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生日是“面条”是规矩。这一习俗古已有之。在唐代,人过生日吃“汤饼”又名“水引”、“煮饼”,也就是今天的“汤面”,后称“寿面”,也就是现在的“打卤面”。《儿女英雄传》第28回:“今之热汤儿面,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面,古谓之‘汤饼会’”。

早在魏晋时的面食之一就有汤饼。“汤饼”为何物,其实就是“面片汤”。“汤饼”后发展成“索饼”,在《释名疏证补》有证:“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在《齐民要术》记“水引”的制作方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意思是说,先揉搓到筷子粗细的面条,切成尺长段,在盘里用水浸着,揉搓到韭菜叶那样薄后下锅煮食。
现在过生日吃面条,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而在古代面条非穷人能吃的上的。在《初学记》卷二六引晋束晳在《饼赋》有述:“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可见能吃碗面条可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有钱的“玄冬猛寒”中吃面 ,穷人也就只能“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了。
何晏是魏国驸马,魏明帝把何晏召到宫中,让他吃热汤面。以检验其粉白的面庞是天然的,还是美容过的。一碗热面之后,何晏“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胶然。”大汗淋漓之后,白脸依旧,并非妆容。可见面条是非富即贵者食用。

清·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 在《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中提到:“提控王禄汤饼会,军中宴饮,宋龟山统制时青乘隙袭破泗州西城。”元·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可见,汤饼系上得厅堂的美食。
由汤饼到生日面,看似简单的一碗面,里面确有着非凡。至于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面。汉武帝有一次对东方朔等大臣说:《相书》上说,人中越长,寿命越长,人中1寸长,就可活到百岁。东方朔听后大笑,对皇帝说:彭祖活了800岁,人中就有8寸长,他的脸有多长啊。后人用变通的办法表达愿望。“脸”即“面”,“脸长即面长”,所以人们用面条祝寿,曰“长寿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