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期北漂故事征文选登

(2018-09-17 16:10:02)

记录追梦者的足迹,留下奋斗者的身影——

《北京文学》“北漂故事”征文启事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万,其中租房人数占比约37%,为802万左右。啥概念?差不多相当于瑞士举国租住在北京(2015统计数据:瑞士人口809万左右),这个数量庞大的在京租房者就属于北漂一族。

多少年来,一茬茬的北漂们怀揣梦想,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追梦,他们绝大多数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承受着拥挤的交通、高昂的房租和物价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夹缝中努力寻求发展机会,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斗拼搏,在挥洒热血与汗水的同时书写着色彩各异、精彩纷呈的不平凡人生,他们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首都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热血,他们是当代中国一代奋斗者和开拓者的缩影。

为真实记录当代北漂者的生命足迹,为当代追梦者和奋斗者留下色彩各异的人生缩影,《北京文学》从2017年第1期起发起“北漂故事”征文,每期开辟专栏,择优发表应征的优秀征文,稿酬从优。热忱欢迎广大北漂者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北漂故事投寄给我们!

 

【征文要求】每篇征文篇幅以2000字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3000字。

投寄时请标注“北漂故事”征文字样。

【征文地址】电子信箱:bjwxjcyd@vip.sina.com

邮寄地址:(100031)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北漂故事”编辑组收

 

《北京文学》编辑部

 

 

雾霾、高物价、高房价、拥挤的地铁,都没有让前赴后继的“北漂”停下脚步。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人的“梦想”都不会被嘲笑,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少种可能。

 

北漂的日子

蓝格子

 

在此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北漂”这个词,直到某一天凌晨,我在手机上刷着回老家的火车票,突然收到非哥发来的微信,让我看看他写的一篇关于“北漂”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我。文章里的故事写得真真假假,像是看别人的故事,也像是看着另一个自己。

也许是对非哥的文章有所感触,忽然想说一说我所看到的、经历的、理解的“北漂”。

刚毕业到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到公司报到、体检、找房、搬家,担心被中介骗,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很像我一个老友,才少了几分芥蒂。13平米的房间,只有一个小衣柜和一把椅子是能用的,床垫和床板是坏的,中介小裴联系人把坏掉的东西运走之后,迟迟没有换回能用的床。直到晚上八点半,小裴打电话告诉我,换床的同事把床垫和床板放在楼下了,不给送上来,只能他和我一起搬。因为是旧小区,没有电梯,我们从一楼到五楼搬了四趟。上楼下楼的时间了解到,其实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北漂”,比我小两岁,每天带租户看房,一般要到晚上十点多。但是他说他要辞职自己做中介了,那样能多赚点儿钱。后来再跟小裴见面是三个月后帮朋友找房子,他带我去看房,我问他现在怎么样。他说已经换公司了,工资翻了一倍,准备明年结婚。我说“很好啊,好好加油”,语气像个熟识的老朋友。

和洋洋见面的时候,是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发微信问我在干吗,我说在淘宝买书桌、鞋架。他说:“别在淘宝买了,下班我带你去宜家看看吧!”在宜家门口等车回家的时候他跟我开玩笑说:“行啊!一小姑娘家家的,非要来北漂,你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开玩笑回他:“这不是因为你在这儿吗?”他说:“哈哈!少忽悠我,你男朋友听到要找我的。”然后把自己的信用卡给我,说等会儿把密码发给我。后来到家的时候收到洋洋发来的短信:“我到了,晚安。”还有一条,是他的信用卡密码。洋洋的信用卡放在我钱包里接近一个月,信用卡我一直没有刷过,直到再见,我把信用卡还给他。他不知道,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张纸,是十八岁时他写给我的署名“你永远的朋友”的“信”,这份友情,被我珍藏了十年。大学毕业后,洋洋来了北京,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读硕士。三年间,我从未听过他对北京的生活、工作有过任何“抱怨”。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他总告诉我坚强一点儿.我怪他过于理性,总要求一个女生坚强,为什么我就不能想哭就哭出来?现在,我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去劝别的朋友?

