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城(短篇小说)/顾适
(2023-09-06 16:21:53)大洪水时代,人依赖人工智能导航系统YU提供的逃生方案。一次逃生中,YU的设计者之一涂山娇在系统指引下救起两个孩子。然而多年来,那场灾难留下的阴影缠绕在获救者心头,而对涂山娇来说,疑点渐渐扩大为一个可怕的猜想——YU在设计逃生方案时会根据人的“价值”,推送不同的逃生路线。这是善行还是罪恶?
择城
顾适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史记·夏本纪》
1
雨越下越大。
雨刷器把车窗外的景象隔为一帧一帧的印象派画作,前车的尾灯和街旁的霓虹都融化在水中,变为深蓝幕布上绽放的点彩。我握紧了车门旁的把手,看侧窗外的水浪拍击行道树。
“你真要在这里下车?”费博易问我。
商务车上另外四个人都没有开口,他们还要继续调研。我们这一车人会在暴雨的周日出现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费博易负责的“城市安全大脑”项目上周刚刚给甲方汇报,在评价我们的逃生导航系统YU的时候,甲方忽然极为温柔地来了一句:
“你们都是在旱季进行产品测试的?”
当时费博易反应极快,“雨天也去现场了。”
“肯定不是在‘洪季’,最近你们都是线上办公吧?”屏幕中的甲方微微眯起眼,“我只是想要你们确认,YU系统模拟出来的洪灾逃生方案,在应用中是可行的。这个产品要给用户在灾难中使用,要保证万无一失。”
她确实抓住了关键点:几乎没有开发者会在极端场景中试用自己的智慧产品,但YU系统恰恰是为了最危险的情况而设计的。在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费博易用一个下午的电话轰炸,把项目组核心成员都叫出来调研,他说,这是YU上线的第一天,我们必须在现场测试新系统。
为了和小组会合,我当时把自己的车停在他们公司附近这个地势比较高的停车场。“再晚要堵车了——我得先回去,孩子一个人在家。”我回答费博易。商务车可能压过一个小低谷,浑浊的洪水漫上前窗,车内陷入恐怖的寂静,让水中杂物每一次敲击车体的声音都显得过于清晰。我只好继续说:“你们还要去下一个点位?注意安全!”
他问:“你自己走没问题吗?”
“没问题。”我说:“我车上刚升级了YU系统。”
说完这句,我仿佛听到后座上有人嗤笑了一声,“就是这样才吓人。”
我只当没听见。我并不是费博易的下属,和他们合作,是因为在项目招标的时候,他相信如果能有城市安全规划师加入团队,中标的概率更高。但在实际开展工作之后,我们的思路却有很大分歧,他坚持认为我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提出来的技术路线也“毫无道理”——而对于他只求达到目标而无视公平的设计方案,我也无法苟同。因此虽是合作,如今YU系统里留有我工作痕迹的部分,不过是一些避难场所和建筑平面的资料整合。要我把性命全托付在它身上,是不大可能的。会这样回答费博易,只不过是因为我熟悉路,知道从这里回家一路都是高架罢了。
“好,”他放弃了劝说,打开车门,“路上小心啊。”
“你们也是。”我对他点点头。
趟了几步齐腰深的水,我终于摸索到台阶,停车场暂时是干爽的,我冒雨检查了车子的外置安全气囊——一旦车轮在深水区失去前行的摩擦力,它就会自行弹出,将整辆车变为一艘小型气垫船。这种气囊是一次性的,弹出来就无法自动收回,必须在雨停后去修理厂整个拆掉,再安装新的。
流程虽然麻烦,但确实能救命。我是在三年前的“洪季”装上了这玩意儿,当时社区给所有孕妇提供了免费的安装配额,我也就顺手去薅了这把“羊毛”,谁知在生产当天,竟遇上暴雨,最后就是靠着这东西一路漂到医院。阿启出生后,天气比以往更差,一到六月,雨水便无穷无尽,好几次我们都不得不启动气囊,才能撑过一段有惊无险的路途——而一旦为它所救,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安装,哪怕需要自己付费。好在我们搬了家,从城郊的新居到城里,一路都是高架,即便是“洪季”,用气囊的日子也少了一些。
——但愿今天也不要用到它。
我坐进驾驶室,前窗随即闪过一道Y型的虹光,“您好,涂山娇女士,欢迎使用YU系统。”它用小女孩般的声音脆脆地说:“我是小YU,我会为您的旅途提供帮助。”
“什么小雨啊……”我看向模糊的车窗,嘟囔道:“明明是大雨。”
“在有暴雨红色预警的日子,您无法关闭我。”它居然听见了,大约没能理解我抱怨的内容,换了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
“GUN。”我试图打开更熟悉的导航软件,“帮我设计回家的路。”
“请不要骂人。”它说:“保持情绪平和,将会有助于您安全到达目的地。我已经读取了历史导航数据,将会辅助您回‘家’。”
GUN是骂人?那明明是导航软件的名字——
“你不知道鲧系统吗……”
一道炸雷打断了我和它继续争辩的话语。YU计算出来的道路危险系数正在不断升高,“我们得离开这里。”它说,“七分钟后洪峰会到达。我注意到您安装了外置气囊,很好,现在请从停车场的南出口离开。”
“但我要上高架。”我说,南出口是高架的反方向。
“我会带您上高架,只是现在情况特殊。”它说,“请马上离开这里。”
我把油门踩到底。停车场出口的阻车杆已经抬起,所有停车计费系统都会在红色预警日自动关闭。离开停车场之后是下坡,我的车一头扎进水里,外置气囊随即弹开,仿佛在预示这又会是中大奖的一天,嗡嗡声从车尾传来,那是后置螺旋桨动力代替了四轮驱动,同时,YU启动了车窗的数码增强影像,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路况和水下的情形。从这一点看,它确实比GUN升级了一步。但接着我注意到,它设计了一条非常诡异的路线,要穿过常规地图上的好几道屏障——确切地说,我们要从一组低层建筑的屋顶上驶过。
我不熟悉南出口外的路,所以开出停车场之后,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它的指示走。“那是远离高架路的方向。”我不安地说。
“耽误您几分钟,”它说:“我们再去救两个孩子。”
一道炸雷劈下来,大树在我背后倒下,掀起的水浪把我的车一瞬间变成潜水艇,车顶的换气柱也自动升了起来。
“你设计这个路线不是为了让我回家?是为了去救人?”我提高了声调,“我又不是消防员!”
它回答说:“但您是离她们最近的人。”
这次我是真的想骂人了。
2
“问题不在于那两个孩子。”费博易的脸肿得几乎分辨不出五官,但还在艰难地对我说话。
我把视频关上,不想看到他的惨状,“我不太明白,救人是好事,为什么你担心会有人揪着我们不放?”
“问题在于,除了屋顶上的孩子,那房子里还有两个人。”他极慢地说,“你确定YU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他们吗?”
“没有。”
“对,但YU知道这两个人的存在。这就是问题。”
“它可能没打开那个……你们是叫图层?资料库?”我说:“他可能没有查看那栋建筑里的人员户籍信息,只是根据监控画面,判断出来那屋顶上有两个孩子,而且她们还活着。”
费博易沉默了一会儿,“我觉得可以。”
“什么可以?”
“我们统一口径,”他说,“以后不论谁来问我们,都是这个答案——YU是通过红外图像判断屋顶有人的——记住了。”
我问:“不然呢?它是通过什么判断的?”
“我不知道。”费博易的声音听上去疲惫而无助,“那是它的算法黑箱。”
3
(节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