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血朝廷》:一场游戏一场梦
首先祝贺祝勇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这么好的一部书。祝勇和我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文化学者。他跟别的学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到目前为止,清史、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革的历史、建筑的历史、革命时期的身体史他几乎都涉猎过,做过大型节目的主持人,也写过专题的文章。其次要说《血朝廷》这本书,刚才几位专家都讲了,它在主题和思想意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我着重要说的就是祝勇实际上是知难而进,他选取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来切入这一段大家都已经写得熟烂、看得熟烂了的历史。
《血朝廷》这部小说,在我看来它的主角实际上不是人,而是建筑,是一个旧皇宫,是故宫。在座的看过这本书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就像打游戏一样,非常华丽阴森的宫墙布景,里边重重的一关一关的狭窄的暗道,那些穿着华丽的小人儿,不断地往前一关一关地突破,逢人就杀,见面就打。等到人全死掉了,接着又有后续者不断往前走。就是一群人在暗道里,在华丽的宫殿里左冲右突,但是谁也不知道面临的下一个关口是什么,下面的前程是什么。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这群人要不断地拉同伙、买财富、补充弹药、武装自己,接着再往下打,前赴后继地打。这个感觉非常有意思。故宫布景非常强大,而人类群体十分渺小。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像一个独幕的话剧,它的舞台的背景是固定不变的,就是故宫这么一个宫殿。它有四场戏,每一场出场的人物主角都不一样,从光绪帝到皇后到慈禧到太监,四场戏,每一个人出来都是在同样一个阴森的迷宫里边絮絮叨叨表演,通过这一个主要人物来穿插起时间和空间的过往历史。
我说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表现祝勇对于建筑学、对于空间的理解,他用“故宫”这样一个隐喻来暗示这样一个封建王朝,就是故宫象征的空间对人性的压抑,最后到了不得不斩断的一个阶段。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人类在大地上修建起各种建筑来,首先它的一个功能是遮风避雨,是一个实用的功能。那么随着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逐步的进步,宫殿和建筑这种东西逐渐就承载了人类的宗教哲学道德的含义,比方说我们要到教堂去礼拜,西方所有的教堂都是非常高大的、对人形成一种震慑的威严的力量,它代表着一种永恒的存在、代表着上帝的眼睛。这个时候,建筑承载的完全是人类的宗教哲学的意义。到后来,印刷术发明之后,有了纸质的书以后,人们就把建筑所承载的思想的这部分,通过纸的形式进行飞快的传播,那么这部分意义已经从宫殿从建筑里边剥离出来了,建筑和宫殿,剩余的意义是什么?它承载的是一种美学上的意义,我们通过教堂、通过故宫看到的是古代建筑的华美、看到的是雕塑、看到的是绘画。
祝勇在精心表现旧宫殿这部分美学意义的同时,更着重挖掘旧宫殿最后残存的对于人性的一种压榨和挤压的意义,实际上他设计的人物、设计的历史走向,都是在为解说他对于建筑的理解而服务的,最终他获得了成功。他完美地通过血腥的朝廷阐释了人建立起来的建筑如何又反过来施压于人,把人压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最后旧人类自身的灭亡,人类脱离这种建筑、脱离旧宫殿,进入到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领域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就是我对祝勇这部小说主要的理解。再有一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书中的一个亮点:逃亡的光绪帝,被抓回来的竟是一个淘大粪的替身。淘大粪的啊有木有?有木有?我看到这里就笑了啊,心说这是莫言的笔法啊!还有凑巧在光绪帝生日那天着了大火,这是刘心武的笔法啊有木有?另外他的实据和考证的功夫,是张承志老师的笔法啊,他叙事的那种华美、绵长、细腻的方式,一看就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笔法啊。那么还有啥是他祝勇自己的笔法呢?那就是他博览群书,吸收了各位大家的精华,铸成了他这部《血朝廷》的鲜血梅花。这就够了啊!要说不足,我觉得他有一个不足,就是他可以再大胆一点,可以想象力再进一步的飞升,把它制造得更荒诞一点,那么这部书可能就更有意思更好玩了。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1年7 月24日 北京世贸天阶 时尚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