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儿”打豆儿酱

标签:
腊八儿豆儿酱杂谈 |
过了“腊八儿”打豆儿酱
豆儿酱冷却后像琥珀一样晶莹,从透明的猪皮胶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色的豆和其他原料,不用说吃,就是看上几眼也让人赏心悦目。过节的时候,或自己个儿家里人或来了客人,崴出一块,再倒些“腊八醋”,色味香俱全,年味儿十足。
豆儿酱不是什么“大菜”,既不能登大雅之堂,也名不见经传,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北京冬季严寒,尤其春节前后更是寒气袭人,豆儿酱虽是用来佐酒的凉菜,但其主要原料却是补热暖胃的,数百年来,北京人的饭桌在春节前后都离不开这道小菜。中国人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民族和民俗的食品,除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外,其实更是民族历史、风俗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不可少的物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像北京春节期间的做腊八蒜(醋)、打豆儿酱、放鞭炮、守岁、拜年、逛庙会等等,都不可缺少,少了一项就没有了年味儿。如果我们能将春节的习俗完整保存下来去“申遗”,大概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功的。
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不能可有可无。春节就要到了,到时候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包饺子、吃年夜饭,饭桌上再端上一盘自家“打”的豆儿酱,这种喜庆、欢悦是无法形容的。如果窗外还有爆竹声映衬,更是年味儿十足,让人终生难忘。
我是老北京人,对豆儿酱情有杜独衷,普普通通的“豆儿酱”寄托着咱北京人对春节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过豆儿酱,大地就要回春,春暖花开的日子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