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我来到了阔别十年有余的影院,零距离接触了美国大片《海神号》。在等待开演的20几分钟里,我忽然有了三十年前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时的我十几岁。
在那个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看场露天电影是充满快乐和激情的事。
一般到了周末,院子里就会贴出告示,告诉街坊要演的片子。要是在夏天,露天电影一般在8点半,而到了冬天就会在7点多开始。要是赶上演打仗的片子,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就早早催着家里吃饭,约上几个小哥们,早早来到片场打闹着,看放映员叔叔安装放映机。老爷爷老奶奶们也来的早,手里摇着蒲扇,拎着板凳,有的领着小孙子,在前几排愉悦地聊着天,免不了都是些吃了什么、包饺子放多少肉合适,儿子上月的5元钱生活费没给,儿媳妇又怎样闹了别扭,回了娘家之类的闲话,这些话题每每都是笑着说的,也全然没有太放在心里。在快开演的那一刻,场子里是最乱的,老人们似乎突然想起了他们的孙子们,则大呼小叫,把他们喊到身边在占好的位子上。
象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们则不太理会,重要的是,我们要守在放映机旁看电影是如何放出来的,然后便在银幕前后跑,看银幕背后是怎样的情景。
再比我们小的孩子,会小声问身边扬着沧桑的脸看电影的老人,问人是怎么进到银幕上的,老人们大都回答不上来,便用扑扇拍着小孙子的后背,说道,快看。
这是最令人神往的文化生活,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如果赶上放两部片子,那是则是绝对的爽。
记得有一次看打仗的片子,看完后,我们几个男孩子便约好玩打仗,各自回家穿好军装,用钢丝豆条握一个圈,塞在军帽里,再把军帽的帽沿,向上拢。拢成国民党军帽的形状,我家里正好有不知是什么军队的肩章板,用胶布粘在肩上,手里拿着长棍子,全当军刀了。那叫神气。
但不一会,家里就喊了,快回来,赶紧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