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学问/韩毓海
(2023-09-06 15:52:08)李约瑟曾经评论《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说,这是迄今为止,一切西文中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方面的最卓越的著作,它压倒了“一切西文中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方面的著作”,作者是谁?这本书什么来历?且听作者一一道来。
大地上的学问
韩毓海
一、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的解释,其中一个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同体。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这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说法不新鲜,其实是照抄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往下推,西方自由世界,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形式,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五眼联盟”,也举着“共同体”的大旗。
还有一种说法: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这种说法,似乎人类命运共同体,只存在于未来,即只有将来世界大同了,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实,马克思不是这么说的。他说的是,人类是靠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也不是存在于未来的乌托邦。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共同体。追求“大一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的体现,统一与分裂,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基本主题。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就是共同体,天安门上写着两个横幅——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很深刻,也很直截了当地写明了这一点。
在写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马克思写了三个《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其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与《资本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考察人类历史上各种形式的共同体的发展与演变,而后者的主题则是“资本”。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这个手稿里讲得最集中,讲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要从这个手稿出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优秀成分结合,首先是要维护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文明交流与互鉴,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开头说,从漫长的人类历史看去,人是靠共同体生存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维护人类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历史,相对于共同体而言,自然、劳动、财产,虽然必不可少,但却都是“外在之物”、都是第二位的,是构建共同体的手段。只有共同体本身,既是人生存发展的目的,也是手段。
他说,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就是迁徙,是以部落游牧的方式迁徙,而这意味着,相对于共同体,土地也是身外之物,即人类共同体最初的生存方式——部落游牧,它对土地的依赖很低。
马克思说:一旦人类终于定居下来,他们生存依靠的第一力量,其实也并不是土地,第一位的还是要靠共同体,定居文明发展的前提,就是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长期的定居与土地的长期利用才有可能,而大规模水利工程,只能是共同体统一意志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大规模水利工程,既是共同体统一意志的产物,也是维护共同体统一意志的条件。
这里,马克思讲了一段著名的话,提出了“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原话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通过劳动而实际占有的共同条件,如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还有交通工具等等,就是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凌驾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
什么是“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是指广土众民的定居文明,广土众民的定居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就是因为大的共同体有统一意志,因此共同体就比一盘散沙要有力量,这种共同体统一意志,尤其表现为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物。
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核心,就是“统一”,统一是共同体意志的体现,而它的对立面就是分裂,而大型水利工程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它“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言下之意是:共同体越大,生存能力、持续能力就越强,总起来说,大的共同体,总是比小的共同体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简而言之,“亚细亚所有制”的核心问题,便是“统一”与“分裂”,是说大的共同体比小的要更有持久性,长期的稳定发展,靠的是维护共同体,这比西方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要好——而把“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等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王权专制,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根本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因为前一种是指广土众民的大共同体的特征,后者则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马克思又继续分析说——在广土众民的定居文明之外,人类共同体发展的第二种形式就是抢劫和掠夺,它的方式是战争。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这里的“古代”,说的是地中海文明的古代。希腊城邦就建立在战争与掠夺的基础上,这是最典型的地中海文明的古代所有制形式,在希腊城邦所有制形式中,战胜者是主人,战败者是奴隶。因此,主奴关系的确立,这就是黑格尔叙述世界历史的起点,当然,这也是黑格尔与马克思叙述历史的一个重要区别。
地中海文明就起源于战争与掠夺,这是其不同于大陆上的定居文明的鲜明特点。
人类共同体发展的第三种形式是商业,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罗马帝国是地中海文明产生的最后一个共同体,它被蛮族摧毁了,那个时候,中国也发生了五胡入华。在欧洲,作为占领者的日耳曼人居住在城市据点里,他们的生活,依赖于商业的供给,正是欧洲的商业,把中世纪欧洲的城市与农村,把地中海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把不同的共同体形式联系起来,欧洲的商业就是这样在中世纪发展起来,教会通过收税与放债,把自己变成了中世纪的“银行”。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认为人靠共同体而生存与发展,但说到共同体的形式,马克思的手稿里面,讲了迁徙、定居、战争、商业、劳动、资本——一共是六种形式,而黑格尔则只讲了战争和劳动这两种共同体的形式,他更把这二者之间的转变,视为古代共同体向现代共同体的转变。
从战争的共同体,向劳动的共同体的转变,这就是黑格尔的主人——奴隶辩证法的核心。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说,主人因为战胜而享受奴隶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奴隶因为战败而被迫劳动,但是,在劳动中,奴隶却创造了一个物质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奴隶在被迫的劳动中,在不断改造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劳动技术,从而通过劳动这种“自我教育”,不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升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变化,而主人的特点是不能变化、拒绝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他垮台,就意味着其丧失主人的地位,所以,主人是没有发展的可能性的,主人没有辩证法,所以他在“夺取政权”时就失败了——主人在胜利的那一刻就失败了。而奴隶渴望变化,他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不断改变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劳动创造了世界,这意味着奴隶创造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劳动创造世界,奴隶创造历史——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也是现代革命思想的实质。不过,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因为这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读出来、继承来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有辩证和变化的思想,但没有“辩证法”这种说法,更没有黑格尔这种对“辩证法”的阐释,把辩证法的核心理解为劳动与斗争,这是现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的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合起来的产物,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
(节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