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京爷爷(短篇小说)/刘庆邦

(2025-03-31 11:14:07)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确实能见到的现象:从乡村进城的老人住到生活无忧的子女家,继续保持极度“节省”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捡废品来卖钱。此种情况是老人勤劳节俭,还是不讲卫生并给子女丢面子?作者以当下话题布局谋篇,于细节之处见真情。

 

京京爷爷

刘庆邦

 

窗外打第一声雷,京京爷爷就听见了。雷声不是很大,听起来闷闷的,外面像裹了一层陈年的棉花套子。雷声听起来还有些远,远得如在远古,如在天边,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打了雷。京京爷爷对雷声是敏感的,他的敏感,不仅在于他从小在农村听惯了雷声,还在于北京好几个月没下过一场透雨,已经有些干旱。过了春节到清明,过了立夏到小满,也不能说北京一场雨没下过,只是下得很小。有的是雨过地皮湿,有的连地皮湿得都不普遍,没树罩着的地方是湿的,树叶稠密的大叶杨树下面还是干的,干得地面一片白。因长时间缺雨少水,他看见居民小区里的树叶已经有些发躁,一点儿都不水灵。花园里月季开完第一茬花后,第二茬花的花苞噘着小嘴,开得一点儿都不积极。一些原本绿色的草坪,其中也出现了黄色的斑块,有些难看。京京爷爷已经不再种庄稼,但在天旱的时候,他仍像一个庄稼人一样在盼着下雨。他天天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白天盼下雨,夜里盼下雨,连做梦都盼着能下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是在午后,他正在卧室里睡觉。虽说他睡得有些迷迷糊糊,但雷响第一声还是被他的耳朵捕捉到了,一听到雷声,他激灵一下就清醒过来。一醒过来,他只穿着背心和短裤,趿拉上拖鞋,就到阳台上去了。

他家的阳台是封闭式的,三面都安装有玻璃和窗纱。有一扇玻璃窗向外开着,他透过尼龙窗纱向外看。窗纱上沾有一些春天时飘飞的柳絮,棉化的絮毛毛糊住了窗纱上的一些透气孔,窗纱显得不是很透亮。这时,第二声雷响从远方疙疙瘩瘩地滚了过来,响声似乎比第一声大一些,离他家的房子也更近一些。他没有看到闪电,只听到了雷声。闪电总是比雷声速度快,闪电闪过之后,雷声才会传过来。可能因为闪电的电光还比较弱,加上是白天,闪电没有显现出来。天是阴的,阴得还比较厚。京京爷爷相信,打雷历来是下雨的前奏,只要打雷,就有可能会下雨。

让京京爷爷猝不及防的是,随着一道强烈的电光闪过,随着一声爆炸般的炸雷炸响,大雨点子噼噼啪啪就砸了下来。他赶紧把能推拉的纱窗推到一边,关上了玻璃窗。雨点子打得玻璃窗砰砰响,很快在玻璃上形成了一层水幕。老天爷,终于下雨了,太好了,太好了呀!他一高兴,差点说出了声。他还想向他的老伴儿报告一下下雨的好消息,想到老伴儿正带着孙女京京在另一个房间里关着门睡觉,就没去告诉老伴儿。雷打得这么响,一定会把老伴儿惊醒。老伴儿之所以没有起床,一定是想让京京继续睡觉。京京的精神头儿总是很好,老是大睁着眼睛,不愿意睡觉。老伴儿每次都是又是拍,又是哄,又是讲故事,又是唱催眠曲,才能把京京哄睡着。别看京京不愿意睡觉,她一旦睡着了,不管是打炸雷,还是下暴雨,对她睡觉都构不成什么影响。

炸雷连着打,一声更比一声炸。大雨在往暴里下,一阵更比一阵猛。他隔窗看见,外面还起了风,楼下的垂柳被大风刮得东摇西歪,原本垂着的柳条被大风刮得横飞起来。楼下的人行道上已有了积水,变得白汪汪的。京京爷爷成天盼着下雨,雨终于下来了,他干什么呢?是不是要回屋躺下继续睡觉呢?俗话说,下雨天,睡觉天。听着哗哗的雨声睡觉,那是相当不错的。然而,他来到卫生间,提上塑料桶和拖把,快步下楼去了。大号的塑料桶是天蓝色,拖把是用再生棉搓成的棉条扎成的,是麻灰色。他家住在四楼,楼上没有电梯,他只能步行下楼。他下到一楼,来到单元门口,把空着的塑料桶放在门外面去了。事情明摆着,他在用塑料桶接雨水。单元门口上方有一块探出去的水泥遮板,如注的大雨落在水泥遮板上,不作任何停留,便从遮板的边沿平滑下来。平滑下来的雨水,有的呈条状,有的结成一块一块,还有的被扯成了扇子面,像透明的玻璃一样。他把塑料桶放在成块掉落的雨水下面,水块子砸得水桶底响了几声,很快就接了半桶水。他把拖把放在水桶里去了,上下捣动,利用雨水涮拖把。桶里的雨水是清的,他把拖把涮了几下,桶里的水就变得有些浑浊。他没有把拖把拿出来,雨水一直往桶里加水,他就一直把拖把在水里捣动。直到桶里的水满得从桶口洋溢出来,直到桶里的水不那么浑了,他才提起拖把,用手把拖把里饱含的水分拧了拧,拧得不再滴水,他才又接了上半桶水,左手提着水桶,右手提着拖把,上楼去了。他虽说已年过花甲,身体状况还算可以,爬楼梯时没怎么喘气,就把水提到楼上去了。

