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新人新作

(2016-06-15 15:04:42)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新人新作

《二月里来好春光》
作者:刘紫剑
责任编辑:师力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7期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新人新作


刘紫剑,1973年生,山西芮城人;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文艺报》《诗刊》《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延河》《美文》、《广州文艺》《黄河文学》《脊梁》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100多万字;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学员,全国第七届青创会代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西安。
刊发于《北京文学》2014年第7期的《二月里来好春光》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

 

【评委评语】

 

《二月里来好春光》讲述了一对新婚的农村夫妇在城乡艰难立足的“奋斗史”。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一对勤劳、善良、朴实、不懈追求美好未来的夫妇,描摹了他们在生活的漩涡中摸爬滚打、力争上游,拼命解决金钱、婚姻危机等,揭露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风格朴实,口语和方言的使用使得作品平易近人,亲切易读。然而这令人心酸和同情的“奋斗史”却终于以悲剧收场,令人不禁在同情之余陷入惶惑——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对原本恩爱勤劳的新婚夫妻家破人亡?在惶惑之际沉入反思——应该做出怎样的改进,以避免类似的悲剧、使得更多相似的人群不再沦陷生活的泥淖?如何更好地关心农民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提升人民幸福度,消弭浮躁的情绪,让城乡协调发展,让人民有活路、有期待、劳有所酬、善有回报?

——王昕朋

 

新婚夫妻二月与先生钟良,跑长途运输。在九十年代中期,夫唱妇随,虽辛苦小日子却也和谐。然而,一场车祸改变了他们生活。之后,二月办家庭托儿所,因资金和家事矛盾,夫妻生隙,二月住院而钟良在照管托儿所时,猜疑生事,被误为劫持幼童,遭遇众人堵截,竟一时冲动自杀。故事曲折,不乏巧合,但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女主角二月,善良、隐忍、,慈怀,是小说的文眼。而对弱者生命的爱护,对普通家庭情爱的守护,小说以悲剧示人,令人深省。

——王必胜

 

二月与钟良、表姐和表姐夫,两组人物之间交叉发生的关系结构出了这部小说。从小说结构和叙事推进而言,小说有点散漫。不过,可贵的是对二月与钟良、表姐和表姐夫的认真生活、努力打拼的细节及心理刻画很成功,且由于作者怀抱着善意的写作,使人物虽处困顿却不绝望,虽有欲望却不庸俗下作,作品始终鼓荡着一股清新纯净而年轻的风,帮助着小说人物传递出善与美,这样的写作姿态,作为新人新作,殊为难得。

——刘颋

 

《二月里来好春光》以二月和钟良为主角,描写了一对普通青年男女的奋斗之路。小说以人物刻画见长,二月善良、勇敢、心胸开阔、敢于承担,呈现的是新一代青年女性的美好形象。这种美好形象,如果放置在当下物欲横流的写作现场看,更有一种朴素的美,由此可以看到作者非常纯正的美学追求。小说语言生动灵活,能够将方言和书面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故事叙述流畅,起承转合符合逻辑,显示了作者比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后续写作值得期待。

——杨庆祥

 

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靠着跑长途搞运输养家糊口,还要努力造人,生活着实不易,虽然也偶有口角,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抱着希望,从不放弃,两个人感情和睦。可是事态在妻子二月办起托管班后发生了变化:丈夫对妻子起了疑心,小两口由拌嘴到闹着要离婚,最终导致妻子流产,丈夫自杀。小说笔墨流畅,情节紧凑,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

——徐可

 

 

 

《太平湖》
作者:李学辉
责任编辑:王虹艳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8期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新人新作

李学辉,生于1974年8月,江苏淮安人,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现从事审判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劫》《皮腰带》《黑口子》《荣家大院》《太平湖》等中短篇小说10余篇。《太平湖》系作者中篇小说处女作。

 

【评委评语】

 