男朋友在我来北京之后没多久也来了北京,并且顺利地找到工作。有一天他问我:“如果当初我不说来北京,你还会来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你,我不会来北京。”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刚看完午夜场的《二十二》,连续扫了几辆路边的共享单车,都显示报修,我们没舍得打车,走着回家。因为白天上班,周末加班,来北京这么久了,第一次去看电影也不得不选择了晚上11点的场次。他喜欢纪录片,在学校时就自己导演、拍摄和剪辑,获了一些校园比赛的奖。那时我跟他说:“不管你现在获多少奖,老师多认可你,真的想做纪录片,还是差得很远,要慢慢学。”刚来北京的时候,他说:“要不我们在北京好好学习几年,以后回大连自己做工作室吧!”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这样打算,我只知道,我还没有想过“离开”北京的事。

我看过一个90后导演的关于北漂的纪录片,名字叫《卤煮》。画面拍得比较粗糙,缺少美感,但很真实地纪录了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做群众演员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常常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最后,四人中有三个离开了北京,只有外号叫“制片”的年轻人还在。从餐厅下班后,他没有花钱自己上网,坐在网吧的沙发上,看别人玩游戏,看着看着睡着了……总觉得自己比他们“幸运”了很多,至少没有在地下室、网吧过夜的经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北漂都是这样,境况好的,不好的,都大有人在,而不管哪一种都是北漂一族中真实的存在。

记得《鲁豫有约》采访过一位叫柏邦妮的年轻编剧,她说:“不管北京爱不爱我,反正我爱北京。”这句话真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雾霾、高物价、高房价、拥挤的地铁,都没有让前赴后继的“北漂”停下脚步。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人的“梦想”都不会被嘲笑,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少种可能。

最近一次在北京和洋洋吃饭时,他说我太强势了,我笑,但没反驳他。不强势又如何呢?有多少人不是这样,前一天夜里还在迷茫、委屈,第二天挣扎着早起,然后打起精神去上班。或者说,即使不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生活不也要这样过吗?

这些天,我们都在拼命抢新年回家的火车票,洋洋说:“习惯就好了。”票还没抢到,但家,总回得去,而北京,也总是要回来的,不是吗?

我不知道小裴、洋洋、男朋友或是我,会不会有一天真的离开北京,但是目前,我只想踏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踏踏实实过好“北漂”的日子。

 

 

 

我们都是这个偌大的城市中渺小的一员,像蚂蚁一样穿梭在大街小巷,但又坚强地扛起了各自的北京故事,然后又化为一个个像素点,拼贴起了新时代的北京故事。

 

生活在北京

陈航直

 

从上大学那时候算起,在北京生活到了第九个年头。似乎从高中毕业离家起,故乡就变成了他乡,就进入了萨义德所说“流放奇异地”的状态。人与家乡、自我与真正归属之间产生了区隔,在这之中,有无法超越的哀伤,有自然而然的思念,但显然还有些别的。

2012年冬天的一个周五,我和朋友在中关村吃饭。那时候我在上大四,成绩平平,前路茫茫。等位的时候站在天桥上,靠着栏杆呆呆看着周围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底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路口排成长龙的车流。突然感觉对这个城市的认知有了变化,于我来说好像摸到了一股可见的热腾腾的生气。后来,我留在了这里工作。

上学的时候很喜欢路边摊。刚上班那会儿,我时常在晚上来到单位附近的地铁口,在一个大叔的小车摊买碗臭豆腐。久而久之也就熟络了,大叔也会谈起和我年龄相仿、在西南某高校上学的儿子,眉宇间透露着骄傲,高兴起来还会再免费送我半碗臭豆腐。我也会掏出一支烟递给大叔,做一个安静的听众,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看着大叔在昏暗的灯泡下眉飞色舞,讲他的儿子让他如何省心,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外交流的机会,锅里的油翻滚着,那是我一天当中听到的最清脆的声响,也是最放松的一刻。我说不清这到底是因为大叔和我的父母年龄相仿,还是因为像我父母一样对他儿子的关心,让我有了天然的亲切感。漂泊在外,物理上的依靠被切断了,但总有些东西让人还能依稀找到旧日的感觉,总有些刹那能够想起旧日的时光。

那时,感觉似乎一切和读书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周末依然能和同学朋友相聚,与上学时不同的是经济上略微宽裕了些。但是渐渐的,还是发现有些东西变了。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忙,相聚一次也变得越来越难,直到身边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选择离开北京,我才渐渐开始有了一种独自在北京生活的感觉。那段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看话剧,一个人看演出,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展览,更喜欢一个人在晚上来到路边摊,吃着烤串或是麻辣烫,喝着啤酒。但和上学的时候喜欢和邻桌的人聊聊天不同,更多的时候我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吃完,结账,然后再一个人默默地离开。