从小在农村养成的习惯,京京爷爷对水一直很爱惜。他小时候,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几百口子人吃水都是从那口井里打。烈日当头的收麦季节,在生产队里割麦的人们,都是喝那口井里的凉水。挑水的人把一挑子两水筲水挑到地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把头埋进水筲里大口大口喝,像牛喝水一样,一口气差不多能把凉水喝下去半水筲。大雪飘飘的日子,天寒地冻,不可一天无水的人们,还得去那口井里打水。有人挑着盛满水的水筲,一不小心在冰地上滑倒了,倒了水筲,清水泼了一地。他们骂了一句自己,从地上爬起来,还得去井台打水。这样打来的水,他们总是用得很节省,能省一瓢是一瓢,能省半碗是半碗。很多人早上起来不洗脸,一冬天不洗一次头,都是因为舍不得抛洒水。包产到户以后,京京爷爷见不少人家在自家院子里打了压水井,他也花钱请专事打井的人在自家院子一角打了一口。摁动下面铁水管里连接有皮碗子的铁压把,往下一压一压,地下水就被抽了出来。水刚流进铁桶时冒着白色的水花,像是白水。铁桶灌满后,眨眼之间,水就变得清凌凌的,能照见人脸。家里有了自家的压井,取水方便了,他是否就放开了随便用呢?不,他用水用得照样很节省。他听老辈的人说过,人一辈子不管用过多少水,死后到了阴间,就得把生前用过的水重新喝一遍,连脏水都要喝。这样的话虽说像神话,但神话总是有些吓人,他一听就记住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热天在院子里洗澡,冲凉,他本来想接一盆清水,从头到脚浇下来。想了想,他没有浇,而是用毛巾蘸水,在自己身上擦巴擦巴,就完了。

京京爷爷利用雨水涮拖把,当然是为了擦地。他们家的房子是儿子、儿媳贷款买的,三室一厅,一共有九十多平方米。他擦地先从客厅擦起。在农村的家,他从来不用拖把擦地。农村家里的地是土地,倘若用水拖把擦地,只能像是和泥,越擦泥巴越多。到了北京儿子的家,在儿子的安排下,他才开始用拖把蘸水擦地。儿子家里的地铺的是米黄色的地板砖,一点儿都不脏。可儿子要求擦地,至少三天擦一次,他不能不执行。擦完客厅的地,他推开儿子、儿媳的房门,接着擦儿子、儿媳卧室的地板。儿子、儿媳住的是向阳的主卧,也是家里最大的房间。平日里,他从来不进儿子、儿媳的卧室,只有在擦地的时候,他才不得不走进去。拖把在地上擦来擦去,他只瞅着地板,尽量不往宽大的席梦思床上看,好像多看一眼就犯忌似的。可人高床低,他眼角的余光还是看见了床上的被子没有叠,枕巾没在枕头上,有些乱七八糟。要是儿子还小,他会帮儿子把床铺整理一下。现在儿子大了,结婚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孩子,等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禁区,他一定要谨慎对待,不能惹儿子不高兴。拿用雨水涮拖把擦地来说,他只能趁儿子、儿媳都上班去了,他才敢提着水桶到楼下去接雨水。用雨水涮拖把擦地的事儿,他万万不能让儿子和儿媳知道,他们要是知道了,会认为雨水不干净,里面有细菌,会坚决反对他用雨水擦地。在天不下雨的时候,他只能拧开卫生间里的水龙头,把自来水注进水桶里,用自来水涮拖把擦地。他知道,所谓自来水,并不是从天上来,也不是自己来,而是来自有人控制的水厂。各家用水要走水表,走水表就是走数字,走数字就是走钱,每多走一个数字,就要多交一份水费。在农村,过日子是过庄稼。在城市,过日子就是过钱。既然离了钱不能过日子,那就能省一分就省一分。用自来水涮拖把时,他总是舍不得多接水,把清水接上小半桶,能把拖把浸湿就行了。除了擦地尽量少用水,洗菜、刷锅、刷碗等,他也尽量少用水。洗第二遍菜用过的水,他也会收集到水桶里,提到卫生间里冲便池。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