《太平湖》以“我”追索一位“失踪”画家为主线,追溯了一个横跨三代人的“谋杀”和“复仇”行动,以及揭开真相的“我”试图阻止复仇、保护无辜的常识。以一副油画遗作为线索,“我”的侦察和破案惊心动魄,意外事件层出不穷,情节一波三折。小说文笔冷峻而清新,风格玄幻诡谲,富有历史感和悬疑色彩,并且似始终暗示着:逃脱审判并非意味着卸下罪孽,同时,“复仇”并不能使人从仇恨中解脱,更不可能带来完美结局。扣人心弦的叙述,引发读者对仇恨、罪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并体悟到小说想要传达的意旨:仇恨的朝代已经过去,历史自如往常,将公正地审判善恶正邪。

——王昕朋

 

将笔触深入到对历史中的知识分子的境遇与状态的考察中,从时间深处给我们打捞出来知识分子灵魂的肖像,题材别致,写作上也有难度,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将心比心,对当下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写作很有挖掘。

——邱华栋

 

作品构建了一段惊心动魄却被人为遮蔽的历史。复仇、叛变、陷害,三个关键词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线,作者、有比较成熟的讲故事的技巧,对叙述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心理微澜的刻画都比较成功,因而小说推进达到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努力讲好故事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阅读历史、解剖历史、追问历史的勇气和态度。在大的历史叙述中努力尊重个体、凸显个体、还原个体,这种叙事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小说依然存在为了故事而牺牲小说艺术性的问题,个别关键性细节流于简单化。

——刘颋

 

罗隐竹是革命的叛徒,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他还活在人间。好奇心驱使我去寻找罗隐竹。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发现真相远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被历史认定为叛徒的罗隐竹根本不是叛徒,而那些被视为英雄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叛徒。为了掩盖自己背叛革命的劣迹,他们合谋诬陷罗隐竹,使他蒙受不白之冤。作品情节曲折,峰回路转,扑朔迷离,又收放自如,充分展示了作者掌控故事的能力。

——徐可



《原点》
作者:周建标
责任编辑:张颐雯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6期

 

《北京文学》2013年~2014年优秀新人新作

 

周建标,1968年出生,浙江富阳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教学月刊》《半月谈》等报刊发表散文、时评、论文若干,多数文章发表在当地《富春江》《富阳日报》等报刊。《原点》系作者小说处女作。

 

【评委评语】

 

《原点》这篇作品现实感强。乡村青年罗有为与林水,同在师院毕业后,回到罗的家乡,一个偏僻的乡村任教,却“梦想走出大山”,写诗,考研。罗有为先是应聘县城学校,后又到外地打工,辗转颠簸,最后仍回乡承包荒山,没能逃脱“原点的轮回”。小说描绘了当下青年理想寻找和人生成长的主题,书写心高气盛的农家子弟,在社会现实的困顿中,无奈,茫然,但也有拼博和坚持。回到“原点”虽有不甘,也不失为现实的选择。作品构思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对当下社会陋习和官场恶习,有一定的揭示。

——王必胜

 

本篇的作者是中学老师,可以感觉到作者在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较为深厚的生活积淀,对现行教育环境和体制的弊端也有较为深入的体察和思考。所以,作品里的主人公,这位出身农家的乡村教师在奋力向上挣扎时的坎坷、无奈、辛酸,让读者感到源自生活的真实。而且作者对笔下的主人公是饱蘸着感情的,主人公一次次人生突围的失败,回旋着叹惋的交响。也许是作者的生活细节太熟悉、情感太稠密,以至于提炼和简洁不足。小说的结尾,穿越压抑有了豁然开朗之感,犹如穿过暗影的亮色。主人公看似回到了原点,但预示着生命的新起点。

——谢欣

 

《原点》讲述的是一个失败者罗有为的人生故事。罗有为出身农村,总想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改变命运,却总是很被动地承受命运无情的戏弄。最后,他决定回到农村,从“原点”开始重建他的生活。这部小说结尾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作者不仅是在观察、描述,提出问题,而且直接解决问题——虽然解决的方式可能有些简单,但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这里体现了作者敢于思考和实践的勇气。无论从故事、语言、人物等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作品。

——杨庆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