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悖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留下的很多名言典句,必须要按照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悖论”,但看似“悖论”的理念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一例子,在我看来,社会上的某些为“玉”为“金”视命者,不仿倒过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好些。
为大丈夫者或为人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宁保高尚气节而死,不愿屈辱而生。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
或玉碎、或瓦全,或高尚、或低下,这是中国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作人情操。
名利对任何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衣锦还乡、所谓光宗耀祖,体现的是名利场上的收获。所以,名声,不管活着还是死后,都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好名声,可以名垂青史,比如岳飞,有后人参拜,子孙祭祀;一个坏名声,却会遗臭万年,比如秦桧,死后也要被人唾骂,不得安宁。
恐怕在今天诠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句,还应考虑更深刻的内涵,如:玉和瓦来自何方,是以己之力得瓦,还是以己之……得玉。如前者,宁保瓦而弃玉,骨气也!
昨日,偶看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观大赤包、冠晓荷这对为瓦全而奴颜婢膝者,在日本人抄了他的家的奴颜:
“晓荷,盖着一床褥子与高第的大衣,正睡得香甜,日本人又回来了。 '醒醒,爸!他们又来了!'高第低声的叫。
'谁?'晓荷困眼蒙并的问。 '日本人!'
晓荷一下子跳下床来,赶紧披上大衣。“好!好得很!”他一点也不困了。日本人来到,他见到了光明。他忙着用手指拢了拢头发,抠了抠眼角;然后,似笑非笑,而比笑与非笑都更好看的,迎着日本人走。他以为凭这点体面与客气,只需三言五语便能把日本人说服,而拿回他的一切东西来。他深信只有日本人是天底下最讲情理的,而且是最喜欢他的。
见到他们,(三个:一个便衣,两个宪兵)晓荷把脸上的笑意一直运送到脚指头尖上,全身象刚发青的春柳似的,柔媚的给他们鞠躬。
便衣指了指门。晓荷笑着想了想。没能想明白,他过去看了看门,以为屋门必有什么缺欠,惹起日本人的不满。看不出门上有什么不对,他立在那里不住的眨巴眼;眼皮一动便增多一点笑意,象刚睡醒就发笑的乖娃娃似的。
便衣看他不动,向宪兵们一努嘴。一边一个,两个宪兵夹住他,往外拖。他依然很乖,脚不着地的随着他们往外飘动。到了街门,他们把他扔出去;他的笑脸碰在地上。”
“晓荷必恭必敬的朝家门立着。等了半个多钟头,日本人从里面走出来。便衣拿着手电筒,宪兵借着那点光亮,给街门上贴了封条。
晓荷的心仿佛停止了跳动。可是,象最有经验的演员,能抱着病把戏演到完场,他还向三个人的背影深深的鞠了躬。”
在今日,“冠”氏后人延绵不绝,为了一己之利甚至奴颜婢膝、甚至将敌为友,甚至卖出自己的灵魂,在被人抄捋之时,甚至还在心里认定是误会,是啊,毕竟吃过人家的嗟来之食。贵也、践也,不齿也!
同在昨日,我揽博友小宋的一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章,作为一名知识型、有头脑、有独到见解和成就的年轻名人,写下的这篇博文,我非常赞赏。经其同意将博文照录如下:
“碎玉虽贵,但永远不完整,而且还有贱买的可能。碎玉对与施舍给你的富人来说连瓦全都不如,所以他会慷慨的给你,因为在他眼中完整的玉就不叫玉了,对于他而言完整的玉称为瓦全了,如果宁可追求碎玉也不要瓦全,那太可悲了,这个社会金钱和物质充斥着每个人的大脑,每个人都在为金钱和物质而天天挖空心思的算计,攀比,当你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你会发现金钱和物质其实都是虚无的东西,不信你静下心来把眼睛闭起来,“看看”你有什么。。。亲人?房子?车?钱?衣服?肌肉?骨头?连肌肉骨头你都不会有,都没有。。。只有一颗心,那才你最后的你。。。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现在你的心被这些物质和欲望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了,慢慢揭开吧,像吃粽子一样容易。”
同样近观王刚先生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便将所谓的仿冒“玉”器,在他的锤下砸的粉碎,他砸的是连瓦都不如的“玉”,让我们道德的重锤砸下更多的玉吧,以让那些追求者,死去更多的念头。
是啊,现而今的社会,为“玉”而奋“力”者、碎己者大有人在,为了银子、车子、房子、名子、日子,可以出卖自己的一切,甚至灵魂。在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面前思想、观念将被鄙弃了。为了这些“高贵”的“玉”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我们不仿颠覆或重新考虑我们由来以久的所谓“真理”好些。
还是把自己的瓦保全好,瓦可以遮屋、御寒。我以为,还是“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好些。让我们保持这高尚的气节吧!她是惟一比玉珍贵的!
再名贵的玉,也会被岁月蒙上尘埃,掩了光华,裹掖在衣襟的一角,而一片普通的瓦,却承着天上的雨水地面的风沙,庇护着人间的完满。对于我们这些红尘中为柴米油盐忙碌的人来说,我们是千楼万厦中的一片瓦,为了避风遮雨彼此相连。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世俗中亘古不变的誓言,该到重新诠释它的时候了。
在将要写完这篇文章时,得知当年在《红楼梦》中出色扮演林黛于玉的陈晓旭,依然抛弃名车数辆和豪宅、仆佣、锦衣玉食和富贵荣华的亿万家产,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真为其的毅然之举而赞,赞的是不为瓦全,而不为玉动。
瓦啊,不必为追求说不得的“玉”而失去自我的高尚,也不必找个理由让你获得暂时的光华。放眼茫茫人世,密密匝匝都是千鳞万片灰色的瓦。
瓦全 –
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