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看一则笑话:
甲:“孔子和我一样,也是追星族。”
乙:“怎么见得?”
甲:“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乙:“是的。”
甲:“那‘有朋’不就是‘苏有朋’吗?”
这个小笑话是说孔子是追星族的。照我看的确不是追星族,他本人就是明星,无论当时的“丧家”说,还是以后把老人家摆在神坛上,以至于文革时推拉下神坛,扔进地狱,都足以说名他是“红”的最久的明星。
孔子是明星不假,但说怹是个“追官族”更靠谱。怹一生追着官走,为自己求官,为是官的送“理”。不是有这么句话吗,“半部《论语》治天下”谁知道怹当时鼓捣这《论语》时是什么心态。我想无外有三:这一,是纯属做学问;这二,是为自己做大官以后的“备忘录”;这三,自己当官无忘,便由心里替这么官着急,便时不时的“甩”出几句高档次的“片汤话”,告诉他们,天下要这般的治理、小人是这般财迷、是君子的就是哥们,要讲义气。这就是怹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用于丹教授的话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其实,细纠起来,孔子怹老人家应算是跑官要官的祖师爷。说孔子为自己求官,怹对当端木赐问他怀揣宝玉该藏该售时的回答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眼巴巴地盼着有君王请他去做官,急切做官心情把“食不厌(嫌)精,脍不厌细”的斯文做派抛到九霄云外。还广而告之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帆有让我当官的,当几个月都成,三年也可以,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分钱不嫌少,一万块钱不嫌多”的那种。而为了急着做官,怹也托门子、走路子,顾不上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接受了为正人君子所不耻但实权在握的卫国南子夫人的会见,还意欲前往谋反之臣公山弗扰、佛肸的麾下做官”。而老爷子的这种低下不齿的做法,连怹的高级弟子仲都强烈不满。”
怹的这些言行,恐不仅是让人有“官迷”的印象,而实实在在的就是个官迷,一个跑官者。这是其一。
“学而优则仕”,就是怹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思想,意思是说学习的首选是为以后做官,这多少扣了当今的“文凭做官”论。靠谱地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子夏说的,而孔子的:“学也,禄中其中矣”则意义更深。宋真宗赵恒就做了深入的阐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村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孔子还具备了一个做“腐败官”的基本素质,有人统计,在怹的《论语》里,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类的“‘食’字出现41次,其中30次是讲吃。”可见,如此的对吃有深刻研究的孔夫子,官位做长了,也是个难侍侯的“官”。
孔子为“求仕”跑官“拘于匡,危于宋,阻于谱”,“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且学还不能致用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注:《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精选,是后人完成的,代表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