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了外语冷了汉语

标签:
外语汉语杂谈 |
分类: 观点争锋 |
热了外语冷了汉语
难怪辽宁朝阳副市长高玮呼吁:“应尽早建立综合、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体系,明确客观评价汉语水平和能力的方式,将汉语、汉字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国家考试项目予以立项。”
相对于外语的炙手可热,汉语学习似乎被冷落:许多孩子从母语还说不流利的年龄就开始学习外语,为学好外语不惜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初、高中学生以优秀的英语水平为自豪的理由,却在汉语言表达上频遇尴尬,甚至连最基本的标点符号以及简单的“的”、“地”、“得”都不能正确使用;社会上英语培训班火爆,雅思、托福等英语考场人声鼎沸,普通话考试却相对冷清……
在考试及就业中,英语的比重日趋攀升,学校、社会都把英语看做一种相应的能力予以重视,英语的地位哪能不提高?学生们为了能过英语四级而沾沾自喜,哪怕写不出一手好文章。真是悲哀。
与此同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潮如火如荼,与我们这边形成了反差。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水平考试在世界几十个国家设立考点,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更令人惊诧的是,在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击败中国本土学生,夺得第一!
我们不尽要问,我们自己丢失的仅仅是汉语吗?这个责任该谁负?谁最应该反思?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担忧,“母语有了危机”、“母语遭到伤害”,此类字眼也常在许多媒体上出现。
其实汉语和英语本来并无矛盾,英文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重视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固然没有错,可汉语毕竟是我们的“根”。所以,多点理智吧,外语“热”了,汉语绝不能“冷”。否则我们愧对祖宗啊!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尊严,文化权利的象征。千篇一律地号召和倡导学习外语,是不是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