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2006-12-27 19:03:11)

说起大栅栏那可真实地球人都知道地界儿。从东到西275米,宽不足五米的狭短的街道,在清末全盛的时候,足有店铺80家,而且是家家有名。您象同仁堂的乐家药铺、瑞蚨祥的孟记绸布店、长盛魁的干果店、东兆魁的帽店、一品斋的鞋店、东鸿记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豫丰烟店及广德、三庆、庆乐、大观楼等戏园、电影院,流传至今,是久负盛名。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平时的大栅栏原本就摩肩接踵的热闹,一到正月十五,大栅栏逛花灯可就是轰动京城。按照《帝京岁时纪胜》上记载:“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当年有人编了首大栅栏的逛灯歌:“正月十五闹花灯,大栅栏里好热闹,全城男女老少都来把花灯瞧。长盛魁的冰灯明又亮,玉兔像卧又像跑,聚庆斋的《聊斋演义》画得好,祥义绸缎店铁门上全是灯,瑞蚨祥要同祥义比高低。云香阁的大蜡有三尺,广盛祥门前挂的是旋转不停的走马灯,从东口直逛到西口处,逛灯逛得我丢鞋又撕袄”。直到现而今,外地人来到咱京城,不逛回大栅栏,那简直就是没到过北京,回家瞎忽悠的事。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说到这儿有人回问,大栅栏、大栅栏,怎么没见着栅栏啊,甭着急,您听我往下说。

    在明中叶,有“夜禁”的规矩,就象现在国外“宵禁”一样。一到晚上,上千条胡同、街巷就用铁栅栏关起来。派兵把守,行人不能再随便出入。但由于京城的文武大员五更早朝,栅栏需要天天“专启”,颇为麻烦;经商、夜间娱乐、交通运输,过一道道栅栏,也挺费事;特别是街巷里开茶馆、戏院、妓院的,常常闹腾到半夜,栅栏的存在就更显得多余,因此这些栅栏到清同治年间便名存实亡了。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再往前倒,还有点历史的典故。明朝初年,新成立了特务机关锦衣卫,以监视其臣民的言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大臣、国子监祭酒宋讷很不放心,就派一个会画画的锦衣卫特务去监视他。这个锦衣卫特务在暗地里画下了一次宋讷发怒的形态。次日,宋讷进宫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问他,昨天你为什么发怒,宋讷惊说,只因为一个仆人打碎了一只我很喜欢的茶碗,故此臣下不乐,没有别的事。由此说明朱元璋对臣下疑心太大。明永乐十八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很快在东安门北设置了特务机关“东厂“,东厂的特务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不轨言行,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巡逻,发现他们认为可疑之人,立即逮捕送交锦衣卫或东厂去审问。

  由于北京流民的增多,为了便于“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监视百姓和盗贼,在1488年,也就是明孝宗弘治元年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卒把守,以防盗贼。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建立栅栏。《乾隆大清会典》就这样说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五城不时稽查,务令以时启闭,栅顶仍钉木板,书写街道胡同各名。并下令京师内外大小街巷,建护门建栅栏,有作践损坏者交刑部治罪。据统计,当时北京内城外共建栅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外。每处栅栏入夜关闭,“自王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军校等分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小尉仍行巡逻”。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要说起建栅栏的“投资”,也不光是官府掏钱,而是采取“官助民办”法子,各街巷胡同各自筹资,购置材料,雇用工匠修建栅栏。廊房四条胡同各店铺,为了保护各自的生命财产,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建立起两座既坚固又高大、与众不同的大栅栏,后来人们都叫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胡同却被人忘了。

据老人们说,大栅栏街的栅栏直到1922年还安然健在。当时虽然官兵不管了,但在大栅栏经营的商家们为保护自己个儿的利益,自己出钱雇镖局镇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花钱买安全”。

说完了大栅栏,咱在说说大栅栏里的老字号。

走进大栅栏,路的左手就是百年老字号“步瀛斋”和“马聚源”。
  “步瀛斋”是京城最早经营皮鞋的专业鞋店之一,于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创建。“步瀛斋”就是“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寓意。“马聚源”起初只是一个小帽摊,到了清朝嘉庆二十二年正式开办了马聚源帽店。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朝廷官员做起了缨帽,便一跃成为京城帽业之首。
  “步瀛斋”的一层看样子应该是租给了别的商户,如果想要买老字号的鞋得上二楼才成。楼梯的侧墙上挂着多幅展示当年繁荣景象的画,让人在上楼的过程中逐渐感受老字号的内涵。二楼楼梯口摆放着手工做鞋用的器具,有鞋模子、凳子、麻线等,鞋匠在那里穿针引线纳着千层底儿的洒鞋的景象仿若就在眼前。
    两个老字号在一个铺子里。二楼右手一侧是“步瀛斋”各式各样的鞋子,“老头乐”、绣花鞋……什么面料的都有,左手边则是“马聚源”的帽子柜台。各式瓜皮帽、前进帽、价格不菲的貂皮帽、时尚现代的淑女帽在这里均有一席之地。即使不买东西,只是走走看看,也能感受到那浓浓的韵味儿。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瑞蚨祥”在步瀛斋对面。早年个的顺口溜说得好:“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可见其当年的知名度!瑞蚨祥保留着当初的门面,店内保持着天井格局,很开阔,柜台上各式布料应有尽有,花色齐全,还有成衣。我进来的时候,正有一对青年男女在这里挑布料做嫁衣,一脸幸福的样子让人羡慕。还有几个老外背着大包,饶有兴趣地问这问那。一派繁荣景象。据说,“瑞蚨祥” 创始人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以经营土布起家。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大栅栏正式开办了瑞蚨祥布店。“蚨”取意“青蚨还钱”的说法,希望瑞蚨祥能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内联升”是老字号的鞋店。创办于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实行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内”指“大内”,“联升”意即穿了这里的靴子就可连升三级。据说当年的文官武将、大小官员,到内联升订做、购买朝靴的人络绎不绝。一进“内联升”的门,旁边围着一大群人不知道在看什么呢,我好奇地踮脚探头往里看,只见一师傅正在那里纳鞋底儿呢!原来这是内联升特意设置的现场表演。内联升的陈列柜里有当年制作的官员朝靴,陈述着一段鞋的历史。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说起大栅栏,还有一个地方儿不能不提,那就是在煤市街的八大胡同。它的著名是因为这八条胡同是妓馆密集的所在。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所谓八大胡同,历来说法不一。但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则是公认的。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

昔日的大栅栏没有了,过去的大栅栏也没有。

新的大栅栏,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当年的影子,或许没有了,就是有也找不那种老北京标志的感觉了。

 

昔日老北京的大栅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