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山下的教育试验(报告文学)/杨豪
(2016-12-23 09:59:25)面对中国“填鸭式”“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孩子厌学、逃学、成绩下降,家长心急如焚、百爪抓心,怎么办?湖北黄陂的木兰山下成了一批家长的自救之地,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让自己的孩子退学来到这里,自己办学,自己教学。孩子以玩为主,家长自编的教材《论语》《弟子规》成为必读书,木兰山下的“桃花源”式教育到底怎样?对中国教育具有什么启示?
木兰山下的教育试验
杨
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世界观,能够正确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劳动系统知识的建设者,以及通过真、善、美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能独立从事有益社会建设发展工作的人。
——题记
切入:当下教育困境
近年来,教育问题非常突出。高考结束学生们疯狂撕书的现象,早已是多年的风景了。用教育来赚钱,借口教育产业化,衍生出补课、办课外班、天价教辅资料、强售高价低质校服、狠赚学生餐费等等黑心赚钱链条,连房地产商都搭上教育的便车赚取暴利,如“学区房”。
教育弊端不止这些。现行教育模式下,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极低,缺乏思想爆发力与人格凝聚力,更别谈驾驭操控复杂局面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孩子的思维都被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程式化了,甚至教傻了。
严格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应当是,情商比智商重要,兴趣比分数重要,育人比教书重要,能力比学历重要。可我们恰恰搞反了。由于多年来我们把应试教育提高到不恰当的程度,让孩子们从小就变作考试机器,类似于把他们放到一个大笼子里互掐。我们所培养的孩子过于骄纵自私,缺乏爱心,冷漠集体,无合作意识。有的甚至形成极端性格,敢拿生命开玩笑,敢跟任何人豁命。
我们有悠久的教育史,却不太能领悟教育的精髓。可以举出许多 “至理名言”:“读书破万卷”,好像教育就是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告诫你读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学而优则仕”,学好了以后就可以做官,现在可能是去赚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读书学习有一个非常功利性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家长、老师,共同享有的是这种功利文化。
无论是古代教育还是近现代教育,都甚少考虑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教育环境,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几乎都是通过艰苦磨炼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与其年龄不相称的知识。现代教育虽然不像古代那样使用戒尺体罚,但学习过程同样甚少快乐。中式教育所缺少的快乐,正好是西式现代小学教育的强项。
只因看不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曙光”,看不到“标准产品”以后能有多么精彩的人生,一些家长选择了逃离。在绝大多数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却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过着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生活,为孩子搭建成长的“桃花源”。
“桃花源”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一、走进“桃花源”
1.木兰山下的世外桃源
带着许多疑问,2014年赶在放暑假开学之后,笔者好不容易找到位于黄陂木兰山脚下,一处曾经是小学,后来撤并的废弃的简陋校园。这就是被称为“世外桃源” 的所在。
木兰山是著名风景区,是“木兰从军” 典故中花木兰的故乡,这儿风景优美。木兰云雾山里有万亩杜鹃,木兰清凉寨景区有10万株野生樱花,有国家地质公园、千年宗教名胜木兰山,有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天池,有华中唯一的草原风情景区木兰草原,有武汉唯一的生态奇石景区木兰古门……
校园有一人多高的石头围墙。石头日晒雨淋已经发黑,大铁门已经生锈。校园背靠郁郁葱葱的木兰山脚,门口有田园、池塘和小河。
山村并不封闭。平坦的马路直通村口,村里建筑大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洋楼。村边小河潺潺,环绕小山。家长和孩子们所在的废弃小学,偏安一隅。笔者到时,校园内空无一人,操场上荒草刚被修剪过,两层楼的建筑里外修葺一新。
经打听方得知,家长们正带着孩子在村子里玩。“今天天气好,正好让孩子们到村外感受秋天的美丽。”笔者出来寻找时,迎头碰到两名母亲,其中的万老师如是对笔者介绍。
如果不是武汉金泉书院的学生家长朱韦全先生的带领,我还真找不到这个地方;再者,若不是同朱韦全先生是朋友,就是找到了也不会接受采访。因为他们自带孩子教学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有社会的关注,也有指责,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安,也干扰了他们的生活和教学。所以他们对外界的采访、调研一概拒绝。我反复解释,我只想了解一下,通过你们这种教育方式,反思一下中国的教育问题,可能也正好是你们的心里话,赢得更多社会的理解。
不一会儿,外出的孩子和家长陆续返回。孩子们告诉笔者,他们刚才到河边玩去了。孩子们的衣服上灰扑扑的,有一些孩子跑得浑身是汗。妈妈们的衣着也很朴实,有的妈妈甚至还穿着居家的衣装,看上去悠然自得。
获得了谅解之后,他们才愿意接受我的一些提问。其中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杨玉霞女士,对我印象很好。我说:“我们是一家子嘛!”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当初为什么要自办教育教自己的孩子?”
