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北京的春天里(散文)/刘元举

(2021-10-12 15:26:10)

春节一到,就能触摸到春天的肌肤了。在蠕动的南方,那种绿色的薄膜般的气息,温润绵和地包裹着你。路旁巨大的榕树,四季繁茂,遮天蔽日的树冠,只有细瞅才会发觉在那老绿的肥硕叶片刚刚飘落下来时,那些娇嫩的新叶,就已经窜腾开来,完成无缝对接。

然而,同一时段来到北方,对春天的感觉则完全不同。我从北京大兴机场一出来,便一脚踩上这条冬天的尾巴,那种逼人的春寒,兜头袭来。由深圳飞往北京不过三小时的路程,竟有着如此大的温差。

 

春之声

 

多年前读过老舍的散文《北京的春天》,那股浓浓的京味儿,仿佛刚揭开锅盖,冒出的热气,还依稀飘在为数不多的胡同里。他写得十分细腻,从腊八写到元宵节,从民宅写到庙会,层层剥开了正月里的形式和内涵,写出了令人愉悦的春之韵。

丰子恺也曾赞美过春天:“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但他认为真实的春天并不那么可爱,而是料峭之寒、之凄冷。但接下来他阐述:春是属于精神的、艺术的美。

人们常常习惯用“春回大地”“春雷激荡”“春潮涌动”这类词儿,描绘一个大时代的斗转星移,抑或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我们这一代过来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1978年那个著名的春天,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

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像小平同志这般三落三起了;可能再也不会有一个诗人,像郭沫若这般既是诗人又是中科院院长的双重身份,在弥留之际,还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并且如此高扬激情地发出“拥抱春天”的“绝唱”;可能再也不会有一个数学家,如同陈景润这般拥有个性,这般充满传奇色彩了。他们三个人在同一个春天,同一个时空下相逢,其命运,均与时代民族和国家前途息息相关。

我的叙述不能不回溯到那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那是1978318日开幕,一直开到了31日,为期14天的大会。人民大会堂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5500余人,加上列席代表,共有7000多人。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长篇讲话。据当时一位与会代表回忆,这个讲话的内容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小平同志撇开“以阶级斗争为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的治国纲领:“建设四个现代化”。小平同志以洪亮的四川口音,铿锵有力地说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更是石破天惊,简直就是历史性的宣言。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许多代表难抑激动和亢奋,泪水盈眶,唏嘘不止。

我也曾数次参加全国作代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中央首长激动人心的讲话,并裹入那种掌声风暴之中,激情与希望瞬间在周身膨胀、升腾,仰望人民大会堂棚顶,那是一片天穹,正中的红色五角星,映衬着满天星斗熠熠发光,格外耀目。全国科学大会的那个历史瞬间,想必更甚于文学大会的盛况。

郭沫若是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诗人,许多代表作品如《屈原》《凤凰涅槃》还有历史小说等。小时候就曾读过他的《炉中煤》。但无论他有多少著述,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抵不上他在闭幕式上的这个《科学的春天》讲稿。那是诗,真正的抒情诗!多么大的号召力,多么鼓舞人心的号角: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春天来到了。”“让我们伸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当时是在北京某医院住院。他像所有重病缠身的老人一样艰难地熬着灯油。当他盼到全国科学大会要召开时,衰竭的身体迸出蓬勃的精神,让他那双被皱纹缠绑的眼睛闪出惊人的坚毅:他要出席大会现场。医生惊呆了。这是不可能的,他随时都会有危险发生。他不允许老人走出医院半步。然而,无论医生怎么劝说,他都执意要坚持去参加开幕式。他说他是中科院院长,这样重要的会议不能不去,一定要去!

方毅办公室秘书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郭老的秘书王庭芳今天来电话,郭老的病情稍有好转,但生活仍不能自理,行动不便,但他还是坚持要参加科学大会。于立群同志(郭老的夫人)打算给方毅同志写封信……

大会开幕前一天,王庭芳再次来电话告知:郭老坚持要参加明天的开幕式。今天上午与医生谈判了一上午,没有成功。医生说,肺部炎症还没有消失,只允许参加半小时。郭老仍然坚持要坐半天。希望方毅同志做做郭老工作,请郭老半小时后离席。在这种情况下,方毅只好同意,但请王秘书转告郭老,只能参加半个小时。

于是,郭沫若乘坐轮椅,在人民大会堂那深沉的红地毯上缓缓经过,进入会场,出席了开幕式,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瞬间。而他在闭幕式上的讲话,则是形成书面材料,由播音员朗诵,掷地有声。

即使作为书面材料,字里行间的激情也足以令人震撼。

一个在大会之后弥留了两个月零24天的老人,带着对科学春天的满腹热望,一腔不甘凝固的血液,多有不舍地告别了人世。有人说他的这个讲话,是诗人献给科学事业的“绝唱”。

这次大会上有一张流传很广的照片,上面是一位白发老人与三位年轻学者的合影。老人戴着一个黑框眼镜,笑容满面地瞅着身边围拢的年轻人说着什么。三个年轻人与老人表情一致地绽开笑容。四个人的口型开合都是一样的“尺寸”。俗话说相由心生。其实,这个相面的好赖并非是指五官的位置摆放,而是五官的瞬间动态。因为人到了最佳表情出现时,一定是内心有了足够的灿烂。有人说这张照片就是“春天的表情”,也有人说这张照片应该取名叫“内心的绽放”。这就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华罗庚和他的学生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杨乐、张广厚在一起交谈的情景。

杨乐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诠释这张照片:“华罗庚是我国有着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杰出数学家;陈景润痴迷于哥德巴赫猜想,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卓越成果的事迹,由徐迟的生花妙笔在大会前刚刚得以报道。于是,华老、陈景润、张广厚和我成为会议记者注意的一个焦点。”杨乐又说,记者们捕捉机会拍摄到了一些我们4人的照片,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照片比文字更直观,但照片永远不可能替代文字。因为文字给人的力量是一种阅读的持续发酵。这张四位科学家的欢悦照片之所以能够成为那次大会的聚焦点,能够一直流传下来,确实与徐迟先生那篇《哥德巴赫猜想》密不可分。由于徐迟的文章是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前刊发在19781月号《人民文学》的头题位置,由《人民日报》217日全文转载,遂形成轰动效应。因此,科学大会之前还是默默沉潜于数学海洋中的陈景润,被一下子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街谈巷议、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了令全国人民钦佩与爱戴的一道科学风景线,一个偶像级的榜样。从此,诗人徐迟的名字与数学家陈景润“捆绑”到了一起。还有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古怪的词语,在神州大地,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竞相传诵。

 

诗人与数学家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