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如何看善恶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墨子云:人之初,性本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话或许都有道理。但在我看来:人之初无善恶。有两则故事或许能发人深思:一则:有个小伙子平时孝顺父母,乐于助人。与姑娘相爱后,姑娘家嫌弃他家境贫寒,他女儿配给另一户人家。姑娘认命,小伙子顿起杀心,杀光了姑娘全家后自尽。二则:一名穷途末路的医生在劫持一妇女,但被劫持的孕妇,因紧张而提前分娩,此人善心大发,放下手中刀,挽救了母子生命。
《国语·晋语》中说:善,德之建也。在一个人处于主动和自愿,给予另一个人精神、语言、行为,皆是善。中国的佛教有“十善法”,即“十恶法”中“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和“不痴”的反意。

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对于的人在或同一个人,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恶行。关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和欧提德谟斯一次对话,或许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有一次,欧提德谟斯问苏格拉底:“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回答:盗窃、欺骗、买人当奴隶,是善行还是恶性?
欧提德谟斯回答: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里的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如果你的朋友准备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自杀的用具,这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来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欺骗是恶行么?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
所以说,具体的、有条件的善行是不真实的,是随主体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只有一般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行。
善是人之信仰和认知。《太上感应篇》中有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东岳大帝宝训》中曰:“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做。”
在《大乘义章》告戒我们:“顺名为善,违名为恶。”
当今之人且无须以善、恶辩人,辩己。辩多了便常常不知其然,也不知所以然,茫然之间无法识人,更无从识己。正所谓:善中有恶、恶中存善,善本善、恶非恶,存在并纠结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