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篇)
从小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山水之美天下为首。又听说,还有一句“阳朔风光甲桂林”,原来阳朔比桂林还胜一筹。但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桂林、阳朔,广西之美天下第一则是肯定的。况且那里还是刘三姐的故乡,可谓是山美、水美、人美,昭示着天、地、人的和谐之美。所以,我新婚之旅的首站便选择了广西桂林,那已是20年前的往事了。都20多年了,或许该旧地重游,或是留在记忆中,再或该用文字纪念。
一、列车遐想及“恐怖”浴室
第一次新婚远行,再加上对桂林由来已久的期盼、神往,都让人那般的坐卧不安。列车在夜色中“咣”、“咣”的疾驰,窗外一切早已吞没在茫茫之中。仍未停歇的脑海则频闪着广西、桂林、阳朔、漓江、象鼻山、七星岩、米粉、竹排、渔翁和船头的鱼鹰。还有只在照片上看到的,隐藏在神秘雾气后的馒头山。或许刘三姐和她的阿牛哥,早已隐居到仙洞中,被那神秘的雾所隐去;或许只有三姐和阿牛对起那甜美而悠扬的歌声,那广西特有的馒头山,才会破雾而出,露出她的真容。
到达桂林已近清晨,一出站口便有湿润气息吸如鼻孔,滋润着五腹和六脏。车站广场前,手举“旅店”、“住宿”纸牌儿的男、女,或站、或蹲、或干脆骑在摩托车上高喊,招呼着旅客。我们商量着,见火车站旁的一家车站旅馆,而吸引我们的是“代买车票”几个字。要知道,在八十年代买张火车票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况且还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
办了住宿手续,交了离桂的车票钱,我们进了二楼的房间。房间很干净,也和整洁,两张木单人床、床头柜、台灯、拖鞋和写字桌,还有一台12英寸的彩色电视。被子是红、绿色缎面儿的,被单、被罩都是新换的。
房内没有浴室,要到旅馆的公共浴室;旅馆没有餐厅,要到街头的享用美食。
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先去了一楼的浴室。楼内静静的,偶尔会传出男人的粗壮的酣声。这酣声也许还预示着,除了我们还有别的住客。楼道的灯泡昏暗,偶尔有老鼠急急的串过。
浴室内空无一人,墙壁黑漆漆的,地面上铺着两寸宽的木条,人踩在上面“嘎”、“嘎”做响,墙壁上黑的水印,有如“九马画山”。几只淋浴喷子破墙而出,有的滴滴答答的,仿佛按照无形的音律在滴水,有的自上而下的,“哗”、“哗”流淌。25瓦灯泡下的“嘎”、“嘎”声,“滴答”声,“哗”、“哗”声交织在一起。我一边洗,一边准备听着隔壁女子一声掺叫
– 那一定是我妻子的惊吓之吼。
说起来象是在叙述恐怖片的情节,但确实真的。我们也并没有害怕,因为我们选择是“国营”的旅店。这一切照现在看一切是那么的简陋,但当时确是很不错的那种。
我们到广西了,到桂林了,接下来该是印证那些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景色和味道了。
二、桂林米粉和广西美食
桂林的城市看来不大。伴随着晨曦,我们便踏出了旅店,按图索骥般的找出要去的地方,因为我们在桂林之逗留三天。我们快速决定着,第一天象鼻上、七星岩、逛市区、吃美食品;第二天游漓江,这需要一天的时间;第三天中午离开桂林去我们的下一站
– 贵州。
俗话说,不游故宫、长城等于没到北京。如果演绎一下,没吃桂林米粉怕是没到过桂林吧。说起桂林的吃,该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极酸辣与清淡风味于一体,尽显独特。我们漫步在桂林的街头,整洁而清新,没有嘈杂与喧闹。街道两边的米粉店的招牌多是卤菜粉、汤粉、马肉米粉,还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
广西桂林的米粉和它的地界一样出名。传说,吃米粉要到“又益轩”这设与清朝的老字号,还有味香馆米粉、石记米粉都很有名,初来乍道的我们,没有时间去找那些名店。找了家精致的小店坐下,雾头雾撞地点了马肉米粉。因为不仅米粉没吃过,而且马肉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一大海碗热热的米粉被小姑娘端上桌。米粉洁白
– 如玉;马肉鲜嫩 – 无比;花生油炸 – 如珀;桂林辣酱
- 鲜香。看到这些,津液便不自然的滑向口舌。吃一口真是圆细、爽滑、细嫩、柔韧而爽口,风味的独特。
据说,桂林米粉的做工相当考究,
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 装袋滤干, 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而成。压成圆条的叫“米粉”,
压成片的叫“切粉”。但无论是圆条的,还是成片的,统称都是米粉。而且米粉的卤水也很讲究,或猪骨、或牛骨,佐以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
香味浓郁。
说实话,一碗入肚后,基本是没有尝出滋味,便又要了一碗汤粉。汤粉真如其名,碗里没有更多的内容,虽是些许葱花、味精、胡椒、麻油。但经过桂林人之手作出,味道也是十分的鲜美。
记得从桂林回来后,我便在北京新街口北找到一家“桂林米粉店”,急切切地进门,急切切地吃,但终于没有那当初的味道。可能是应了那句话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水土孕育的美食也必须靠那一方人来调制,方会有那原本的味道。这是后话不提。
其实,广西或桂林的美味,不仅是米粉,淮扬菜、闽南菜、潮州菜、贵州菜也比比皆是,而广西少数的民族菜则是无与伦比的味道。
桂林的市区的傍晚和白天截然不同。饭馆门前热闹非凡。点开的锅子里飘着各中山珍野味,而旁边的笼子里则羊着待宰的各类小牲畜,猴、蛇、兔子、野鸡等等,或向外张望、或盘转腾挪、或翻跳雀跃,它们可能还不知道,如果食客需要,它们便会成了那锅中之物了。

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游览,坐在街边的食店,点了一大盘田螺和柚子皮炒肉丝,记得还有一道是酸炒小鱼。田螺个个螺身短圆、尾部尖实。挑开螺的顶盖,撮着嘴用力喝进去,吃完田螺再喝汤,其味道又辣又鲜,特别开胃,别有味道。而柚子皮炒肉丝,老板说是用阳朔的柚子皮,去掉外面黄色的皮留薄薄一层白蘘,晒干焯水后和肉丝同炒。的确这水果与肉的结合,吃出的是柚子的清香,肉的香美,用现在和话说还是十分地道的绿色菜肴。
至于那到酸酸的炒小鱼的味道早已忘却了。
广西或是桂林的美菜、特产,如全州黄闷禾花鱼、荔浦芋扣肉、灵川狗肉、桂林荷叶鸭;还有油茶、烤糍粑。土特产罗汉果、银杏、桂林马蹄、板栗、桂花茶、绞股蓝、桂林三花酒、桂林桂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都是中外闻名.
