔款等大的历史框架真实无误,还有一些细节颇具争议。比如其中写珍妃是自杀,因为光绪认为她不忠;慈禧带领众人逃跑的过程中,光绪又逃跑了,回到北京之后慈禧找了个光绪的替身;李鸿章曾经和孙文密会……

这样的历史细节,我们在教科书里绝对看不到,虽然在一些史料中有迹可循,但实在是无法证明其真伪。这些在祝勇看来,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某种可能性。

“中国读者有个误区,看到这个小说,就认为是公共的历史,实际上小说里的公共历史是不存在的,小说都是个人化的历史,是作家个人的解读、理解甚至想象。比如《李自成》,我认为只是姚雪垠心中的历史,不是我心中的。所以我们要把历史小说看成是个人化的历史,看《血朝廷》也是看祝勇眼中的清末是什么样的。”

祝勇认为,珍妃自杀、光绪替身,这些都是他对历史的一种想象,而小说不是说服别人相信,而是让读者觉得这种描述好。“我非常欣赏国内的一位作家何大草,他写了一部《盲春秋》,中间就有一段,说崇祯和李自成私下在一个破庙里会面,用今天的话说俩人想私了。这样的情节一看就知道不存在,但情节安排非常巧妙,逻辑上严丝合缝。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也许换个读者就接受不了。他们想从小说中了解历史,这是误会了,走错门儿了。历史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文学是审美体验,甚至是历险。”

他和故宫    故宫是一辈子要书写的对象

祝勇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艺术学,但一想到历史,他会特别兴奋。“我觉得可能也跟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有关吧,一触摸到历史,我仿佛就感觉到这里面埋伏着很多线索等我去寻找。”

祝勇喜欢把小说的历史背景设在明清,他说这可能跟北京有关系。“在北京,各种信息和符号都非常生动,很多王府都在。”

这么多年来,他走了很多地方,“我总是在想住在这里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我想象他们的生活,有一种冲动想把他们重新构建起来。史料是没有情感的,它只会记载光绪某年李鸿章收到了慈禧的电报,而不会记载他收到电报时候的心情,这些都需要文学来构建起来。”

小时候,祝勇跟很多人一样,作为参观者去故宫玩儿,他没想到日后故宫会成为他一辈子要书写的对象。“我对故宫挺着迷的,它的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迷阵一样,各种各样的人在里面迷失、寻找,而故宫很少被这样表达过,更多的是出现在旅游说明书上,我希望做这个表达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紫禁城更绚烂和庞大的宫殿了。9999间房屋,没有一间不曾经过精心的算计。这是皇帝想象中的天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天堂中狂欢和死亡。”

故宫每天要接待八万游客,在那里,祝勇会被巨大的人流淹没,但他知道自己跟他们不一样。“故宫对他们来说是驿站,但对我来说是永久存在的地方;对游客来说是观看的对象,对我来说是深入到思想和情感的所在,我和故宫融合在一起,到哪儿都会想到它。”

■文/本报记者赵丽肖

作者:赵丽肖  网络编辑:焦钭 浏览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