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期]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

(2019-01-30 16:04:34)

 

新媒体时代,席卷而来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如今在中国大陆,人们似乎都被手机绑架了,家里家外、大街小巷、商场剧院、候车室候机楼、甚至餐厅厕所……随处都是捧着手机的低头族,人们似乎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却很难像以前一样见到捧书阅读的读者。以致数年前就有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写信给中国的一家报纸替中国人忧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而没有人看书?这位印度工程师说:“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这位印度工程师还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位外国人提出的忧虑振聋发聩,也发人深省。的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和阅读方式。然而对真正的读者来说,这到底是利还是弊?您对碎片阅读和深度阅读有何体会、怎么评价?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席卷而来的海量信息,您是如何应对、又是如何计划并安排自己的阅读的?——请您拿起笔来,写出您的阅读经历和感受,让读者分享您的经历和经验。我刊将从2019年第1期起开辟专版,举办“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征文,每期择优刊登优秀来稿,字数以2000字以内为宜,请在投寄的邮件主题或纸质信封上标注“怎样阅读征文”字样。来稿一经刊登,将按高标准支付稿酬,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电子稿请投寄:bjwxjcyd@vip.sina.com

纸质投稿请寄:(100031)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北京文学》编辑部

 

 

读书是慢下脚步,抚慰心灵,治疗心理障碍最好的方式。圈圈点点,把最喜欢的句子摘抄,把最喜欢的段落高声诵读,反复去读一本最钟爱的书,把沉淀到记忆深处的读后感写出来,像是给最心仪的人写一封情书,乐此不疲。

 

人生就是一场越狱

苏富琼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心灵越狱,而挣脱束缚,超越自己,实现一次又一次心灵越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

记得刚走出校门进入机关工作,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令人恐惧和迷茫。忘记烦恼最佳的方式就是读书,双休一到,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两天。天文、地理、军事、历史、小说、八卦、生活小常识等等题材的书籍和杂志囫囵吞枣地读,用海量信息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时间久了,就有一种美好青春被边边角角的花边新闻偷了去的罪恶感,终于有一天,狠心把几类杂志扔进了垃圾桶,从此不再过目。关于读书和成长,这算是我人生第一场心灵越狱。

我喜欢文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更多的是写自己,絮絮叨叨我把生活仔细搜寻罗列了一遍,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师点拨我说:“小苏,你的文字要有张力。”我没有明白什么叫“张力”,而是记住了他的五个手指在空中划出的好看的弧线。后来,有一位老师推荐了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周晓枫的散文集《斑纹》、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给我,为我的写作突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真正明白,文字要怎么组合才具有“张力”。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你就像个孩子似的》与第二本散文集《罐罐儿香》,完全不像出自同一个人所作,这得归功于深度阅读帮助我实现了突破自我的又一次心灵越狱。最近,看到《北京文学》杂志推出的张金凤的散文《空碗朝天》,浓浓的乡愁把我紧紧包裹,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文章把我深深震撼。带着乡土气息的瓦罐、镰刀、老树,从记忆深处慢慢浮现而出,一个个传奇人物缓缓走来,合上书本,回味无穷又充满遐想。在让我感受到美的有温度的同时,又教会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怎么俯下身去,用一颗更加敏锐的心去感受体会生活,创作出真正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阅读方式的变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带动着我们其他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逛书店的时间少了,玩手机的时间多了,方便、快捷、高效,我们更愿意选择对我们极度有效的信息来阅读。只是,这种改变同样会让我们变得随意和粗糙。

 

阅读,重在如何选择

葛小明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我几乎订阅了所有文学期刊的公众号,时不时地便收到各种推送消息,对于阅读,方便快捷了许多。尤其是诗歌,一篇小推送,就能够读到一个诗人的一大组诗,这样既免去了翻纸质书的麻烦,也节省了成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了。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文学期刊类的公众号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诗歌,当然也包括一些精短的美文。

等车的时候,坐在公交车或者地铁里。很多人选择戴上耳机,翻一翻手机,如果恰巧在此时翻到了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只要标题吸引人,便要打开读一读了。或许它是一篇美妙的散文,或许是一个精短的小小说,抑或是一组抨击现实的现代诗歌,总之,你与他们产生了交流。这有可能令你喜出望外或扼腕叹息很久,甚至长于你的阅读时间。

