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将军楼/钟兆云
(2023-07-12 15:57:49)工作不久就住进了将军楼。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风传到了老家,连当兵退役回来的二姐夫都刮目相看,他在基层连队几年都没接触过将军呢,遑论出入将军府。
虽不长于军营,未发于卒伍,对军人却向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结。盖因小学时就爱看《三国演义》《岳飞传》一类书籍,对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岳家军张口就来,读到木兰辞里的“将军百战死”不觉动容。我显然是遗传了父亲崇尚英雄的基因,父亲是民国时期的中学生,算是彼时远乡近邻打着灯笼也难找的文化人,因为甚讨本地籍某位国军抗日将军的喜欢,早早就持枪弄棒,虽无百步穿杨之力,扣准扳机后也准有满满当当的收获。倘非家中独子,该将军又诚心想为社会留些读书种子,以父亲对古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所谓生存智慧不屑一顾、对出将入相古装戏百看不厌的个性,肯定要去投军。只因生不逢时,遭遇乱世,父亲兵没当上,书没读完,就在改朝换代中开始了一个再无多少选择的人生。小时跟从父亲进山打猎的经历一多,我就为他无缘军旅而略感遗憾,压根儿不去联想他老人家当年若是从军行,岂能还会有我这么个胡思乱想的小子来世。父亲的一世英雄梦只能偶尔在演义和评书里寻找慰藉,从我的名字里发芽一丝希望。在他的眼里,一身是胆、智勇双全的赵云是三国名将的天花板,不仅不接受其他三国迷的反驳,还照着赵云的谐音给我取名如是,一开始也就把“赵子龙”当乳名叫着我长大。哪个父亲不曾望子成龙,何况他心里早有武神赵云这个英雄偶像,解放战争时亲姐夫还当上解放军团长逐鹿沙场,曾不止一次地说,你姑丈要是不牺牲,八成能扛上将军牌。待我无从再被塑造,只是粗通文墨而已,怕是给父亲的人生弄来了个更大的寂寞。我虽因近视而无缘军校,却也不曾轻易造次如脚踩西瓜皮那般,随心所欲地滑向子龙将军的反面或混成“阿斗”,一身书卷气里到底还生生不息着一股英雄气。
我生长的闽西大山,像父亲那样见过将军真身的山野村夫大有人在,只因这里方圆数百公里都曾是中央苏区的地盘,从战争的硝烟里走出过不少本地将军,与一个村庄自有割舍不去的联系。而且,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福建一直地处前线,军民团结和融合的气象更是非同寻常,军人一度还是少女择偶的首选对象。历经风吹雨打,现在还能在一些老房子里觅见“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大红标语,让人谛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敲锣打鼓声。
二姐夫入伍时,我小学正待毕业,那时当兵犹如大学生那样稀罕,光一身军装就能如自然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吸人眼球。他和二姐的婚姻有点匪夷所思,彼此还没见面就被“父母之命”给包办了。后来我顺着父亲一生未泯的英雄梦连着军人情结这个线索探究,不仅理解了父亲的做法,还佩服起他的眼光来,给世间包办出了一对模范夫妻。当时我对这门亲事虽毫无发言权,却总觉得高大英俊的二姐夫不尽如人意,大概是受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便不是好士兵这话的影响吧。所以,我对退役回来在县车队当公交司机的二姐夫一度失望,倒是对村里一位腰别驳壳枪回来探亲的营级军官情有独钟,还童言无忌地问过人家是不是将军。他哈哈大笑,说踮起脚跟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这才知道,并非所有的军人都能当军官,并非所有的军官都能圆将军梦,由是更觉将军的神秘和高大。考上武平县一中后,发现校友的群芳谱里竟有开国上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英名,激动之中,闪闪的将星便不时在梦中照亮,好似能沾光。
国家恢复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军衔制后,将星又开始璀璨夺目,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如同没见过宝石那般,愣是没望见过真实的将星,将军依旧是凤毛麟角啊。村里好不容易出了一位国防科工委的本家大校,与将军似乎只隔了一级,但却形如天堑望之难及。好在此时的我,纵然还是少年不更事,但已略为知道,平凡的世界也有其他星星值得追寻和仰望,将军有将军的盛名,士兵有士兵的荣耀,草根英雄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心存幻想中,也便有了实在的追求。
到底还是没想到,握过手的第一位将军竟是声名远播的开国上将杨成武。中国首次主办亚运会那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将军府,激动加紧张,面对这位有“红军赵子龙”之称的长征开路英雄,一时笨嘴拙舌,连合影都不敢提。上将军所住北京后海南沿的门牌号倒是至今不忘,他印证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过往,也莫名地激励起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子。
我从事的工作与研究军史有关,书生无望当将军,那就为打天下后深藏功名的将军们树碑立传吧,于是二十二岁那年就定下《将军与故土》的创作计划,反映将军之乡走过革命和建设六十年的变迁,并以之献给毛泽东主席百年诞辰。在觅史访踪中,就不时进出军营、来往将军楼了。一次赴广州采访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候补委员的邱国光将军时,还受邀住在他家,算是第一次下榻将军楼。书里书外呈现和隐入的,除了远去的金戈铁马、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还有润物无声的革命精神。书成。国防大学原副校长刘忠中将、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少将题字之余还都说要给我记一等功,虽是口头嘉奖,却也给我以巨大鼓励。
带着处女作的墨香,我就搬进了省委大院里的将军楼,不为有功,纯属听从组织安排,和各单位十余人一同“瓜分”。起初并不知道此楼的来历,对其已显破败、到处嘎吱作响的土木建筑,特别是因人多房间少,自己按资排辈只能排进一间被隔得不盈十平方的蜗居难免失望。及至知道这竟是原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刘永生少将一住近三十年的房子,立马就恭默守静起来,一切也都觉得弥足珍贵了。将军是我老家隔壁县人,在闽粤赣边威名远扬,连杨成武上将都尊称他为苏联红军名将夏伯阳式的“游击大王”。我那位在团长任上牺牲的姑丈,当年就是他麾下战将。余生也晚,入住斯楼时,将军已作古十年。
既知此楼前世,能不好好打量一下它的今生?两层小楼简朴素净,青砖伴瓦漆,再瞪眼咋舌也找不着雕栏玉砌。楼前的小庭院,由一幢专供警卫秘书人员和来访群众住的小平房,以及三间简单砌就的厨房、浴室和卫生间围成。一棵玉兰树挺拔冲天,据说系将军手栽,像是将军一生宁折不弯、似兰斯馨的写照。依树搭起的一个瓜棚,已挂上几粒拳头大小的佛手瓜,谁有需要均可取之炒盘菜,就如同厨房等现在已成公用场所一样。里里外外一瞧,可见眼前的将军楼诞生之初就不神秘,也没有高大上,只因置身在全天候都有人站岗放哨的大院,在外人看来才显得与众不同,能入住便有了福气和贵气。打破围城之后,方知将军楼更多的是接地气,从将军被老百姓一直以“老货”相称便可知一斑,“老货”者,在闽粤赣边界通行的客家话里,老家伙之意也。原来的小庭院当年一半还被将军躬身垦为菜地呢,三年困难时期他为了接济乡亲,甘愿自己饿肚子,带着一家人靠着“瓜菜代”共克时艰,夫妻俩还因此得了一场水肿病。如是心系百姓的情怀,曾被“革命五老”之一、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写进诗里歌颂。
(节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