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说话就到了,一到这会儿,京城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开了,熬腊八粥、二是泡腊八蒜。别小瞧这熬粥和泡蒜,还真有着历史的渊源和十分的讲究。 说起这腊八的来历,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也没个定论,但说法儿最多的是说和宗教有关。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其实,无论是熬腊八粥还是喝腊八粥,都是体现年成好和大丰收的意思,因为它是用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大豆、云豆、豇豆等、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五谷杂粮、干鲜果品混合成的一种粥,这不正式集中反映大丰收的成果吗。
您说这“腊八”的历史久远吧。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早年间,一到这个时候儿,商家就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是对清代腊八粥的描述,可算是色、味俱佳了,其实这样的熬粥水平也仅限于一些朱门大户。后来又有所谓“细粥”之说,其用料为:菱角米、芡实(鸡头米)、薏仁米、干莲子(去心)、白江米、白米、红枣(煮熟后再放)、琐琐葡萄、百合瓣等。同时还要配以粥果,如:桃脯、杏脯、苹果脯(切丝)、青丝、红丝、核桃仁、松子、桂元肉、潮白糖、二贡糖(台湾产高档蔗糖)。对于这样的“细粥”,一般平民是喝不起的。平民百姓过腊八节将是另一番情景。
熬腊八粥也个俗成的规矩。熬粥人必须虔诚如法,终夜熬制,天明则熟。绝对不准将粥熬糊,否则“大凶”,其家必有死丧之事。另外,凡家主人亲丧未满三年“守制”的,一律不熬粥。有的穷户因熬不起粥,故借口“怕熬糊”而不熬粥。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盼着祖母熬粥,其实对小孩子来讲,喝不喝粥在其次,关键是那用来熬粥的果脯实在是诱人,五彩缤纷的果脯,瓜条、青梅、杏肉、苹果干什么的,瞅准了祖母不在一准的要捏上一把,先解解谗再说。所以,一到这个时候,祖母和我们就心照不宣,一个把果脯藏的严严密密,一个就象特务一样到处查找。现在想想挺有意思。
腊八,除了熬腊八粥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间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颜色,就向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上增添了节日色彩。 怎么样,该过腊八了,您准备下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