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歌手莫耶(散文)/施晓宇
(2020-03-08 16:39:39)
一
在闽南,见得最多的是红砖建筑。因为闽南人像省城福州人一样,习惯把房子叫“厝”,所以在闽南,红砖古厝比比皆是,极富闽南建筑特色和审美韵味。而在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的“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安溪县,距离县城32公里的金谷镇溪榜村,沿一条小路斜坡下去,我看见一座西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凭借八根石柱矗立于浮萍飘荡的池塘之上。小洋楼既有古罗马的西式建筑风格,又颇具闽南红砖古厝的传统建筑之美,形成一道中西合璧、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
远眺群山环绕之中,鹤立鸡群一般与众不同的这座两层小洋楼,楼顶有清末泉州书法家曾振仲题写的“逸楼”两个红色大字,在白壁衬托下显得气度不凡,昭示了西式洋楼主人的与众不同。果然,在楼前立有一块大理石碑,上书“莫耶故居”四个隶体字。沿着古老的曲尺形木梯上得二楼,在正厅设有“莫耶纪念堂”——《前言》这样写道:
当你唱起激昂着满腔爱国热血的雄浑歌曲《延安颂》时,你可知道那歌词的作者莫耶?那就让我们走进逸楼,去了解莫耶那艰难而光荣、曲折而多彩的人生路程吧!
在“莫耶纪念堂”的左边墙上,我看到了莫耶的好多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尤其珍贵:莫耶于1938年5月的一天和鲁迅艺术学院同学一起,聆听毛泽东在延安“鲁艺”作报告的历史照片,莫耶位于学员中前排右起第一个,俊秀的脸庞十分抢眼。在二楼环形走廊正中,还安放一座莫耶头戴军帽、身穿八路军军服的半身青铜雕像,英姿飒爽,分外醒目。原来这就是唱响大江南北的抗日名歌《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居——莫耶因为这首激动人心、昂扬向上的《延安颂》,穿过80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至今为人称道,家喻户晓。纪念堂还摆放着不少珍贵的文物,既有80年前《延安颂》的油印歌纸,也有大量莫耶作品的原始手稿。
就是从这里,长到14岁的莫耶告别了“逸楼”,去厦门鼓浪屿慈勤女中读初中。继而,16岁的莫耶到上海进步刊物《女子月刊》当校对、编辑,17岁任主编。1937年10月,19岁的莫耶随所在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从上海投奔延安。半年后,20岁的莫耶写出了慷慨激昂、轰动延安的著名抗战歌曲《延安颂》。1939年,21岁的莫耶担任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剧社的编剧、创作组长,22岁被推选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就此展开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一生坎坷半世委屈”的曲折人生。
二
1918年2月6日(农历1917年12月25日),莫耶在“逸楼”出生,原名陈淑媛。据陈淑媛(莫耶)的母亲黄全后来对最小的儿子陈文炳回忆道,陈淑媛出生那天,父亲陈铮非常高兴,在祭祀祖先时破天荒敬献了两斤肉做祭品,而生长子、次子、三子时献的都是一斤肉。这应该是在陈淑媛出生前,陈家都是生男丁的缘故。陈淑媛的父亲陈铮是国民党少将旅长(曾兼任安溪县县长),后任驻闽海军陆战队补充团团长,驻节鼓浪屿,陈淑媛跟随父亲走出安溪县遍地茶树的崇山峻岭,到风光怡人的鼓浪屿读初中。
文武双全的陈铮一共育有八男四女,陈淑媛的母亲黄全生了六男二女,陈淑媛是长女。陈铮还娶过两房姨太太,二姨太白鸾(安溪县龙门镇板头村人)生有一子二女;三姨太孙宛贞(从福州娶来)生有一子。
说起落成于1907年的“逸楼”创建者,就要说到陈淑媛的祖父陈纲尚了。旅缅华侨陈纲尚,字盛杉,号纪南,是位传奇人物。陈纲尚长年在缅甸从事建筑业。1899年(清光绪25年),缅甸首都仰光庆福宫重修,陈纲尚负责承办建筑工程。由于精心设计施工,质量优秀可靠,受到闽侨嘉许,百姓拥戴。此间陈纲尚娶了缅女马尔树为妻,于1907年初带领妻儿回国,衣锦还乡。需要说明的是,祖母马尔树极疼爱长孙女陈淑媛——正是在祖母的帮助下,陈淑媛才能完成在鼓浪屿慈勤女中的学业。
陈纲尚衣锦还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缅甸建筑界口碑甚好的陈纲尚,有一次购买了一批杉木。这批杉木长期堆放在海岸的沙滩上,启运时奇迹出现了。这批堆放在沙滩上的杉木由于日久年深,沉没埋入沙滩底下的杉木非常多,多到沙滩上看见的杉木仅是冰山一角,怎么运也运不完——而卖主和买家事先都不知情,估价时都只按看得见的地面部分结算付款。这样,在上苍的庇护下,为人诚实,取字“盛杉”的陈纲尚无意间发了一笔有关杉木的大财,挑着18担沉甸甸的银圆回到了老家: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并就此在儿子陈铮的协助下建起了远近闻名的“逸楼”。
我似乎明白了好端端的“逸楼”何以要打下八根石柱,特意将洋楼建在水上的原因了。是否因为楼主人认为,建楼的银圆冥冥之中来自水神所赐的缘故呢?大概是。
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