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大利读画记(之四)/冯骥才

(2017-08-02 09:41:21)

意大利读画记(之四)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

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

      14世纪,欧洲人用了二三百年,在中世纪神主宰的死亡般的气息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并让人的尊严从此至高无上,让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画家们的贡献是使我们光彩夺目地看到了这个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全过程。

 

巨人们的合作

 

  如果去欧洲看艺术品,有三个地方是必去不可的:博物馆、皇宫和教堂。这三个地方并不一样——博物馆是汇集艺术精品的地方,皇宫是索取与享受艺术精品的地方,教堂是用艺术表达宗教理想的地方。从性质上说,一是各种艺术的经典,一是宫廷艺术,一是宗教艺术,彼此不能替代。所以每去欧洲,这三种地方我一定要去。

  尤其是教堂。尽管我不是宗教徒,尽管宗教艺术的题材内容很狭窄,还有点说教的意味,但它们是理想化的,精神纯粹,崇高而静穆,没有世俗的功利;而且这些艺术的制作者心怀虔敬、穷尽技艺。特别是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教堂,其建筑、绘画与雕塑都是邀请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创作的,不少是传世杰作,而且至今还放在那里,仍有宗教功能。比如祭坛上的圣像,很可能是鲁本斯或提香的原作。我正是为了这些艺术品而走进教堂。

  还有一个原因是,一座重要教堂的建造常常历时很久,几十年、百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太久了,一代艺术家无法完成,就需要后代的艺术家参与进去。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造前前后后一百二十年中,贝尼尼、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都为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做过设计、雕塑、绘画;米兰大教堂建造了五百年,有多少代的建筑师、工程师、画家、雕塑师加入进来?圣母百花大教堂在文艺复兴的“首都”佛罗伦萨,那里一直是艺术大师们的集聚地,又有美第奇家族雄厚的财力支持,投入其中的艺术巨匠的阵容可谓惊人。乔托、多纳泰罗、吉贝尔蒂、布切洛、米凯里诺、布鲁内莱斯基和瓦萨里,以及数不清的超一流的石匠、金匠、木雕师、玻璃彩绘师和高手能人。圣母百花大教堂于1295年兴建,直到1887年才将教堂红、白、绿三色大理石拼花的外墙立面全部完成,历时将近六百年。其中许多重量级的内容是在不同时代一点点增添进去的,其中最伟大的部分是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创造性设计与建造的大教堂的圆顶,和16世纪瓦萨里在教堂穹顶上画的壁画。

  对于我们来说,往往一提文艺复兴就是“三杰”。当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实在伟大。同样伟大的还有但丁、薄迦丘、彼特拉克、莎士比亚;而布鲁内莱斯基和瓦萨里也一样伟大。

  布鲁内莱斯基的贡献首先是建筑,在西方人眼里建筑师也是艺术家。一座优美、独特和充满创意的建筑的本身不是艺术品吗?不是地球上最大的艺术品吗?布鲁内莱斯基的代表作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在这个教堂横跨43米的屋顶基部上,怎样造出一个无比巨大、蛋壳一般的大圆顶,这可是一个太大的难题。这个难题使得大教堂的建造陷入困境,停工很久,然而布鲁内莱斯基竟然把它神奇地解决了,他所采用的双壳屋顶、拱状石肋、鱼刺结构、人字形砖砌,都是前无古人的大胆的想象和惊人的创造。就因为有了这个砖红色、造型独特的圆顶,使得整座教堂显示出一种高贵、庄严、壮美、静谧,无可比拟,并因此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象征。连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者米开朗基罗都说:“我能建造得更大,却无法建造得更美。”可是要完成这样的圆顶,在施工上极其艰难,为此布鲁内莱斯基还专门设计一种机械装置,把大量巨型的石材和上百万块砖运送到七八十米以上的高空中去。

