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鲜艳,皮嫩肉酥,味道醇厚的老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无论过去,还是现今都是老北京人得意的口味,无论是夹烧饼,还是卷烙饼或者光着嘴吃,那都是极美的一件事儿。每周六我都得去家门口的“天福号”分店去买,顺便在带回点儿炉肉丸子。
要说“天福号”,咱北京人可是吃了240多年了,最正宗的店当年是在西单。往二百几十年前说的乾隆三年,山东掖县的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同一个山西人合伙开办了天福号酱肘肉铺。有一次,他们在永定门小市碰到一块旧匾,上面正好写着“天福号”三个大字,匾虽旧,字却刚劲有力,于是便买回悬挂在门额上。从此买卖越做越兴旺,经营品种由只煮熟肉扩大到酱肘子、酱肉、酱肚、酱鸡、叉烧肉等,后来山西人把买卖折给了刘凤翔。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时都是夜间煮肉,次日一大早出售,有一次煮肉的人因太困煮过了火,但吃起来反倒觉得香嫩熟烂,肥而不腻,瘦不塞牙,个个赞不绝口。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购买者越来越多,名声远扬,生意更加兴隆。据说慈禧太后吃了颇赏识,因此颁发给“天福号”腰牌一枚,黄带子4条作为进宫的通行证。酱肘子成为清宫御用食品,身价倍增。酱肘子的食用方法很多,老北京人习惯在正月至立春前后,讲究吃春饼卷酱肘子。如果讲究一些,装“什锦盒子”,用酱肘子和酱肉、酱肚等拼成八样十分美观。简单的吃法是芝麻烧饼夹酱肘肉。 照老年间的规矩,除夕夜得吃天福号的酱肘子,这里边儿有肥猪拱门、送福到家的说词。 要说起来,当年慈禧老佛爷对这口儿也是赞不绝口,欣赏无比。为了常能吃上酱肘子,还给“天福号”赐了块腰牌,并做出规定:每天定量送进宫中。由打这儿起,“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在民间的名气越来越大。
不光北京人,可着中国或是世界上,爱吃天福号酱肘子的百姓和名人那就忒多了,象京剧梅兰芳、叶盛兰都爱吃天福号的酱肉,袁世海大师爱吃天福号的鸡。而且在不久前去世的王光美同志的父亲王怀卿老先生、西单著名医师卢克杰也都好这口儿。
原料是经过精选的肉膘丰满的猪肘子。炮制前要反复刷洗,拔净细毛。每十斤肘肉配以大盐四钱、桂皮二钱、生姜五钱、大料一钱、糖色八钱、料酒八钱、花椒一钱。下锅,用旺火煮一小时,煮出油来以后,取出肘肉,用凉水冲洗。同时,把锅内的浮油舀起,把汤过两次罗,把锅底的肉渣取净。接着,把已经煮过一次的肘肉放在原汤里,用更旺的火再煮四小时,最后用微火焖一小时。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煮焖,汤已变成汁,煮出来的油都已渗入肉内,有名的天福号酱肘子就制成了。不过,我估计做不出人家的味道。 周末到了,有空去天福号溜达溜达,买会点儿回家尝尝。
? 最后,再跟您说说“炉肉丸子”,这是老北京熬白菜用的。熬一锅白菜,放上几个切好的炉肉丸子,就着白米饭吃那叫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