单位旁边的小区里曾有家山西刀削面馆,店面不大,连门上的招牌都是上家店铺的。周末我常在那儿吃面,坐在窗边,点一碗刀削面,拼一盘凉菜,和店主聊几句。有天,店主问我,据说我们这些小店要被关了,是真的吗,你有什么消息吗?我不以为意地回答了句“不会吧”,就继续低头拨弄着我的面条和凉菜。过了几天,我再去的时候,发现店铺的门真的已经紧闭了。再后来,那里变成了一个社区小公园。

住处附近有个卖烤冷面的早餐车,我不知道店主的名字,暂且称她为李姐吧,这是她微信的名字。说句实话,李姐的烤冷面没有特别好吃,手艺也有些略带笨拙的生疏,但李姐烤冷面的样子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质朴的专注。同样质朴的是她还跟我谈起早餐车的租金太贵,谈起过往顾客太少收入太少,还有这附近哪里人流多,眉宇间有些焦虑,也有些彷徨。我只是默默地听着,然后在要了一碗烤冷面外还加了几串烤面筋。有的时候下班路过,看到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两眼有些呆滞地望着前方,我想,她在想什么呢?是在想今年能赚到多少钱,是想她不在身边的孩子,还是想象这个城市早餐车之外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后来不知为何她的早餐车不见了,改为了一辆简陋的三轮车,打起了“游击战”。但她依然是那个李姐,昏黄的灯光照着她油光的脸颊,很忙碌,有些焦虑,也有些彷徨。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李姐。每天早上,我们精神抖擞地加入了挤在地铁进站口的上班族中的一员。就像一个仪式,昭告着新一天的工作即将到来。早高峰的北京地铁是一幅精彩的油画,有旁若无人引吭高歌的人,有磕碰争吵直到大打出手的人,有不畏艰难把自己挤在人群和车门间的人,有每一站都堵在车门中间死活不肯挪动的人,还有车门外不知道是谁的被踩掉的鞋。有动有静,好不热闹。从踏上地铁的那一刻起,一天就此开始。每天晚上,到进入车厢的那一刻止,似乎就宣告了一天的结束。不管是元气满满,还是一无所获,一天就此结束,回到或温暖或冰冷,或热闹或寂静的住处。如果现在问我们,十年后能成功吗?如果十年不够,二十年呢?我想大家都很难给出答案,也很难说十年后的我们究竟能到达何种高度,比起离开北京会否更加出色,会不会无悔现在的选择。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给了我们微不足道的梦想存在的空间。

有的时候也会很沮丧很低落。但当你看看写字楼里彻夜亮着的灯,半夜仍在站岗的保安,小店里刚刚下班的人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群,和从身边擦身而过的汽车的时候,也许仅仅是因为某处的一点点热气,让内心突然间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都是这个偌大的城市中渺小的一员,像蚂蚁一样穿梭在大街小巷,但又坚强地扛起了各自的北京故事,然后又化为一个个像素点,拼贴起了新时代的北京故事。

文学与历史中,有太多流放者的英雄史、罗曼史、光荣史甚至成功史,都在尽力超越背井离乡的痛苦。当渺小的我们只身来到大城市,站在周遭高楼林立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有朝一日自己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敢想能否成功,不敢想能否立足,也从不敢跟旁人提起可能有些可笑但又坚持的梦想。但总有一些温暖的带有热气的细节和角落,在某一瞬间支撑着我们,宽慰着我们,让我们能够哪怕生活充满苦涩也保持微笑,累过哭过失落过之后还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其实在时间渐渐冲刷过后,有很多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都不再重要了,好的坏的,都是风景。微信上曾经有篇很火的文章说,在北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刚开始觉得有些道理,但想了想,还是觉得并不特别赞同。生活在北京,生活在此处,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煎饼,每一串麻辣烫,不起眼而重要,就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一样。北京的风很大,有时候吹过来会很冷,但也很凉爽。

 

 

 

学自考时抄写一本书首页的两句话“奔着太阳去跳,你至少会落在月亮上”,“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在北京,我流过泪、迷茫过、失望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收获了学业和温暖的家。

 

