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儿咱们说了“劝酒”,其实,更多的给您介绍了当下酒桌上流行的“劝酒词”,这多少有点“武”,下面给您说点儿“文”的,也就是“敬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在上一篇“劝酒词”中有更多介绍)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上面儿说的是大部分汉族人的“敬酒”,但少数民族也有少数民族的敬法儿。
藏族人也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中国人做事,形式永远大于内容,喝酒也例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
文有以酒为名的刘伶;醉书“蘭亭”的羲之;一回酒渴思吞海,几度诗狂欲上天的太白;醉里挑灯看剑的稼轩。这武的有温酒斩华雄的关二哥;醉打猛虎的武二爷。
有专家说,外国人的酒喝的是口感,而中国人喝的是酒精进入血液之后的气氛,不把东家喝倒,今儿个不算喝好。
老话说,敬之不饮,则劝之,劝之仍不饮,则灌之。一人灌不倒,则群起而灌。呼天抢地,一踏糊涂。终于倒了,方寸大乱言行出轨,则背后窃笑之,不耻之。我是不会喝酒,一见着酒就头大,一瞅见上酒就心跳,一瞧见劝酒就闹心,一看见斗酒就翻腾。



您瞅上面儿这几位了吗,全是酒后的故事,我怎么总觉着这酒要喝到这份儿上,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