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申尊敬
(2023-04-11 17:35:43)莫高窟的飞天在天国,想见她们一面不容易,看清她们的真面目,更加不容易。
人们从五湖四海千里迢迢来一次敦煌,就是为了追寻这遥远的美丽,享受这文化的盛宴,圆了自己的飞天梦,但是,一次敦煌行,往往只能看到很少的几个窟。虽然莫高窟四百九十多窟,几乎窟窟有飞天,但谁也没办法把4500多身飞天都看遍。游客到了莫高窟,能看到的就那么几个洞子。看特窟,就得单独买票,一窟一价,价格自然不菲。旅游旺季,每天还会控制游客数量,开放的特窟也只有少少的那么几个。
在这里,无论看普窟还是特窟里的佛像菩萨和壁画,都只能在设定的光线下看。那光线,说暗不暗,说亮不亮,睁大眼睛使劲看,也没法看得很清楚,这确实让人很无奈。热爱敦煌艺术的人,纷纷大呼“不过瘾!”
大家有所不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近些年,尤其是国家实行“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被“撂荒”几百年的丝绸之路又热闹起来了,敦煌的热度,更是热上加热。自西汉的张骞“凿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飞天,就落生在这条中西文明交流的著名长路上。丝绸之路这根巨长的藤上结出的种种硕果,三天三夜也数不完,敦煌飞天,就是人见人爱的一个。
元代之前,敦煌是古丝路上最大的“旱码头”之一,当年丝路繁盛时,大荒漠上的这片绿洲,那是不一般地热闹,而且热闹了上千年。如今的这里,又有莫高窟和人们心心念念的阳关玉门关遗址,还有鸣沙山月牙泉这些沙海里的绝美胜景。天南海北的无数人不惧路远、不辞辛苦,也要到这里来看一看老祖宗在西北荒漠上留下的这些好宝贝,发一发“思古之幽情”,增几分民族自豪感。近几年,每年来敦煌的游客已经多达上千万人了,大家都跑到洞子里挨个儿看,后果就无法想象。
管理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的目标是,让这些国之重宝“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初,莫高窟里珍贵的壁画和雕塑等文物,屡屡被盗、被毁,成了我们永远的痛。再也不能让这“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洞窟里的文物有任何闪失了,办法之一就是控制进洞子的人数。进洞参观的游客如果太多,人们呼吸产生的热湿气体,就会对壁画和雕像造成损伤,影响这些国宝的寿命。光线太亮,这些壁画和雕像上的颜色很快就会变异退化。如今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莫高窟“万寿无疆”,为了让这些国宝级文物“活”得更好,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更长更久地欣赏那些精美的雕像和壁画。
为了更多的人能够不受限制痛痛快快地享受飞天之美,我们的艺术家把飞天们从天界请到了人间,好让大家在莫高窟外看个够。
其实,飞天的“娘家”原本就在人世间。隋唐画师们创造的中原式飞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尤物,她们的原型都是人间女。画师们的伟大,是用天人合一的浪漫思维,把人间美女幻化成了人见人爱的天国女子。
元代以前,这些美女从人间飞到了天国,变成了飞天,现在,艺术家们请飞天们回“娘家”。
过去的千几百年,“活”在极乐世界里的飞天们,看似很快乐,其实也寂寞。
飞天的寂寞时代,始于元朝灭亡。元代之前的近千年,丝绸之路的繁盛多于衰微,莫高窟里的飞天菩萨有僧侣们和信众陪伴,还不太寂寞。元代之后,她们就很寂寞了,而且一连寂寞了好几百年。元朝亡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了,地处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古老的丝路。古老的丝绸之路被“撂荒”了,莫高窟也被冷落了,佛窟不开了,塑像不塑了,飞天也没人画了。此后的敦煌飞天和佛祖诸菩萨,被人们遗忘了长达六百多年,只有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少年因为好奇,偶尔从城里跑到洞子里,在她们身边嬉闹玩耍。
“活”在莫高窟里,飞天是国宝。“活”在人间,飞天是艺术品。
第一个把飞天请到人间的艺术家,是张大千先生。1941年春,张大千率妻儿门生,从四川北上西行,来到敦煌莫高窟。此时的大千先生,四十刚出头,年华正盛,精力健旺。在敦煌,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风沙呼啸,他几乎每天都在洞子里全神贯注地画了又画。他太喜欢这些壁画了,尤其是隋唐时期的飞天菩萨,他恨不得把莫高窟里的精美壁画全都临摹下来。
两年七个月后,张大千带着临摹和仿临的276幅敦煌壁画,疲惫而兴奋地离开了莫高窟。
敦煌归来,在兰州、在成都、在重庆、在上海,张大千举办了他的敦煌壁画展。
虽然王道士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洞已经四十多年了,但莫高窟壁画上到底画了些什么,绝大多数人全然不知。如今,这些大城市的老百姓,头一次看到了千几百年前的远在莫高窟里的敦煌壁画的样子。张大千的每一次画展,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成都和重庆等地展出时,屡有画商要出大价钱买张大千的画,他一概拒绝。他当然也喜欢钱,但也知道,悟透了敦煌艺术的真谛,他在画坛就如虎添翼,将来最不缺的就是钱。大千先生对随他西行的儿子张心智说:“我们费尽千辛万苦临摹来的敦煌壁画,我一幅都没卖,其原因就是我早已决定今后要把这批摹品全部献给国家。”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