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五毒饼”和“仍灾”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的,每到端午要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要搁过去端午节可是个大节,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喝雄黄酒、“扔灾”等民俗。到了端午这天,皇上都能不上朝,您想这节还小吗。
今说几样大家伙没听说过的端午节吃食和习俗。
说起端午节的粽子谁都知道,但五毒饼就不准有人明白了。这“五毒饼”,老北京端午必需的食品。其实就是玫瑰饼上面刻上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据说吃了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玫瑰饼是咱老北京的特产。在《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如果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那么吃五毒饼则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透着北京人的诙谐和风趣。
“扔灾”也是咱老北京习俗。端午这天,妇女要佩戴红绒花,到正午时分要把红绒花摘掉,扔在路边,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身上的晦气。
“缯子”,是端午的时候,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装着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
过去端午节的粽子花样没现在多,最受欢迎的,也是家家儿都包的是黄米小枣粽子。用苇叶包包黄米和小枣。而且论起小枣最属密云的有名。还有就是二米粽子,里面包的是江米和黄米两样。

端午这天小孩们喜欢玩“斗百草”,两人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后来到我们小的时候叫“拔老弦”。而大人们则在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这个习俗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这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后来就成了习俗。
我的电子信箱:wwdzyffsh@sina.com
链接:
《旧京街头逝去的人们(老照)》http://blog.sina.com.cn/u/4984fb4f01000bfw
《追寻老舍笔下的白涤洲先生》http://blog.sina.com.cn/u/4984fb4f01000bdk
《闻名遐迩的京城“老三顺”》http://blog.sina.com.cn/u/4984fb4f01000bcd
《福二奶奶》(原创 /
节选)http://blog.sina.com.cn/u/4984fb4f01000a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