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遍青山(报告文学)裘山山

(2018-03-13 14:16:44)

踏遍青山(报告文学)裘山山

研究青蛙,研究蟾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与年轻人比肩跋涉在山水间,探幽释微。著名作家裘山山与之同行,获知了一个两栖世界的奥妙。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感受作家跟随科学家所经历的一次新鲜神秘的科学之旅……

 

踏遍青山

裘山山

 

从采访费梁、叶昌媛两位老师开始,我就一直有个愿望,即和他们一起去野外考察,看看他们的工作状态,体验一下科学家的艰辛。而且作为两栖动物领域里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战场不在实验室,而是在野外。虽然费梁和夫人叶昌媛已经八十了,退休也二十年了,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两栖动物研究领域这个战场。

不过野外考察要根据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决定,天气太冷不行,太冷它们都不出来活动,处于冬眠状态。于是从一月等到四月,最后,定在了四月下旬去野外。

听费梁老师说,两爬室(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主任江建平,四月份正好要去峨眉山看一个他们两爬室的监测点,我们一起去就可以了。江建平主任也曾是费老师的学生,虽然现在是领导了,还是继续在搞研究。他对费老师很尊重,费老师和叶老师退休后继续工作所需要的办公室以及标本显微镜等,就是他帮助提供的。

大家都是忙人,费老师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我也婉拒了一个会议,江建平主任也腾出了时间,排除各种干扰,反复商议后,终于把日子定在了426日。

可是没想到出发的时候又出问题了,先是江建平主任因工作需要临时去西藏了,然后是老天爷不配合下起了雨,气温骤降。但最终,在费梁老师的坚持下,我们还是按计划出发了。

陪同费老师和我一起去峨眉山的,改为谢锋老师。谢锋老师虽然是1968年生人,也早已是两栖动物领域里的骨干了。他早年是费老师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是两爬室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出发前,25日晚上,成都一直下雨。我用手机查了一下峨眉山的天气,更是春雨绵绵,连续三天都是雨,而且山顶只有零度。我一下子很纠结,我想江主任不能去了,工作性质有所改变,这次峨眉山之行主要是为了我,为我提供采访费老师的机会。费老师八十了,这么不好的天气,万一滑倒,或者感冒,那才糟糕。费梁的夫人叶昌媛老师,身体更差,不敢想象让她上山考察。

费梁和叶昌媛两位老师,不仅是两栖动物领域里并肩战斗的科学家,也是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的夫妻。他们和他们的导师刘承钊、胡淑琴一样,是非常难得的志同道合的夫妻。我每次去办公室采访,他们俩都面对面坐着在埋头工作。

于是我又发短信给生物所办公室的张轶佳,他一直在做联络员。我说明天这天气行吗?费老师那么大年纪行吗?小张过了十几分钟回复我,说问了费老师和谢锋,没问题,按计划走。你带上厚衣服和雨具即可。

我连忙翻箱倒柜找出我的冲锋衣,又加了件毛衣,找了顶帽子,还找了把手电筒。算是作好充分准备了吧。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四人(含司机师傅),乘坐一辆别克子弹头公务车,冒雨前往峨眉山。一见面,我发现费老师穿得很少,就是一件蓝色抓绒衣,我问他够不够,他说包里有外套。

谢锋问,叶老师呢?怎么不一起去?费老师说,叶老师最近身体又不太好,今天还要去医院查血,所以不能一起去了。我说,当然不要让她去,她太需要休息了。谢锋倒不这么认为,他说,不如带上叶老师,让她去山上呼吸下新鲜空气。费老师说,她在吃中药,不方便。

谢锋从读硕士开始就跟着费老师了,一直到博士毕业。而且他的年龄也跟费老师的儿子一样大,所以他对费老师,完全是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很尊重,也很亲切随意。

路上,我问了两位科学家一个问题,就是青蛙和蟾蜍(俗称癞蛤蟆)有什么区别?以前我认为,青蛙是绿色的,癞蛤蟆是土色的,但看了很多标本后我发现,青蛙也有很多是土色的。那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总不会是颜值吧?因为蟾蜍的体表有很多疙瘩,据说内有毒腺。

