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哦,紫苏(中篇小说)/宋小词

(2023-07-24 16:17:56)

这是一段跨阶层的婚姻,四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老人,两个笃信“有情饮水饱”的中年人,还有一个作为爱情结晶的孩子。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大环境中,始于爱情的婚姻会终于伦理、道德、钱吗?作家以胆气和深情,写尽婚姻百态。

 

哦,紫苏

宋小词

 

梅琳跪在台阶上,看着母亲的遗体被推进火化间,火化间黑漆漆的,母亲像是一下掉进了深渊。两扇铁门墓碑似的,在机械操控下缓缓闭合,轮轴滚动发出沉重的响声。母亲将要化为灰烬了。梅琳突然起身,哭喊着“妈,妈”,向前冲刺。铁门“嘭”一声合住,她的鼻子快贴着那扇铁门了,一股浓重的铁腥味,像血。丈夫算是反应敏捷,迅速伸出手去拽,但没能拉住,她转过身子看见丈夫悬在半空中的手臂正在收回,像是瞬间做好了迎接最坏结果的准备。

婆婆穿着一身乌黑,矮粗粗的,在下面瞪着眼看她,像只懵懂的熊。

好在没出什么意外,她没能冲进去。就算真的冲进去了,又有什么呢,又不是冲进焚化炉,但若被门夹住,下场可怖。想想还是有几分后怕。

一个小时后,母亲就成了一只骨灰盒,焚化炉的余温附着在骨殖上,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一丝温度。她的情绪一下冷静了,连眼泪也流不出。她陷入一种巨大的时空混沌之中,腾空又下坠,失重、回旋,身与心空荡荡。

丈夫开车,道旁的植物如碧水在车窗外流淌。高德地图不时提醒:您已超速,您已超速。

婆婆在后面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不久就发出了鼾声。梅琳朝后面看了看,婆婆躺在后排座椅上,蜷曲着腿,浑身的肉像是打气筒打过,膨胀浑圆。

她想如果死去的是婆婆,丈夫开车会超速吗?灵车应缓慢行驶,缓慢才能体现挽留和不舍。缅怀,追思要有纤夫从泥泞中拉趸船的沉重,是大雨初歇屋檐残滴的节奏。而他却是如此迫不及待,竟然跑出了“超速”。

梅琳心里略微不满,但没有表达出来,她迅速地学会了隐忍。高高在上的丈母娘死了,小家庭里一股势力坍塌了,跟挪了一座山似的。女婿,没有血脉牵连,哪里会有失去至亲的肉痛感呢?梅琳宽厚又伤感地猜度。

 

安葬好母亲后,他们在荆州的墓地告别了亲友,然后直接上汉宜高速回了武汉。进门前,婆婆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让他们把外套脱了装里面。参加了葬礼的衣服有晦气,不能穿进门,她知道。脱下的衣服都装进袋子里,婆婆狠狠系上,打上死结,搁在门外。

门一关,母亲残留在他们身上的最后一缕气息也荡然无存了。不过,包里还有几张母亲的相片,可寄思念。

他们三人排队洗了澡。婆婆先洗,她责任重大,要备晚饭。梅琳最后洗,一般洗完后她会就着莲蓬头空放的凉水打扫卫生间,顺便清洁马桶。今天她洗完就出来了,留下一地板的水渍。随它去。

她要去汉阳把儿子接回来。儿子团团这几天寄宿在闺蜜周周家里,没有参加外婆的葬礼。婆婆说是找老家的道士算过,外婆的死日压着团团的八字,参加葬礼,会冲撞,有煞。只有避开才能化煞。这些梅琳是不信的,但梅琳还是照办了。事关儿子的平安,有的无的,她都会有所顾忌。

她真希望公婆死的那天,日子冲撞他们儿孙的八字,让他们孤魂野鬼的去登忘魂台。但一想,人死了知道个啥。就像婆婆经常说的,两手一摊,双眼一闭,那是享福去了。婆婆活成了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了。梅琳有时觉得,看似弱小的婆婆其实是强大的。

儿子坐在后排座上,一路跟她聊外婆的死亡。他问,什么是死亡?人死了会怎么样?什么是墓地?人死了为什么要埋进坟墓?这些问题,梅琳有的能回答一两句,有的回答了跟没有回答一样,儿子照样稀里糊涂。比方她说死亡就是永久地消失,一个人死了就再也不能复生,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有死亡才会有新生,生无涯,死也无涯。

儿子说,妈妈,没有永久地消失啦,我的恐龙积木前两天不见了,后来我又在床下找到了,它就消失了两天。外婆也许就跟我的恐龙积木一样,过两天就会找到的。

梅琳笑了笑,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儿子,儿子的眼睛比夜空星星还要明亮,团头团脸的,像颗浆汁饱满的果实,一看就让人生出仓廪丰足之喜。虽然只有五岁,却也天上(八大行星)、地下(七大洲四大洋)知道一大半了。他是全家人心尖上的肉。婆婆为他从农村来到城市整天拘手拘脚过日子;母亲为他放弃闲散的退休生活成天锅边灶边做营养餐;丈夫把加班应酬,对大小领导卑躬屈膝,也算在小不点身上,说要不是为他,他才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溜须拍马装孙子;而她自己呢,每天涂脂抹粉,穿着勒人的筒裙,踩着高跟鞋提着沉重的文件袋,把自己搞得精神抖擞的,出入各个医疗场所向临床医生推销药品,谄媚、逢迎、精心准备话术和礼品,还得跟上司同事谨慎相处,躲明刀防暗箭,只为顺利拿到提成。她如此打拼,不也是为了这个家,为家说到底还是为儿子。

团团是这个家所有人的软肋,也是这个家的核心凝聚力。

(节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