坚持,终会让梦想绽放

吴艳玲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然而上初三时的一件小意外,我的求学路彻底堵死了。临近中考,学校分了尖子生班,刚分完班,老师就要求每个学生回家拿被子,全班学生都要住校。我怯生生地和新班主任老师说,我母亲去世得早,平时都是我自己洗衣服,我想晚上把被罩洗一下,第二天带过来。老师当场勃然大怒,把手里的书摔落,冲着我吼了一句:“明天拿来你就不要来了!”然后转身走了。

当时,对于一个小女生,又是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到大深受老师喜爱的我,真是一时无法接受。那天起,我再也没有进过那间教室。原来的班主任还有其他科目的老师,都曾经劝过我,我也去了原来班主任老师的班上学习了几个月,但仍然迈不过这个坎,对学习和学校生活都丧失了信心。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几次想去学校复读,最终都放弃了。后来在我18岁那年,来了北京的舅舅家。

刚开始就是帮舅妈干一点儿零活,其余时间读书看报纸,当年报纸上铺天盖地的电脑培训广告吸引了我,再三比较后,我报了当时很火的电脑寻呼员培训班。两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我的五笔字型打字能达到每分钟100字以上,寻呼员要求的普通话也能过关。原本以为很快就能上岗就业,实际去面试时却发现没那么容易。很多寻呼台只招收本地人,还有些公司要交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押金。那时,我手里的钱少,刚从农村出来也舍不得花钱,只想找没押金的工作。我和几个同时学习的小姐妹,挨家寻呼台去问是否招人。有时在公交车上看到哪座大楼上有寻呼台信号塔,都会下车找过去问问,后来终于在展览路附近找到合适的工作。

当我快上班一个月的时候,一位邻居阿姨问我,每天在忙什么,总是急匆匆地往外赶。阿姨得知我上班的地方远,她说她就在马路对面的报社上班,那里也招打字员,让我去试试。我当时并没有走心,心里想的就是干好当下的工作。隔天,又碰到这位阿姨,她说:你怎么没去报社呀,我都帮你问过领导了,现在招人。我才重视这件事,打电话约了面试时间,面试时主任让我打了一篇文字稿,速度过关,错误率也不高,当时就通知我,周一可以来上班了。

真没想到,幸运有时候来得那么快!工作一年多以后,我从最初的文字录入员转到了排版工作,排版不再像录入那样整日打字,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业余时间我坚持自学,报了法律专业自考大专班,考了几次成绩并不理想。我打听到人大附近京海学院的自考辅导班很好,就去那里上课。我坐车晕车,有时要在三环上的某一站下来透透气,不那么难受了再等下一趟车。赶上晚上的课,又是单位夜班时,就得计算好时间。在学校小跑着出来坐302路到西坝河,再打个出租车赶到单位上班,这样既两头都不耽误,又节约车费。在报社七年,接触了很多高学历高素质的编辑记者,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同时也通过了自考法学专科本科的全部课程。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很值得的一段经历。

2006年,我和我的先生,当时的男朋友,用手里的几万元积蓄共同创办了一家设计工作室,他做技术,我负责行政上的事务。业务做得还算顺风顺水,收入也比在单位上班要高很多,但是却追不上北京飞涨的房价。多少次我都在纠结,当初把原本应当用来买房的首付款,投资做了生意,是不是做错了?2009年初,工作室租用的写字楼因债务问题被银行拍卖,解散了所有的租户,我们把办公室临时搬回了家里,我想趁着年轻要考过司法考试。我们商量好,那半年他忙工作,我备考,下半年再集中精力考虑买房看房的事。我从一天看书六个小时,提高到八小时,到九月考试前的一个月每天看书十四个小时,那几个月几乎不主动往外打电话,很少上网。考试完后,却尴尬地发现,年初关注过的房子,价格都接近翻了一倍,又变得无奈而无力。值得欣慰的是,那一年,我的司法考试顺利通过了,对于坚持自考多年的我来说,那是一个好消息。但却也同时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自从那一年起,北京不再接收外地生源的司法考试通过者在北京申请律师实习,也就是说,我即使费力考过了司法考试,在北京也是无法从事律师工作。想想自己断断续续学了近十年的法律,内心还是很遗憾和不甘心。