  布鲁内莱斯基是一位奇人,他施工时不用草图,好像一切都在他的心中。这样巨大的建筑,复杂而全新的构造,需要高难度和精确的计算,以及数学、物理学、几何学与建筑学的综合运用。我们无法获知他是怎样运用他的大脑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对达·芬奇都产生过影响。在佛罗伦萨,人们对他的敬重一点儿也不低于“三杰”。我发现我所居住的酒店房间是用“布鲁内莱斯基”命名的。显然,他们想叫来到这座城市的人,因为沾上一点布鲁内莱斯基而为荣。

  瓦萨里与布鲁内莱斯基不是同代人。瓦萨里晚了一个世纪,他们没见过面,据说瓦萨里望着圣母百花大教堂巍峨的穹顶时感叹地说:“上帝看了都要嫉妒。”他心里却暗下决心,要为圣母百花大教室做一点事。

  布鲁内莱斯基在建成大教堂的圆顶时,只在顶端竖立一个顶塔。开了几个竖长的天窗,让光线射入,这样一来,在教堂里边看,穹顶的极处便有一种天空的通明与无穷感。布鲁内莱斯基没有给穹顶添加任何东西,墙上是空白的。到了一百年后的科西莫大公才决定由宫廷画师瓦萨里在穹顶画上壁画。

  穹顶壁画的题材是由教会决定的——《末日审判》。这事也巧,瓦萨里是米开朗基罗的得意门生。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画的就是《末日审判》。这次瓦萨里为百花大教堂穹顶所画的巨幅壁画是同样的题材,所采用的画法也是湿壁法。不同的是,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是画在一面大墙上。而他是要画在圆形的穹顶上,难度太大了,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一层套着一层上去,总共五层,愈上愈小,中间部分是顶塔透光的洞口。《末日审判》的内容有点像中国的“十殿阎君”,也是对死后的人进行审判,恶者下地狱,善者升天堂。瓦萨里的构思极妙,他将这些内容分作几个层次,从下边的地狱渐渐到达上边的天堂。这幅画极其庞大,据说他到死也没画完,最后由别人接续完成。瓦萨里的画风很接近米开朗基罗,造型有很强的雕塑感,人体饱满结实,注重肢体的形态——肢体的形态是雕塑最重要的语言。他所采取的角度非常独特,所有形象都有一种从下边仰望上去的视角,仰望时会有一种升腾之感。再加上中间顶塔透入的天光熠熠照下,看上去真如天上发生的故事一般。这幅壁画是我见过的最具崇高感的穹顶画。以致仰头看得时间过长,脑袋发晕,差点仰倒。

  瓦萨里的成就远远不止于这幅壁画。他不但是画家,还是雕塑家和建筑师。他设计过许多著名的建筑,最驰名的是乌菲齐宫庄严又宏伟的大走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瓦萨里,佛罗伦萨今天会是什么样?

  瓦萨里还是文艺史家、理论家。他用一百多万字记录了141516三个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传记,书名为《名人传》。他为我们留下那个伟大时代大量珍贵的文献性的历史信息。如果要研究文艺复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就像我研究唐代绘画,不能不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一样。他还是首次使用“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来称呼那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他生活在16世纪文艺复兴的后期,他这一工作具有总结性和记录性。历史多亏有他。

  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明白了,欧洲那些经典的教堂不正是历史的艺术巨人们跨时代合作的作品吗?


哥伦布的小屋

 

  远远地跑到热那亚来,目的之一是瞧一眼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的小屋。

  在几条纵横交错的古街前边,我看到了灰白色、峻拔的索普拉纳门。早在12世纪时,它是这座城市的入口。后来破败了,渐渐城墙也没了,只剩下两个高耸着的圆形的塔楼,中间夹着一个仍然可以进进出出的拱形的城门洞。18世纪时塔楼里一度作为监狱,后来监狱搬走了,索普拉纳门只做一个历史遗物兀自立在那里。在今人的眼睛里,古人的建筑审美总是十分奇异。于是,苍老的索普拉纳城门更像一座历史雕塑,标志着这个地中海城市的岁久年长。

  穿过索普拉纳门不远,有一座用红砖与石块粗粗垒起的爬满长青藤的古老的两层小楼,竖立在一个街角,便是哥伦布的故居了。门前插着小小的意大利国旗和热那亚的市旗,依照欧洲的习惯,凡是门前插着这种小国旗的建筑都是重要的公立博物馆。