三、弃俗绝尘的漓江风光
到了桂林哪儿都可以不去,但漓江是必须要观赏的。
我们早早地就买了“漓江
– 阳朔一日游”的船票,那时的船票很便宜十几元一张,而且还包一顿午餐。
我们在象鼻山下上了船。宽大的游船大厅里,一张张整洁的桌子上铺着淡蓝色的桌布,桌上给游客预备了免费的茶水和瓜子。其实,谁也不会在厅里久呆,外面那漓江的碧绿、山石的传奇、岸边的茅屋、江上的小筏和漓江边标志性的风尾竹,还有那青峰,倒影,竹筏,渔鹰,如诗,如画,如幻,如梦般地早已把我、我们和所有人心钩出上了甲板。
开船了,迎着绿色的微风,我们站在船头。绿色的风吹散了头发,也吹开了衣襟。“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随风飘荡,刘三姐仿佛就要呼之欲出了。
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万千,且有山必有洞。石峰上的灌木和小花,婉若美女的霓裳。漓江岸终年碧绿的凤尾竹,如少女的裙摆,随风摇曳,婀娜多姿。而漓江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竹筏点点,鱼鹰绕船,百里漓江,百里景,每一处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
应该说有水的地方就要倒影,但没有哪一处的倒影能有漓江倒影那么让人感动。或晨曦初现,或黄昏日下,那漓江倒影以那般的凝重,赋予了自然的动态、灵性和生命。仿佛你在水上,仿佛你在水中,仿佛你在画里,仿佛你在画前。漓江啊,你把一切能够吸纳的景物和我们都带入了神话的世界。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漓江的四绝;洲绿、滩险、潭深、瀑飞是漓江的四胜。有人这样形容漓江是江水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漓江景观并因时、因地(角度)、因气候不同而变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蟑,尽人眼帘。烟雨之日,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远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使人赏心悦目,冶住陶情,净化心灵,弃俗绝尘。
而古代的诗人也留下了“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以及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
让我们在这绝俗的画卷前,轻轻地闭上我们的双眼。
漓江啊,你是一首诗,让人“一见钟情”;你是是一幅画,让人留恋忘返;你是一杯茶,让人沁心润肺。而我说,漓江是一碗水,清澈而甘淳。
这真是山青,水碧,青山绿水永相依。
四、阳朔风光甲桂林?
阳朔风光甲桂林。弃舟登岸已是阳朔,阳光已斜,而我们的心境依然留在弃俗绝尘的漓江上。
准确地说,阳朔街景被嘈杂的人流和市井所打扰。路边少数民族的妇女和男人们在兜售着袁大头、铜钱和民族的饰品,而生意最好的是买柚子的摊子。已经很久没吃到这等大家伙了。卖柚的少数民族妇女操着半生的普通话,叫着“阳朔沙田柚”,买了两个,一个回到旅馆吃,另一个将作为次日去贵州路上的水果。
这阳朔沙田的柚子,皮色金黄、皮薄肉厚、果肉清香脆甜、汁多爽口化渣。而且据资料上说具有益气、润肺化痰、止咳定喘、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号称“天然罐头”。说实话,直到现在我对这等水果都很有着浓厚的情感,基本上是属于别让我看见,一但看到就必须拿下。
虽说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甚于桂林。而时至今日我依然对阳朔除了那两个柚子,便没有了多少记忆。
因为在阳朔的时间仅为一小时,便要乘大巴回到桂林市区。所以记忆中的阳朔算是个空白。所以在“四、阳朔风光甲桂林”的标题后加了个问号,并不是对古人的置疑,而是对当年的遗憾和向大家各位的讨教。
但有一点是要告诉大家的,买的那两个阳朔沙田柚子,用北京老话说就是,那皮跟“棉花套子似(音:SHI读四声)的”,那果肉“跟柴火(音:HUO
读四声)”。基本上不是阳朔柚子,或干脆就是“过期”的食品。
可能是人多嘈杂再加上时间不允许,总之我没有感觉出阳溯究竟哪里甚于桂林的地方。
后记
在桂林的几天,我们还游览了象鼻山、叠彩山、独秀峰、七星岩和芦笛岩,真是桂林山水千幅画,游人尽在画图间。时光已流过20余载,在桂林的两天至今难忘。我记得我们在桂林市区漫步的时候说,真想在这里过一辈子,干脆别回去了。
未完待续 - 中篇: 贵州篇
(照片摘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