后来儿子出生,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不能实习就不办了,踏实在家带孩子,家里也总需要有一个人照顾。闲余时间,我仍然坚持看书,偶尔写些文字投给报纸副刊,也集中精力把家里的资金做银行理财、股票投资。那几年的股市行情并不好,投进去的钱,一轮一轮被套牢,到了2014年行情启动后才有了转机,不但之前的投资回了本,有些股票还有了丰厚的收益。2014年底,我开始关注二手房,看了半年左右,最终在2015年夏季买到了合适的房子。本来想签完合同后就马上把股票卖掉,但是却突然遭遇股灾,很多股票临时停牌几个月,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买房资金。合同都签好了,钱却不能到位,那些天里我整日吃不下饭,才意识到人生中的困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后来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我们渡过了难关。同时,我也觉得,虽然学了那么多年的法律没有真正对口用上,但是备战司法考试的那段人生经历,对我后来的理财投资和其他一些人生大事的处理上,都有直接和积极的影响。

去年,当我把租房的钥匙,还给房主郑先生时,郑先生说,吴女士你在我的房子住了有五年了吧,我们都快成远房亲戚了,以后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话。郑先生是让我在北京最感动的一个人,在他的房子里住了五年,没有涨过房租,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艰难时期,没那么漂泊,一直都有家的归宿感。

如今,有了自己的房子,心态上多少还是有变化,不用再那么焦虑害怕合同到期后不租了或涨房租。

我时常想起学自考时抄写在一本书首页的两句话“奔着太阳去跳,你至少会落在月亮上”,“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在北京,我流过泪、迷茫过、失望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收获了学业和温暖的家。

 

 

 

北京,它让我感受到了酸甜苦辣。我始终都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它的一部分。因为我一直感觉我像是它恰好多余的那部分一样。现在这多余的一部分切掉了。对它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我也一样。

 

面试途中

李晶晶

 

我是2014年开始北漂的。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才到了北京。当列车员提醒我们北京站到了时,我还是从迷迷糊糊中激动起来。哦,首都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式的大人物、大事件都在这里发生。

跟这些大人物不同的是,我只是来北京打工的。我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坐着地铁,满地儿去找工作的那段岁月。那时因为对人生没有定位,所以各种工作都找。然后是一连串的碰壁,更加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了。这大概就是青春的迷茫吧!

每次我在网上搜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就拿起手机打过去问,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去面试。挤地铁,挤公交,来回穿梭于北京各大区。

那段时间每天平均得花二十块钱的饭钱,十几块钱的车费和五十块钱的房租。十几天过去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来京时问朋友借的三千块钱不知不觉就花了一半。到月底,我一时慌了起来。因为当时答应朋友月底会还,这下还不上了。这位朋友刚结婚一年。家里凑钱买了房,每月都要还三千块钱的房贷。她和她老公工资都不高。她老公知道我还不了钱,大发脾气,对着她大吼。

这一次,一向温和的朋友暗示着,坚持让我还款。我知道我让她为难了。但我确实拿不出钱了。不得已,我又问另一个朋友借了六千块钱,然后拿出三千块钱还给了她。

刚给她还上,第二天我父母就来电话说家里爷爷病了,去医院看病要钱,让我出三千块。出门在外,再穷也不能问父母要钱,也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窘迫。我已经彻底周转不过来了,但还是满足了父母提出的数额。

那些天我的工作还是一无所获。晚上我心灰意冷地回到我租住的小区。那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隔断间,连5平米都没有。里面只有一张床,还是上下铺。除此之外,就没有落脚的地方了。房租一个月六百块钱。还要至少一次交四个月。我告诉那个带我看房的中介小伙子,我只租二十天后,好说歹说,他同意我只交一个月的房租了。因为我觉得二十天我肯定能找到工作了。

夜晚,我来例假了,肚子痛得厉害。但房里没有饮水机,所有的住户都是自己烧水喝。我只暂住几天,所以也没买水壶。于是我大冬天喝了一口冷水。紧接着肚子痛得我几乎难忍。越痛我越觉得委屈和难熬。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和自己的卑微与渺小。

“要是有一个人在我身边照顾我,那该多好啊!”那时我心里默默地这样想。“我需要热水袋暖肚子,需要一杯热奶茶就会好很多。”

可是房间里冷得像冰一样。

那天晚上是我北漂生涯中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我挣扎到很晚,终于睡着了。

第二天,我依然痛经,浑身都无力。但我还是一大早起来去面试了。早高峰人流量太大。我进了地铁,一连等了三趟车都挤不上去。最后终于挤上了。我半个身子还被地铁门夹住了。地铁门重新开了一遍,但还是夹着我一条胳膊。门又重新开了一遍,这次关门时,工作人员使劲儿把我往里一推,这下门才关上。

地铁上人挤人,像摞在一起一样。那时我产生了一种幻觉:这列车要把我们拉到世界的尽头吗?这些人在这里都幸福吗?