“那是没办法的事情。谁愿意耽误工作教自己的孩子?我们还得面临一个经济压力问题,如果不是家里有点积蓄还教不起,所以我们这些母亲在教孩子读书,孩子的父亲只有在城市拼命挣钱养我们!”说起眼下的事,这位杨女士还是有些心事重重。
“这种教学方式,孩子学得还是蛮愉快吧?”我又问。
“孩子们没有课业负担,不做课外作业,没有压力,一边教学,一边读书背经,一边劳动,一边玩耍,激发了孩子天性,孩子们当然高兴了。”
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她的介绍。
两层的教学楼二楼被改建成各家的宿舍,每家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房里摆有高低床和书桌;一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其中,幼儿活动室里,装有一大片木板搭成的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两块纱布拉成的帷帐。
他们说,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锯木刨光打磨后铺的,而帷帐则是妈妈们用植物染料手工染的色。活动室里摆放的玩具中,看不到塑料玩具,更没有小汽车、变形金刚或芭比娃娃,全是家长们的手工作品,比如用木头、竹子制的积木和用布缝的手工娃娃。
家长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很规律。早晨7点半敲钟起床,吃过家长们轮流做的早饭后,孩子们齐坐在蒲团上,由家长引领着诵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据称这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一堂课。读完经书,年龄大的孩子会有数学、书法、英语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3岁以下孩子的主要任务则是玩。
除了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课堂学习外,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所有孩子的衣服上都灰扑扑的,脸蛋大多被晒得黑黝黝的。8岁女孩朱佳认为,在村里学的内容和学校没啥区别,但自由时间更多,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
家长说,孩子们没有考试,但也有任务,就是跟家长一起刷墙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种菜浇水等,大点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简单的衣物。“很多人以为教育就是上学考试。而我们认为,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劳动、读书,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学习,从模仿父母中学习。”
“我们追求的教育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还有动手的能力,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家长杨玉霞女士举例说,教数学时,沙包、红豆、小米等与生活相关的物品是最常用的教学道具,如采取丢沙包的教育方式,让大点的孩子每人丢100个沙包,既锻炼身体又培养计数能力。
万老师家住武昌。2013年8月,她跟另外6对朋友经过筹划,得到了大家共同的赞成,将各家的孩子带到该村过集体生活,共同学习。7家共有10个孩子,最小的1岁多,最大的9岁。
采访中进一步得知,7个家长平日是好朋友,总带孩子在一起玩儿、读书。孩子们渐渐长大,大家觉得在城市奔波相聚浪费时间,空气污染也重,对食品安全又不放心,于是萌生了搬到农村去住的想法。经过几个月考察,他们找到了这个山村,合伙租下了这所废弃的小学。又经过两个多月的装修筹备,2013年10月,7个家庭便从武汉中心城区搬到该村安营扎寨。除了偶尔利用周末回城度假,多数时间都住在村里。
“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一位妈妈周红梅这样解读她心中的“世外桃源”。
家长们说,操场上的沙子、砖头、茅草,也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常常在这里堆沙堡、建草屋。家长们自建了秋千架,以后还准备造一个树屋,方便孩子们爬树。教室二楼有一间木工房,里面的木料和各种工具一应俱全,一架自制木梯已快完工。大概因为经常劳作,几位妈妈手上的皮肤显得比较粗糙。“我们所有的玩具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可以变化无穷,可以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创造的过程。”其中一位家长解释。
这里的生活保留了很多农耕时代的特色。校园里,有家长们带着孩子开垦的菜地,白菜、豌豆长得郁郁葱葱。厨房里,堆放的是家长带来的有机稻米、周边村民送来的南瓜。此外,这里没有电脑、电视,连洗衣服大多要在小河边手工完成。“过简单的生活,只吃素食,穿最普通的衣服,一个月有300元钱就够了。大家彼此关系单纯,每晚9点半洗完澡就上床睡觉,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一位妈妈吴天心说。
2.“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
家长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很规律。早晨7点半起床,吃过家长们轮流做的早饭后,孩子们齐坐在蒲团上,由家长引领着诵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据称这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一堂课。
笔者在教室黑板上看到了用粉笔书写的《道德经》中的一段:“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然后家长给孩子们讲授这段的意思。
