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2009-08-27 08:02:56)
标签:

京剧

杂谈

分类: 观点争锋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我常想,京剧是怎样成为国粹的,假使按现在新编历史戏或现代戏的路数,大抵成不了国粹。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传统的东西只有保持才具有生命力,应该说京剧是非常成熟并已到及至的剧种或是国粹。就如同六必居的酱菜、天福号的肘子一样,改良的只是外包装,要把工料改了就不再是原有的了,也就没有了传统和食客。

    京剧亦是如此。一桌二椅,抽象摆设。或御案、或公案、酒桌、或山石、或墙沿,或窑门、或牢门等等。全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正式京剧的妙处。而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一味的在迎合华丽、舞台设计、改良唱腔、声光电等等如同嚼蜡。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我记得在七十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京剧院一位演员(现在称表演艺术家了)将京剧的旦角的唱腔加以改良,传出的声音根本是噪音。再如,现在的京剧编剧、唱腔设计者或许著名,但急功近力的心态、成就感的心态、自以为是的“设计”心态,让新编的剧目求华丽,失传统。

    要知道,观众要想听华丽就去音乐堂了,听京戏的就是奔着古朴的唱腔、程式化的表演、简单但仪态万千的舞台去的。所以,总叫喊传承、听众,但确不知真正把一些真东西丢掉的正是专业的专家们。我说基本不太现代的京剧(除了几个当年的样板戏和《赤壁》(因为有熟的青年演员在))我从来不看,那不是京剧而是华丽的糟粕。应该看看当年梅兰芳等大师的心路历程,可以对今天的京剧所谓的改革有借鉴。也应该观摩日本的《歌舞技》,他们是不在进行类似于我们京剧的“改革”!

    现在京剧界的教授、导师、艺术家多了,而真正懂观众,如同梅尚程荀、马谭奚杨以及著名琴师李慕良、孙佑臣、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大师少了,应该说这些大师当年的本质是“草根”,那些由他们缔造的,让观众如醉如痴的唱腔从教授、导师和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客厅里、办公室里是出不来的,因为他们的环境或许太优越了。

   我想,应有演员个体组团搭班的体制,或许这才是京剧兴盛出师的根本。

   (与原留言有增加)

 

给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博客的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