奔波了一天,依然一无所获。有个文职类的工作,面试之后才知道:一个月两千五百块钱,还不管吃住。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所以老板们总是把底层的工资往下一压再压。我想这简直跟白给他打工一样,于是没去做。那几天,工作没找着,口袋里的钱却一直在减少。

晚上,我洗漱完,失落地躺在床上。这时,第二个借钱的朋友发来一条信息。她说她钱真的转不过来了。她爸住院做手术花了两万多。她和老公还得还房贷和彩礼钱。买房子她还借了钱。我告诉她,我只能先还两千块钱。她同意了。

还完钱,我身上就只剩下两百多块钱。我彻底乱了阵脚。这些钱花完了,我一个女生难道得流落街头吗?那时我想,为什么我要来这个世界。如果我没来,那该多好啊。要是我出意外死了,那什么也不用承受了。

第三天,我决定凡是不管吃住的工作,我全部不考虑。中午我面试完一家公司后,坐在路边吃了一个煎饼。看着摆路摊忙活的夫妻俩,我突然羡慕起来。

之前我听说,在北京摆路边摊卖煎饼的人一个月都能赚一两万。他们不用找工作,不用考虑找对象,也不用考虑买房。我所有的烦恼他们都没有。那一刻,我真羡慕他们。

吃完煎饼,我就去准备下一家昌平区的公司面试人事助理。下了地铁,一路上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那座我要面试的大厦。有个头发灰白的老太太悠闲地坐在那里晒太阳。她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告诉我,还得往前走一站路才能到。我连她也羡慕起来了。她不用到处奔波,她能够在北京安居乐业,而我却不能。

面试后,人家让我等通知。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地铁站。

这时,父母突然打来电话催婚:

“很多跟你同龄的人都已经结婚生孩子了。你也不能一直拖了。”

我一直告诉他们我很好。他们不知道我的窘况。

但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我真想怒气冲冲地发泄自己的烦闷。但转念一想,离得大老远隔着电话不向家人问好,反而发怒,也太不孝顺了。所以最后我敷衍了两句,告诉他们我知道了,我会尽快找对象的。他们又唠叨了很长时间,然后才挂了电话。

挂了电话,我站在昌平区的街头百感交集。我真的很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我悲伤地想:“这里似乎永远都不属于我。这一连串的打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我似乎是这个城市里最多余的人。”

接下来又奔波了两天。有一个工作是要经常出差的,并且还是自己先垫钱消费,再把发票拿去报销。我果断放弃了。还有一个工作是一千五百块钱,包吃包住。工资太低,我实在没法接受。还有一个工作要我先交两百块钱的押金。我觉得是骗子,于是也没成。

短短二十几天内,通州区、顺义区、朝阳区、昌平区、海淀区等等,北京各区都留下了我的脚印。

终于,我在海淀区找了一个包吃包住的文职类的工作。工资只有三千块钱,不过,我已经心满意足。这起码可以让我先缓口气了。

在北京生活工作了两年以后,我终于离开了,因为我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我和父母综合分析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我根本不可能在北京买房结婚定居。我坐在离开的火车上时,心中突然升起诸多的留恋和不舍。往昔所有的坎坷都在我眼前浮现出来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会回来的。哪怕只是作为一名旅客来光顾这个我经历了诸多坎坷的城市——北京!”

然后,火车发动了。我离开了北京。

北京,它让我感受到了酸甜苦辣。我始终都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它的一部分。因为我一直感觉我像是它恰好多余的那部分一样。现在这多余的一部分切掉了。对它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我也一样。

有时,我觉得北京更像是一个挑剔、刁钻而又强势的孩子。它给强者让路,对弱者却毫不留情。它随时需要吸吮新鲜的血液,需要引诱更年轻的人来这里追梦。这样,它才能永葆活力。在这里,有人征服了它,成了它的主人。他们从零开始,功成名就。

但更多的人是作为旧的血液被换掉。他们离开了北京,结束了北漂。回到老家去结婚生子,定居下来。我就是这批旧血液中的一员。但是我从不后悔这段北漂生活。现在每当我想起那段艰辛的北漂生活时,依然清晰地记着在北京到处奔波找工作的日子。这些都已经成为我的精神财富。

或许结束北漂,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追逐过,体验过,没有让生命留下遗憾。这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