读完经书,大些的孩子会有数学、书法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3岁以下的孩子主要任务还是玩。 每周五,大人带着孩子去周边山上“探险”,摘野花、找石头。周六则有一节英语课,还跟老师一起朗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笔者看到,在一间教室内,三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和一名老师头碰头地趴在地上,摆弄着几十根小木棍。这位家长告诉笔者,他们的数学课主要由游戏和故事等手法构成,不用写作业,因为老师所讲的,主要是“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讲求实用性。
孩子们有专门的图书室,里面摆放着教育、科学、绘本类书籍。其中,一套由伦敦教师琳·欧德菲尔德写的《自由地学习》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采访中,杨女士态度坚决地说。“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
“从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来说有好处,现在的孩子们太缺少修养了,光为了考试分数,基本不管孩子们的德育教育,也是个问题!”我感叹道。
“是啊!现在学生伢越来越像没有受过教育一样的,对人没有礼貌,对长辈也不尊敬,学校也不开思想品德课,这样教出的孩子将来有什么用呢?都成了一群没良心的狼。所以我们教自己的孩子读经典,学传统文化,懂得将来如何做人。我们认为还是很有必要。”杨女士讲起办学,很有自己的一番道理。
“我们的杨妹妹受过大学教育,肯定能教好我们的孩子。”一位孩子母亲补充了一句。
“你讲得很有道理,但融不进当下的教育体制,孩子们将来升学、考试、走向社会怎么办?”我问道。
“这个我们当初不是没有考虑。我们认为,小学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才是学知识,大学才有理想。等到孩子们进入到初中的年龄,再让他们进入到学校应试教育体制。关键是我不想让现行教育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
“可到时孩子们的知识跟不上,你们教的书本知识不在一个层面上,对接不上。现行课本知识教育是台阶式的,没有现行小学课本知识作基础,直接进入中学无从学起。”我分析道。
“唉!”杨女士叹了一声气,也显得很无奈。“我们不想考虑那么多,考虑越多越烦恼。本来,社会的指责,亲戚朋友的担忧,还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压力已够我们烦恼的。要是废除应试教育该多好啊!”
“可目前,谁也无法革除当下的教育体制。选拔人才总得有一个标准。比如古代的科举。你可以找出考试的成千上万弊病,却找不到任何可以代替考试的方法和手段来。不仅从小学到研究生都离不开考试,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只要不是人人都有的机会,只要客观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只要有区别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需要,就必须要有一种加以选择和区别的办法,而考试无疑是最公正的手段。考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实质却并无二致——让受试者在同样的条件下,显示出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力或优点,以便检验其已经达到的水平,加以区别,排出顺序,确定等级。”我不是同杨女士争论,而是探讨。
“科举制度也不坏呀!没有当今那么多课程,写好文章就能中举,居然出了那么多流芳百世的文学大家。毛泽东时代的推荐选拔也不错,选思想品德好的、又红又专的孩子进大学,将来做官肯定是正派人,为我们的社会增加正能量!不像现在读书考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就是为了贪污,整个社会风气都坏了,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责任么?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前几年流传很火的教育笑话,有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你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有个孩子答:当老板,挣大钱,娶美女。童言无忌,小小的孩子就有这么低俗的人生目标,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力也很大。孩子说出的话也是受当今现实的直接影响!这样下去,中国怎么办?抓经济,一切为了经济,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就是为了赚钱,不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一切为了钱,社会风气明显溃烂下去,良知没有了,道德大滑坡。我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腐烂的社会风气中变坏,可又没有什么办法!我们教自己的孩子的出发点就是晚一点被丑恶的社会风气熏染!”没想到家长杨玉霞女士还有些思想,谈了这么多大道理,可这是社会学家研究的事,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事。
一番话说得我思索了半天。
“现在的学校也不是什么学校,按理,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可是老师照本宣科地把课一讲完,把作业布置下去,再也不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有的孩子在社会上混,加入了黑社会组织,有的同学敲诈同学;有的孩子不好好读书,早恋……都让我们揪心。这样的学校我们怎么敢把孩子送进去读书?更有前不久媒体曝光的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校长带女学生开房的丑闻,让我们心惊胆战,这些老师被腐败的社会风气把良心都变坏了,把学校当娱乐场所,把女学生当小姐。你说这社会怎么得了?谁还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读书?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学生受侵害案件不断增多,学校老师在老百姓心中已没有多少信誉度。前几年,学校乱收费搞得家长怨声载道,现在政府抓了这个事,好一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家长杨女士像个教育专家似的历数教育的弊端。