有些有趣的瞬间也可能在此发生,比如坐过了站,比如读着读着外面下起了雪,比如文中某个似曾相识的细节让你想起往事,阅读的收获不断从手机上蔓延开来。许多全新的名词应运而生,比如“截句”,比如“闪小说”,比如“绝句小说”。阅读方式的更新,不仅仅是方便了我们文学情操的陶冶,它们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健身方式,养生知识,解惑答疑,等等,它们无时无刻不改变着我的生活,可能这些信息就是来自某个网站,某个订阅号。阅读方式的变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带动着我们其他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逛书店的时间少了,玩手机的时间多了,方便、快捷、高效,我们更愿意选择对我们极度有效的信息来阅读。只是,这种改变同样会让我们变得随意和粗糙……

 

 

 

今天通过亚马逊或者当当网下单快递送书上门的人,将流通领域里的故事全都省略了。而在物流成为时代的标准化服务之前,我们和旧书的相遇,常常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和意味深长的历史。

 

四十年间五万册

老哲

 

阅读是人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跟文字的相遇,至于这文字来自纸张,还是电子屏幕,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毫无差别。但一个人怎么开始自己一生的阅读,在大部分时间里读什么,怎么阅读,却又彼此相关,都还跟时代以及载体关联十分紧密。

我们这批生于60年代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经历,当然是时代塑造出来的。小学阶段赶上文革,无书可读。进大学正好改革开放带来了图书市场繁荣,但囊中羞涩,无力购书,只能望洋兴叹。逛书店的习惯却是高中时候养成的。学校离家远,中午吃过食堂后到下午上课,有一两个小时。整整两年,几乎全部泡在书店里。那时候书店不开架,要看什么书,得请售货员从架上抽出来递到手中翻阅,连看几本不买的话,售货员的白眼和不再搭理是必然的。我一天接一天地去隔着柜台盯着书架看,那些书名几乎全都能背出来了。与其说很多的知识都是从书店里学到的,不如说想占有这些书的愿望,是从书店里培养出来的。80年代早期,书只几角钱一本,超过一元就是很厚的书了。我曾经骑自行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逛一个公园,公园门口有一家书店,进去之后买了四本书出来,花光了口袋里的钱,连买公园门票的钱也不够了。结果用剩下的钱买了两只烧饼,就着自来水龙头吃了午饭,坐在公园门口读了几个小时的书,然后再骑车回到学校,一点也不觉得苦。

围绕着书的聚散,最基本的方式,即是买书和卖书,包括交易的场所、交易方式,以及买卖关系的建立,构成了纸媒图书本身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打上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今天通过亚马逊或者当当网下单快递送书上门的人,将流通领域里的故事全都省略了。而在物流成为时代的标准化服务之前,我们和旧书的相遇,常常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和意味深长的历史……

 

 

 

生活节奏加快,通勤时间变长,工作、家庭琐事增多,时代的变化无法视而不见。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又当如何?以我的观点来看,碎片化的阅读未必是洪水猛兽。

 

读在当下

师桥

 

我是一个保守的人。每日睡前阅读半小时的纸质书,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购书费用也是每年最大的支出项。

我是个新潮的人。手机尚未步入智能机时代,便已经开始使用手机阅读,手中的“电子书”也早已换过多代。

在外面,我是地铁上的低头族,回到家中,我是手捧图书的阅读者。我想,我是有资格谈谈新媒体时代关于阅读的事的。

虽然“碎片阅读”是新媒体时代最被诟病之处,其含义从诞生之初到如今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受限于手机和网络的性能,所谓“碎片”,只是时间的碎片。坐车的时间、排队的时间,闲暇无事时,拿出手机,读一读事先准备好的电子书,仅此而已。如今同样是举着手机,除了时间碎片,更突出的是内容的碎片。看电子书的人少了,阅读的内容更多地变成各种新闻、公众号的文章。无疑,相对于数万、数十万字的电子书,网络的文章少则数十言,多也不过万言而已。最多十分钟即可看完的文章,自然可以算是碎片了。

那么,我们在看这些网络文章的时候,是在看什么?看的是别人的观点。诚然,传统的文学读物同样表达作者的观点,这观点却是通过文字、情节让读者自悟的。如今快餐式生活下的文章,提供的是填鸭式的观点,直接、有力、不容辩驳。即便是一些对经典文学摘要式、总结式的文章,也是掺杂了总结者观点的“二手”信息。毋庸讳言,这样的“快餐”与深度阅读相比,其收获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选读)

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9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