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咱的传统节日,1949年的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把这一古老和隆重、热闹传统节日,确定为休息的日子。
古代过年是在“蜡日”,就是现在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按照农历的说法儿,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喜庆和人们对春节的期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亲人团聚,离了家的孩子要回来团聚,看爹妈,老人一盼,盼儿归;孩子一盘,盼还家。“除夕”是大年的前夜,有点象外国的“圣诞”前夜一样。 按老规矩,传统的春节从除夕一直要到过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过了“腊八”,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儿”,是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七天以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的礼儿。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此后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拜年还有段故事,给您说说: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有着悠久的历史。说起来还是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在古代,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咱们国家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的时候,过新年挂春联那时相当普遍了,所以有了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说起春联,不仅咱们国家,象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红包”是咱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因“岁”“祟”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说起过年,还有一样就是放鞭炮,因为过去我写过,就不在这罗嗦了,您要感兴趣,就看我以前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