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栅栏那可真实地球人都知道地界儿。从东到西275米,宽不足五米的狭短的街道,在清末全盛的时候,足有店铺80家,而且是家家有名。您象同仁堂的乐家药铺、瑞蚨祥的孟记绸布店、长盛魁的干果店、东兆魁的帽店、一品斋的鞋店、东鸿记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豫丰烟店及广德、三庆、庆乐、大观楼等戏园、电影院,流传至今,是久负盛名。
平时的大栅栏原本就摩肩接踵的热闹,一到正月十五,大栅栏逛花灯可就是轰动京城。按照《帝京岁时纪胜》上记载:“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当年有人编了首大栅栏的逛灯歌:“正月十五闹花灯,大栅栏里好热闹,全城男女老少都来把花灯瞧。长盛魁的冰灯明又亮,玉兔像卧又像跑,聚庆斋的《聊斋演义》画得好,祥义绸缎店铁门上全是灯,瑞蚨祥要同祥义比高低。云香阁的大蜡有三尺,广盛祥门前挂的是旋转不停的走马灯,从东口直逛到西口处,逛灯逛得我丢鞋又撕袄”。直到现而今,外地人来到咱京城,不逛回大栅栏,那简直就是没到过北京,回家瞎忽悠的事。
说到这儿有人回问,大栅栏、大栅栏,怎么没见着栅栏啊,甭着急,您听我往下说。
由于北京流民的增多,为了便于“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监视百姓和盗贼,在1488年,也就是明孝宗弘治元年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卒把守,以防盗贼。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建立栅栏。《乾隆大清会典》就这样说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五城不时稽查,务令以时启闭,栅顶仍钉木板,书写街道胡同各名。并下令京师内外大小街巷,建护门建栅栏,有作践损坏者交刑部治罪。据统计,当时北京内城外共建栅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外。每处栅栏入夜关闭,“自王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军校等分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小尉仍行巡逻”。
要说起建栅栏的“投资”,也不光是官府掏钱,而是采取“官助民办”法子,各街巷胡同各自筹资,购置材料,雇用工匠修建栅栏。廊房四条胡同各店铺,为了保护各自的生命财产,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建立起两座既坚固又高大、与众不同的大栅栏,后来人们都叫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胡同却被人忘了。 据老人们说,大栅栏街的栅栏直到1922年还安然健在。当时虽然官兵不管了,但在大栅栏经营的商家们为保护自己个儿的利益,自己出钱雇镖局镇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花钱买安全”。 说完了大栅栏,咱在说说大栅栏里的老字号。
走进大栅栏,路的左手就是百年老字号“步瀛斋”和“马聚源”。 “瑞蚨祥”在步瀛斋对面。早年个的顺口溜说得好:“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可见其当年的知名度!瑞蚨祥保留着当初的门面,店内保持着天井格局,很开阔,柜台上各式布料应有尽有,花色齐全,还有成衣。我进来的时候,正有一对青年男女在这里挑布料做嫁衣,一脸幸福的样子让人羡慕。还有几个老外背着大包,饶有兴趣地问这问那。一派繁荣景象。据说,“瑞蚨祥”
创始人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以经营土布起家。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大栅栏正式开办了瑞蚨祥布店。“蚨”取意“青蚨还钱”的说法,希望瑞蚨祥能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说起大栅栏,还有一个地方儿不能不提,那就是在煤市街的八大胡同。它的著名是因为这八条胡同是妓馆密集的所在。 所谓八大胡同,历来说法不一。但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则是公认的。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 昔日的大栅栏没有了,过去的大栅栏也没有。 新的大栅栏,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当年的影子,或许没有了,就是有也找不那种老北京标志的感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