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创业史/李一鸣
(2022-09-29 09:37:08)一
1992年岁末,我回到故乡过年。之前由于节日值班,我已经三年没回老家了。让我纳闷的是,一连几天未见表弟。表弟是小姨的孩子,和我们同村。他出生那年,我母亲到父亲工作的辽西看病,小姨就带着表弟住到我们家,看护着哥哥和我。放学回家,我常常抱着表弟,到街上转,去田野里玩,虽说是表亲,感情上却和亲兄弟没什么两样。以往我回老家,表弟不管多么忙,总会第一时间来看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二哥回来了!”伴着咚咚咚的跑步声,门被忽地推开,门楣下露出表弟那俊美的面庞。
表弟个子高挑,生得白白净净,一头鬈曲泛黄的发,眼珠乌黑,睫毛很长,一闭眼仿佛便有两团小雾遮起眼来,一笑,满口的白牙,右嘴角露出的一颗虎牙,让他的笑脸显得分外俏皮可爱。
大年廿八那天中午,我们到墓地祭拜过先祖,回家后团坐在一起吃饭,忽然听到天井里重重的脚步声,门帘一挑,随着地上长出一团阴影,跟进一个宽肩壮硕的汉子,却是表弟。只见他面容黧黑,黑红的耳郭上泛着微白的爆皮,右腮隐隐有个弯月般的暗痕。表弟沉沉喊了声二哥,一握手,我顿时感到一股粗粝厚重的力量。落座后,看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隆起,指肚饱满得像小鹌鹑蛋,筷子在他手里显得十分细长。
“要工程款去了,蹲了半个月,才给了8000块钱。”表弟嘟囔道。
三年前表弟初中毕业,15岁年纪就跟着村里的劳力到胜利油田建筑工地干活,先是当小工,搬砖头、扛水泥、运石子、筛沙子、搭架子、拧钢筋……两年后出徒当了“匠人”,放线、植筋、砌筑、抹灰……太阳晒,寒风吹,一个白净净的学生娃,成了精壮的汉子。
“我不干了!每日里起早贪黑十四五个小时,才给30块钱。不干了,坚决不干了!”几杯酒下肚,表弟眼睛红红的,一个嘴角扭到一边,抬头纹深深的,仿佛那纹里积满灰尘。
“不干建筑,那你干啥去?”
“跑业务!”
表弟所说的业务,是指厨具推销。
那几年我的家乡兴起了厨具热,开始是有一家兄弟仨靠制造厨具发了财,接着一家带一家,几户带全村,不几年,乡里周围矗立起几百家厨具企业。到今天,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家乡的厨具业已经从家庭作坊零打碎敲变成了现代企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厨都”,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在当时,蕞尔小地的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才能“嫁”出去?各厂家就用高回扣吸引乡亲们“跑业务”,以打开销路。有些敢闯的小青年,不但跑遍省内,有的还去了“新西兰”“云贵川”,奋斗几年,驾驶着佩挂当地号牌的轿车返乡过节。
可是姨夫坚决反对表弟的选择,“还是干建筑稳当,甭整天想三想四想些不着调的!”表弟却执拗地去“跑业务”,为此父子俩大吵了一架,大过年的,表弟跑到邻村初中同学家里去住,过了初六就和同学去了遥远的拉萨。
二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9期
前一篇:在西沙群岛海面上的十一天/文珍
后一篇:冤家路窄/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