  从地理位置看,它在城门外,面朝不远的大海。据说最早是一座织工房,哥伦布就出生在这里。现在已是一座残缺不全的建筑,除去门面的一点楼体,加上二楼两扇窗和底层一个门,其余都是一些残垣断壁。

  走进里边,每一层只有一两间很小的房间,一条粗砺的石头楼梯伴随一个窄小的天井直通上去,楼里没有什么家什物品,空空荡荡,只有一些与哥伦布相关的文字、图表与图画挂在墙上。楼下房间放着一本厚厚的资料,里边有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的档案复制件,这是最有意义的陈列品了。它是哥伦布生在这里的依据。哥伦布家境贫穷,自小帮助父亲干活。但是不远处深蓝色无边的大海对他充满诱惑。他总在想,海的那一边是哪里?这是生活在陆地的人很难有的想象。为此,他读了很多书想找到答案,还在船上谋到一份工作学习驾船航海。然而,他真正开始航海探险的生涯并取得伟大的成就却是在西班牙。他在这座城市生活时还默默无闻。可是对于今天的热那亚来说,有这座楼就足够了。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哥伦布就出生在这座城市。

  为此,热那亚人整修这座故居时十分精意,尽力保留残破的古楼所有的历史细节,特别是一些不知其内容的细节,比如地上一个坑或墙上几个字母,不管知不知道它形成的原因和实在的意思,全都要保留下来。历史愈久远,它未知的细节就愈多、历史感就愈丰富,为此才使得这座孤零零的哥伦布小楼叫我们深信不疑。如果热那亚没有这点真实的历史“残余”,哥伦布就成了一种看不见抓不着的说法。

  站在这座小楼前,我想起自己这十多天来的经历十分有趣。我从威尼斯出发,在意大利中北部绕了一圈,最后来到热那亚。威尼斯在意大利东边,濒临亚得里亚海;热那亚在西边,面朝地中海。我在威尼斯时特意寻访了马可·波罗故居,来到热那亚后又来探访哥伦布故居。为了什么?因为这两个人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首先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对东方充满兴趣并付诸行动的古代西方人;二是马可·波罗直接影响过哥伦布。早在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而激烈交战,在一场海战中,马可·波罗作为威尼斯一条战船的船长被俘,给关进热那亚的监狱。他就在蹲监狱时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出生在热那亚的哥伦布读到了这本书后,对遥远又富饶的东方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向往。

  有趣的是,在马可·波罗时代,大航海的时代还没有到来。马可·波罗是通过东西方交流那条最早的艰辛又漫长的陆路——丝绸之路,到达东方。到了哥伦布的时代,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哥伦布走的是海路。然而,他们行程的方向是相反的,马可·波罗的方向是向东,最终抵达目的地;哥伦布的方向是向西,他计划穿过大西洋到达东方。他的探险计划得到了西班牙皇帝的支持,他身上还揣着西班牙女皇给印度君主和中国国王的国书。可是,那时候并没有西行的航线,他横穿大西洋时“跑偏了”,从万顷波涛中登上的陆地不是亚洲,而是美洲,这便歪打正着地让欧洲“发现了新大陆”。这一年是1492年。

  当时,欧洲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所以把他们第一次到达的美洲叫作“发现新大陆”。

  到了1892年,美国人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牛。他们对自己被哥伦布“发现”的四百周年格外重视,举行活动隆重纪念。这活动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欧洲人自己。于是,热那亚这个幸存的哥伦布出生的小楼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渐渐修建成一座博物馆。

我想,意大利真是个很浪漫的国家。它诞生了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诗人、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艺术家是精神上的浪漫主义者,而探险家是行动上的浪漫主义者。西方最早两个最著名的跑得最远的浪漫主义者都是意大利人。一个从陆路向东直到中国,一个从海上向西到了美国。

 

 

帕格尼尼的女人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7年7期

更多内容:https://weidian.com/?userid=979849625

 

店铺:https://weidian.com/s/979849625?wfr=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