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

(2014-11-06 09:42:28)
标签:

老北京

厂甸

琉璃厂

小吃

冰糖葫芦

分类: 北京往事


 老北京的厂甸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

  

      现在四十岁往上的人都还记得早年个春节逛厂甸儿的事。是啊,老北京人谁能不记得呐。我小的时候,就住在琉璃厂前面的前孙公园,这厂甸简直就是开在了家门口。一到春节,祖父便带着我兴高采烈地在厂甸里绕世界逛,每每都要给我买一串儿串的一米多长,上面插着小彩旗的糖葫芦,逛到中午也不回家,就便在厂甸里随逛随吃。可惜啊,逛厂甸没有几年,就赶上文革开始给当成“四旧”给破了,随之祖父也离开了这世界。厂甸也自然没有人去带着逛了。  

       现而今,厂甸的称呼没有了,有的是“庙会”,但怎么看“庙会”也没厂甸热闹,还是那串的长长的糖葫芦,好象也没了往日的鲜艳和冰莹。哈哈,好象说这话有点儿向九斤老太了。

      要说厂甸就不能不说厂甸的历史。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

      话说这厂甸,原本是明朝的工部为修筑皇城而设的造琉璃瓦的窑厂地界儿,当时叫做琉璃厂甸,简称厂甸。按照史料上说的,这块地方曾有河湾水淀,而这淀中有一座石桥,桥的下边有河道直通西山,烧制琉璃瓦的原料就是从西郊三家店、琉璃河等处用船运来的,桥的东西约半里处有两座厂门,桥的北边是琉璃窑。 

      传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在早朝时,坐在高高的金銮宝殿内,忽见南方天空升起一团黑色烟雾直冲云天,乾隆急忙问是怎么回事,大臣们回禀说是琉璃厂在烧窑。乾隆皇帝认为京城附近竟然冒起黑烟,有犯圣威,于是降旨把琉璃厂迁到离京城60里以外的永定河边,并把原来在灯市口一带的集市迁到这片空出的地面上来。从那时起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到十六,这里就搭棚列肆,张灯结采,锣鼓喧天,成为一个热闹集市,厂甸就是这么来的。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

      到了解放后,春节逛厂甸就成了北京人一大乐子。为了说明这点事儿,我还专门查了资料:据1963年的春节厂甸统计,货摊有756个,游人多达400万人次,那年逛厂甸的人相当于全市人口的3/5。您看了吧,这可不是瞎编的,确实有史料为证。

       想当年,逛厂甸的时候儿,出了胡同口儿,来到和平门到虎坊桥办厂甸的街上,寒风中就会听到哗啦啦哗啦啦的风车声,噼噼叭叭的鞭炮响,嘈杂喧嚣的叫卖声。再往前走,就会看到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售货大棚,这边是喜气洋洋的年画棚和陈列着各式各样风筝的风筝摊,挂满各种花炮、灯笼的大棚;那边是售卖鲜花杂货、食品的摊位,彩色气球迎风飘荡,各种玩具争妍斗艳,珠宝玉器陈奇列异,京味儿小吃香味诱人……。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

      这摊是“豌豆粥赵”,那摊是“豆汁张”,说起豌豆粥,那是小豆粥、栗子粥没有兴起之前,北京老百姓最喜欢吃的小吃;豆汁,更是老北京们终生难忘,闻味走不动的家乡美食。“豆汁张”两代都卖豆汁,他家平时设摊在琉璃厂土地祠南边的一棵大树下,切出的细丝咸菜,配上辣椒油,令人喝起豆汁来,感到十分可口。

       厂甸的江米面艾窝窝顶着个胭脂点儿,有豌豆、豆沙、芝麻白糖好几种馅儿,凉着吃,爽得食客吃了还想吃;蒸在笼屉里又黏又热的豆(读米查儿)糕,黄米面、江米面两层中间夹着豆馅儿,上面撒满白芸豆做的豆儿,浇上糖稀,再撒些桂花、白糖,吃起来真是又热又甜又香又糯;用大米面装上馅儿的蒸曾瓦儿(读樽儿)糕,传说是明代从南京带来北京的点心;卤煮小肠炸豆腐,香气袭人,据说是按宫里罩壁房苏拉门制作的“苏造肉”的方法制作的;层层起酥的烙油酥火烧,分甜、咸两种;令人不忍释手的豆腐脑儿有清真和大肉两种卤儿。此外,别有风味的驴打滚儿(豆面糕),用铛爆热了吃的热扒糕,撒上作料和咸胡萝卜丝吃;用汤油炸食并浇以咸蒜汁的炸灌肠两面爆、外焦里嫩;用锃光瓦亮的茶汤壶现吃现冲的八宝茶汤、藕粉、油茶,一层芝麻酱,一层芝麻盐的糜子面、小米面的面茶以及盒、炸年糕坨、炸馓子、爆肚儿、棋子烧饼、墩饽饽、奶油镯子、元宵……,还有糖莲子、冰糖子、甜姜、糖墩儿……至于卖棉花糖、梨膏糖、雪糖人的,更是处处皆是,卖干鲜水果这类食品,以卖山里红(红果)的最有特点,他们脖子上,胳膊上挂满了大串山里红,在游客中游动吆喝,把一挂挂山里红挂在游人的脖子上。各式各样的食物,无不喷着香甜馋人,闻着走不动的香味。

      【惟我独尊】老北京厂甸有多热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呈现一片老北京过大年的欢腾气象,这便是几十年前厂甸的写真。 

      要说起来,让人们记忆最深的,也是最受人们欢迎,最有厂甸特色的还是那一串串长约五尺的插着彩色小纸旗的大糖葫芦。它新鲜、奇特,为其它城市所罕见,既是春节期间儿童们的玩具,又是可吃的食品。这长长的糖葫芦,把美好愿望、幸福的期盼、家庭的和睦和各种祝福串在一起,它红艳、它冰莹、它圆润,它甜、它酸……。不买一串大糖葫芦儿就不算逛厂甸,是人人必买的“年货”,大糖葫芦,三尺多长,蘸满了油亮油亮的糖稀和芝麻、撒匀白粉面面后呈白色,顶端插着个小旗子,这是孩子们最欢迎的过年礼物,扛着大糖葫芦回家,就说明是逛厂甸高高兴兴地回家的象征。

      这盛况一直延续到“文革”开始,厂甸被列为“四旧”给取缔了。头些年,我旧地重游了一次,站在当年住的家门口,看着当年举办过厂甸的那条街,确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不过我答应孩子,有空到这来一次。

 【惟我独尊】被女色掏空身子的明穆宗

【惟我独尊】“钩心斗角”本是建筑用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