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西晋文人的首丘地/蔡勋建

(2017-12-05 15:31:24)


伫立小昆山镇北望,小昆山犹培塿一般,它已经完全被现代文明淹没——围堵在它四周的建筑物群俨若停泊在港湾的舟船,大的似艨艟,小的若扁舟——只见一点点山尖尖了,这让我顿然想起我家乡洞庭湖中的那个“一螺青黛镜中心”的君山,气蒸波撼的,几乎就是那种感觉,虽无那般缥缈,却是那样浮泛。可细细察看谛听,你却又会感到真正淹没它的是市井蜩螗的喧嚣之声,是机车奔驰的呼啸之声。

是的,比起那些高山巨峰、崇冈峻阜,小昆山实在是太小了!

可小昆山人忒骄傲,说“先有小昆山,后有松江城,再有上海滩”。小又怎么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千七百余年前,咱小昆山可是有文曲星下凡哩。

这文曲星不是别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

 

 

这的确是一片灵畴沃壤,一个人文鼎蔚的地方。

我客居松江有年,人在松江行走,不小心,不定就会踩到哪颗“文雷”——这纯粹是我的生造,我的本意只是想表述:那些“隐居”在文字深处的历史人文,某日与你不期而遇,突然被你“踩爆”,个中故事让你瞠目。冥冥中,你会感到你在追随着不定是哪位古人圣贤,他仍自渐行渐远,你则是紧赶紧追。我就是霍然“踩”到“华亭鹤唳”这颗“文雷”,紧赶紧追着陆机来到小昆山的。

小昆山告诉我,华亭原来是松江之古称。这要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华亭之名最早见诸史志,只缘当时东吴名将陆逊因功被吴王孙权封为华亭侯。按秦汉时体制,以郡统县,县以下设乡亭。以当今行政相比,当年华亭侯之封赏并不大,可地以人名,陆逊被封侯后,这个濒临东海的华亭开始闻名。陆逊是谁?陆机的祖父。据传,小昆山有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故居遗址”。

一张六元的门票,让我轻易走进了小昆山。票面彩印着的华亭绿树掩映,古色生香,使我不假思索,径奔直上。

华亭是小昆山制高点,透过女萝附丽的杂树,可鸟瞰市声喧阗的松江城。傍亭十数步远处有一亭名放鹤亭。据说这里曾是少年陆机、陆云兄弟养鹤的地方。古代的松江盛产鹤和鹿,而且据传三国两晋时代,华亭一带还是丹顶鹤往来迁徙的地方。二陆去洛阳之前就养鹤,与鹤为伴,鹤飞鹤鸣,耳濡目染。《易·谦》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少年陆机看似与平常人家养鹤无异,然陆机毕竟是重臣名将之后,修学在山,与鹤共舞,或许就是一种精神修行,人格自牧。况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无论是云是海,都只是一种空间的广阔与自在,而为龙为鹤则在于自身的造化与修炼。这需要时间。所以,陆机回归小昆山,闭关十年。我常想,后来陆机的文章“英锐飘逸”,惊世离俗,不独“鹤立鸡群”,而且“鹤鸣九皋”,陆公是否也在这鹤腾鹤舞、翔天回旋之中得到某种启迪?

鹤,太可爱了。浑身白羽,曲项长腿,怎么看都像是个斯文雅士,太有绅士风度了。我无从知道,这若着白氅纶巾之鹤如何走进少年陆机的生活,但我却完全可以想象那一声声引吭长唳的鹤鸣,已然嵌入了陆机的生命。令人唏嘘啊,陆机死时竟也与这鹤有着一种别样的云树之思,他甚至是在一阵想象的鹤唳声中引颈就戮。往事不堪回首,陆机是率兵讨伐长沙王时河桥兵败,遭小人暗算被诛。临刑,陆机卸去战袍,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一个人即将赴死,居然最后想到的是故乡的鹤唳,这比之思吴中而辞官的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更彻底更悲怆。陆机很平静地接受了极刑,英年早殇,时年仅四十有三。据说陆机从容赴死的那天是大白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将军罹难,天地同悲,然又当如何?历史早已将他遗忘,可他那句“华亭鹤唳”,至今仍是小昆山人乃至中国文人的一种伤痛,谁触及都伤心堕泪。

“华亭鹤唳”,一如代马依风,狐死首丘,千古一叹矣!一个解去甲胄的西晋文人临刑时的感慨生平、悔入仕途、留恋人生之叹,谁曾想竟引发人间同情越千年。历史有意无意之间记下了有意思的一笔,陆机死后四百多年,大唐诗人李白愤慨呐喊“行路难”,并以陆机、李斯遭遇说事:“……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行路难》之三)谁说不是呢,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不世出的人物尚无法自保,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后也难免自己“腰斩咸阳”。我仿佛在沉寂的小昆山中听到李白先生兀自在喊:陆机啊,你还能听到华亭别墅间的声声鹤唳吗?李斯啊,你还可去上蔡东门牵鹰打猎吗?这是一种悲悯,还是一种伸张?

放鹤亭尽管是后人附会修建的,却是一处由衷的纪念物。亭子不大,虽新建亦老旧,油漆斑斓,亭外数株夹竹桃探头探脑,好像窥望着亭顶那块“华亭鹤唳”匾额,那匾额也似在告诉人们,陆平原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

我抚遍栏杆,心甚戚戚,为一位大文豪默默凭吊!

 

 

陆机死于“八王之乱”。历史如是说。陆机死后,历朝历代纷纷有人评说,有人怜其才,有人恨其冤。

一个人一世肯定有几个关键的时空节点,或者说拐点,关乎人生命运。陆机离开小昆山远赴洛阳就是其人生重大拐点。走进二陆草堂,陆机握管搦翰,陆云持卷侧立,昆仲皆沉思状。以我之臆想,这应该是他们离去洛阳不远了——“二陆入洛”,这一时空节点太重要了,可以说,没有“二陆入洛”,陆机就不会卷入“八王之乱”,就不会自丢性命,被夷三族。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二十九岁,他偕同比他小一岁的弟弟陆云离开家乡,远赴西晋都城师洛阳。兄弟二人自以江南名族为荣,踌躇满志,高视阔步,如赋鹤形,受到当朝名士、太常张华之青睐。张华一向关注陆机,复似伯乐将陆氏昆仲推荐给朝廷衮衮诸公,自兹,陆机陆云一度声名鹊起,名噪一时,连当时名气很大、皆以文学著称的张氏三兄弟(张载、张协、张亢)也“颜值”下降,一时间坊间流行一说:“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人要经商,当入市场;人要当官,须进庙堂。按说陆机晋京这个选择没错,不过自此就身不由己了,那也是一条不归路。陆机本是将军之后、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又是满腹经纶,弄顶乌纱帽不是很困难,京畿之下,他居然出入那簪缨丛林、人文渊薮游刃有余,只见他头上的官衔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时机有所不对,陆机入洛时在晋武帝太康末年,不久就赶上武帝死、惠帝立,政局板荡,杀伐连连,“八王之乱”肇始。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始乱终弃,尽管血雨腥风十六年,陆机却一直官运亨通,最初为太傅杨骏征为祭酒,后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吴王晏郎中令、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最险恶的是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陆机上了赵王的贼船,被请为相国参军,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郎。第二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逆天篡位的司马伦,陆机受牵连被收捕,成都王司马颖爱其才援手施救才逃过一死劫,从此陆机委身于成都王。司马颖待陆机不薄,让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故后世又称“陆平原”。

陆机万万没想到,司马颖就是一个标准的萧何,那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自己活脱脱就是一个西晋版的韩信。……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7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