我时常向费老师提出这种在他们看来很“浅薄”的问题。比如,我问,两栖动物是不是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又可以生活在陆地?费老师总是耐心回答我,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费老师说,蟾蜍是蛙类的一种。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二者的区别从蝌蚪开始就有了,青蛙的蝌蚪颜色浅,尾巴长,蟾蜍反之。再或者说,从卵就开始有区别了,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其实它们外表上的差异是次要的,最主要区别在骨骼上。它们的骨骼构造不同。青蛙是固胸型,蟾蜍是弧胸型。

费老师说得很专业。谢锋看我不太明白,就用通俗话补充解释说,当需要用力时,青蛙的左右胸骨因为是固定的,可以用力,而蟾蜍的左右胸骨没有固定,可以滑动,无法用力。所以青蛙可以远距离跳跃,蟾蜍只能爬行,要跳也只能是小跳。

原来如此。真是太有意思了。

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庙里供着蟾蜍,而不是青蛙。

费老师说,这个好像和神话传说有关,过去认为蟾蜍与钱财有关系。详细的情况我还要查一下资料才能答复你。

费老师这么一说我不好意思了,如果是文化范畴的东西,不是该我自己查资料才是吗?连忙用百度查了一下,果然都来自传说,一说战国至魏晋,蟾蜍一直被认为是神物,有辟邪功能。二说月亮上有蟾蜍有桂树,蟾宫折桂,是科举及第的意思。三说蟾蜍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

果然都是传说,与科学无关。算是个花絮吧。

其实癞蛤蟆样子虽然难看,却也是对人类很有用的。除了和青蛙一样是捕虫高手外,它体内含有的蟾蜍毒素等多种化学物质,都是很有疗效的药物,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是中药里著名的蟾酥。同时它的毒液也可以保护自己,猫狗黄鼠狼等,碰到它的分泌物都会中毒。

车子出城,驶上高速路,车不多,路通畅。路两边的植被也很不错,茂密葱郁。让我想起在美国自驾的经历。眼下中国的高速路和美国的高速路,除了收费站这一点,其他已经很接近了。

我问,现在出去考察,已经比过去条件好很多了吧?

费老师说,那肯定的,没法比,好太多了。

我说,过去是坐解放牌大卡车去考察吧?

费老师说,最早连大卡车都没有。六七十年代我们出去考察,是先坐公交车到火车站,到了省城,再转长途车到县城,再往下,连长途汽车都没有了,就坐马车牛车,没有马车牛车,就完全靠一双脚走,并请当地政府帮助请挑夫,帮忙搬运行李、仪器、标本和采集工具等,十多件物品常常需要8~10个人帮助运输。

去之前,我们先根据中国地形进行选点,选代表性的点。比如贵州,就看它有名的山区,东南、西南,选几个县来考察。高海拔、中海拔和低海拔都要兼顾选点。那时候不要说导航,连地图都很少,先到图书馆借地图册,在家里画好地图,有时候也找当地政府借地图。那个时候完全依靠各级政府,凭着介绍信,先向县政府了解,县政府再开介绍信到区或乡里,一层层往下转。向他们了解情况,哪里的蛙类丰富。

交通之外,住宿也是很艰苦,一般到当地小学搭铺。白天孩子们上课,晚上就在教室里铺床睡觉。幸好考察多在春夏,除了西藏,大部分地区已经暖和了,自己带铺盖,所以有十几件行李。

中国有句老话,穷家富路,意思是家里可以省一点,出门还是要宽裕些。但他们却无法做到,由于经费少,他们每次出门都穷到极点,很少住旅馆,自带铺盖卷,自己解决一日三餐。我曾看到一张老照片,那是费梁在贵州梵净山考察的情景,他们几个人一起站在一个窝棚边做饭。那是农民种地搭的简易窝棚,已经坍塌,上面覆盖着塑料布。费老师说,那对我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星级宾馆”了,有时候连个遮风挡雨的都没有。另有一次在西藏波密,他和一位同事在一顶仅能睡两人的小帐篷(只有一米高)内,靠一床毛毯和一件皮大衣露营了10天。而且那些日子时断时续下着小雨,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撤去帐篷扯掉毛毯发现,他俩的体温把地面烘干了一大块,其余地方还是湿漉漉的。

这让我想起了西藏边防的一个连队,战士们的被子永远是湿漉漉的,也是每天靠着青春的躯体烘干。一旦出太阳,就是大喜的日子,全连晒被子。

……(选读结束)

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