“现在学校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老师们面面俱到地满堂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培养的是身体虚弱、人格残缺与高分低能的人。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好像就和社会上的企业一样,心浮气躁,眼里看到的全是钱,学校越来越缺乏敬业精神甚至职业道德,学生的质量和素质明显下降。
杨女士的话也使我想起了很多,产生了同感,比如考英语,确实有大学教授呼吁过,我在参加武汉科技大学“儒家文化与道德建设研讨会” 上,某教授就在会上提出来,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减少英语掠夺中国的教育,高考必考英语,这个害死人。
“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生活能力不足,没有修养,待人不礼貌,也不爱劳动,这样的孩子今后有什么出息?还缺乏责任心。对自己都没责任心,更何况对社会?虽然已经是大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吗!感恩,知恩,报恩,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供他们读书,他们在学校乱挥霍,不珍惜。现在的大学生缺的就是这些传统教育,完全成了白眼狼,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杨女士接着说。
“是啊,是啊!有道理。”我点头赞同她的观点。
这使我又想起旅美的教育人士柯领在一篇文章中谈道的:“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招生体系与SAT考试体系,像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一样,把学校教育与高考考试相分离。生命是平等的,教育要公平,没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学校与班级建设不以考试分数论高下、不排名。若有可能,高考只考三科——文学、数学、写作,把学生们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引向课外活动与个性化的学习去发展特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与创造性。从小孩开始,人格教育第一、智能教育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要以人文教育为中心,寻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
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我们要引导家长、孩子在学习之外培养社会竞争力;要教导家长、引导孩子向上、向善!成绩并不能培养出生存能力、自信心、责任心,学习能力是生存的基本能力。自食其力、向上、向善,这是我接触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的问题,很多家长也深有感触,不知道教育的目标。
桃花源式教育冲破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倒是同国外灵活的教育方式接轨,我们这里参阅一下加拿大的教育方式。手头正好有一篇廖晓英女士的《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通过细节的展示,让读者非常直观地领略到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加国教育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中国老师在课堂上那种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灌输式教学。以每种教育都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为例,加拿大的老师会努力变着花样将拼写词汇这种反复训练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自学,在自学中练习。这种方式远比中国那种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词N遍有效且有趣。与中国最不相同的是,加拿大小学的语言训练基本上是让孩子围绕自己生活进行,让他们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而不是中国那种方式,即让学生们对教科书里的英雄与领袖人物发表感想,那些人物的行为模式完全与孩子们眼睛看到的不一样。
老师的创意很多,各科协作也非常紧密,小学阶段教小孩上几何课的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平面几何时会让孩子们画画时采用几何形,并让他们在语文写作中用刚学到的几何知识描述图画,在教立体几何时会让孩子用各种几何形拼装机器人并拿到课堂讲解,将几何课的学习变成了艺术创作。在学习天文知识时,老师特意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科幻世界,要他们通过种种活动来假设完成一次宇宙旅行探险,孩子们分别扮演探险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科学小实验更是让孩子们各显神通。
这种教育特别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母。数年前曾有一个国别教育调查,在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当中,中国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国内讨论这个报告时,一致认为是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1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