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令(外一篇)/高亚平
(2021-04-21 10:36:39)暮春或初夏时节,若行进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便会看到许多桐树。这些桐树,或生长在田间地头,或挺立在村边人家的院落间,它们的枝头上,全开满白中带紫的花,花团簇拥,好看极了。有蜜蜂在花间采蜜,有鸟雀在枝头啁啾,煦暖的风儿吹过,花枝招展,摇曳出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沉醉,亦让人心旷神怡。
说到桐花,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长安稻地江村就在关中平原的南端,靠近终南山一带。这里自古就是桐树的故乡。历史上,此地及周边发生过许多和桐树有关的故事,最著名的当数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了。有桐树,自然就有桐花。而我认识桐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记得我上初中那一年,父辈择居,我家迁出了几辈人居住过的老屋。新居是坐南向北的三间大瓦房。房屋建成后,父母亲特别珍视,他们特意在院子的西边,辟出一块菜地,种植蔬菜。还在菜地的垄上,种上了两棵酒杯粗的桐树,希望其长大成荫,荫庇我们家。第一年,桐树没有长高多少,性急的父亲,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个土方,竟在当年的冬天,将两棵桐树从根部锯掉,仅留下一拃高的树桩。桐树幼小时,树干的心是空的。父亲取来油瓶,给锯断的两棵桐树的树心里,分别灌入一些菜籽油,然后用塑料布包裹上,用细麻绳扎紧。奇迹发生了,次年的春天,两棵桐树都从根部发出了芽儿,那芽儿油亮亮的,又粗又壮,看着都让人心里喜欢。芽儿长啊长,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长到两尺多高,叶片油绿,状如巴掌,在春风中招摇。春天结束了,接着是夏天,两棵桐树好像得了什么神力,又好像是比赛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天空蹿。天空是瓦蓝的,有白云在飘动,有阳光倾泻而下,它们拼命地向天空生长,是要拥抱那一片瓦蓝、那一片明丽吗?我少年的心里,装满了疑问。转眼就是秋天了,当金黄的稻谷堆满场院的时候,桐树已有两丈多高,已经高及屋檐了。它们枝干粗壮,头顶绿云,似两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看着两棵茁壮成长的桐树,我们一家人的心里,都装满了欢悦。这两棵桐树,经过三五年的生长,很快就长到碗口粗。每年春天,都开出两树繁花;夏秋,则筛出一地的阴凉。我们在树下吃饭、纳凉;我和弟妹在树下嬉戏、做作业、打扑克……无数让人难忘的日子,就这样从我们的指缝间流逝了。可惜的是,这两棵桐树,后来因为家里要在院中盖厦房,给斫去了。在桐树被斫去的最初一段时日里,我时常无意识地望向厦房的上空,但除了虚空,什么也没有。没有了繁花,没有了浓绿的枝叶,也没有了悦耳的鸟鸣……我的心里顿觉空落、怅然。
1984年,我在西安的一所高校读书,大约是清明节前吧,适逢当代文学课讲到柳青《创业史》。代课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王仲生先生,他灵机一动,要带领全班学生去长安县皇甫村,也就是柳青当年扎根14年,写出皇皇巨著《创业史》的地方,实地感受一下,以便我们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得到这一消息,同学们高兴坏了。一个春日的上午,我们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乘坐着一辆大轿车出发了。西安市距长安县王曲镇皇甫村并不远,也就20多公里的样子。但那时道路不好,坑洼不平不说,还狭窄。尤其是途中的三爻村到韦曲一段,还有一个大上坡和大下坡。下完坡后,还要经过熙熙攘攘的长安县城,再向南爬上神禾原,再下一道坡,才能到达皇甫村,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好在大家那时年轻,人人充满求知欲好奇心,也就不以为苦了。那日过了潏河,要上神禾原时,我的眼睛就亮了。春阳朗照,和风煦煦,路两边的坡原上,麦苗青青,垂柳依依,尤其让我着迷的是那一树树灿然开放的桐花,阳光下若一片片紫霞。等到了皇甫村,那桐树多得简直要把村庄覆盖住。家家的青堂瓦舍,都在桐花丛中,简直美艳极了。多年之后,我曾在一本画册上,见到过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石鲁先生的一幅画《家家都在花丛中》,我一直疑心他画的就是皇甫村。后翻阅资料才得知,石鲁画的是长安县桃溪堡村,和皇甫村仅仅隔着一道神禾原。桃溪堡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所在,它在唐代叫都城南庄,距杜曲镇不到一里,和唐代诗人崔护相关的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于此。那日在皇甫村,我们参观了柳青旧居中宫寺,祭扫了柳青墓,还拜访了《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王家斌那年有60岁的样子,因患有脑血栓,已半身不遂,是坐在椅子上,被人抬到他家的院子里的。我们和他进行了交谈,还和他照了相。多年之后,回想起那次皇甫村之行,我脑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还是笼罩在村庄上空的紫霞似的桐花。那也许是我此生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桐花了。
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在西安城里小南门内。小南门西边是含光门,两地相距四五百米。工作之暇,我常独自或者和同事去环城公园里散步。散步返回时,我常常要途经含光门内,而在含光门内的东面道沿上,紧邻着古老的城墙,巍然挺立着两棵水桶粗的桐树,暮春或者初夏时节,繁花满枝。而若经过一夜的风雨,则会落花满地。每次行经此处,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在两棵桐树下,停留那么几分钟,望望树上,看看树下。而每每此时,我的心就飞回到故乡,想故乡此时,也该是杜鹃声声,桐花灿如云霞了吧。
偶翻闲书,见明初诗人高启写的一首诗《初夏江村》:“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诗中所写,虽为江南初夏之景,但和我的家乡长安稻地江村庶几近之。我的家乡春夏交替时节,也是杨柳青青,燕子飞舞,桐花满树,蛙鸣阵阵。只是没有渔舟和缫丝车罢了。要不,也不会叫稻地江村这样诗意的名字了。
豆四种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