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异国护士的中国梦
胡启明
我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短暂的生命享受世间的幸福与尊严。
——[英]金玲
引
故事还得先从蝴蝶说起。
之前,我对昆虫类知之甚少。比方蝴蝶,仅是欣赏到它的美丽绝伦,竟不懂,这种精灵的诞生却还有如此复杂而痛苦的挣扎过程。因讲述的故事与蝴蝶有某种关联,一天,我便专程去了一趟长沙的河西,请教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的陈教授。教授是个很随和的人,朴实得像个山区老农。他说,他一年到头多半时间都在全国一些山区和原始森林地带跑,找标本作研究。一提到蝴蝶,这个昆虫学家的眼光就立刻变得活跃兴奋起来,话就止不住了。据他介绍:全世界总共有17000多种不同颜色的蝴蝶,这和人类不同肤色似乎没有两样。从开初的卵——毛毛虫——蛹——成虫,最终一只翅膀潮湿而鲜艳的蝴蝶才破茧而出!或许,这就是常说的蝶变吧。
也是,蝴蝶这类物种似乎天生便是给世上带来美的。甚至刚刚还有点儿丑陋,像初生的婴儿一般,摇身一变就成了美丽的天使。你看吧,无论是在菜园子里、在花圃中,抑或是在溪间泉水边,总可以见着那扑闪闪的成群的蝴蝶。它们仿佛是从空中撒下来的五彩缤纷的纸片儿,随着一阵风儿来,又随着一阵风儿飘去。它那优美的身姿、轻盈的体态,实在是没有不惹人怜爱的道理啊!假如再细瞧瞧,当它竖起那对翅膀轻轻落在花上时,你简直分不清是蝴蝶成了花朵缀在枝头,还是花儿生出翅膀飞了起来。于是,文人们就用最美的词语称它是“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我想这样的赞美之词,兴许也真是只有蝴蝶才配。
教授对昆虫的描述十分动情。不知为什么,越到后面,他的语速就明显慢了下来,语气也沉重起来。他叹了口气,说:“蝴蝶的一生啊太短暂了,一般来说,夏天出生的蝴蝶只有一至两周活命哩;即便是冬天出世的,也顶多只有两个来月的存活呢……”

此刻,我的脑海里轰然作响,竟没听全教授下面还说了些什么。因为这时我已被卷入一种对万物生命的迷惘之中,那是我绝对始料未及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蝴蝶这种大自然最美的生命形式是那么的绚丽而短暂。
我忽然想起这一年多来一次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我的思维空间又很快滑向了另一个与大自然截然不同的“蝴蝶世界”。在我看来,这仿佛是一则童话、一部传奇,是那样令人震撼,又是那么匪夷所思,且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人类大爱和生离死别的故事……
一、50年,中国长沙圆梦
1
这是一个阳光不错的上午。地点:长沙市芙蓉南路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幸福楼二楼“蝴蝶之家”。
我轻轻地按响了门铃,工作人员探出半张笑脸开门后,让我在入门的右角换上蓝色薄膜鞋套,再要我去右边洗了洗手,这才让进入他们的生活区域。据说,这里从一开始就有了规矩,任何进门者包括他们自己都一律得这样,为的是防止细菌病毒侵入。
在走廊的墙上,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蓝天白云壁画。这应该是一个雨后复斜阳的背景,画面上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有的蹲在蘑菇上,有的却飞到彩虹之外去了。我不解其意,竟也没再多问问。
当拐弯后推开一扇玻璃门时,我见房间四壁被刷成温暖的粉红色,天花板上悬满了各种不同姿态及颜色各异的蝴蝶手工艺品,地板上铺着洁净的地毯和垫子,看得出这便是儿童的玩乐区。接下来是洗漱区、游戏区、保育室、恒温箱房、配餐室,一一而列,感觉十分卡通,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构成了一个极温馨的儿童世界。就在这时,我忽然又注意到,地毯上面有一位六十好几的外国女士,脸上露出淡雅而亲切的微笑,她怀里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在玩耍。哦,她不就是“蝴蝶之家”的创立者金玲奶奶么!
我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目光的关注。只见阿姨们都在各自忙着和小家伙亲热,她们抱着孩子一边按摩,一边轻轻地说着话。也许,孩子还根本听不懂“妈妈”在说些什么,可从“妈妈”的笑意里,至少知道这个“妈妈”是爱自己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色彩斑斓的蝴蝶背景下,掩藏着一个谁也不愿去触碰,谁也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当然还不能忘记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退休护士长金玲(Lynda)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孩子”情结。
哦,这些从出生一两周到四岁不等的孩子,不幸都患上先天性残疾或重病,已被医生判为无药可救。他们原本都有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竟被他们的爸爸妈妈无奈或无情地抛弃,成了可怜的弃儿,他们的生命脆弱得随时都会终结。
为什么啊?为什么!这些孩子刚一来到人间就要经历如此双重的不幸?这恐怕是连天都说不清的理啊!我忽然想起叶芝的诗:“走吧,人间的孩子!与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了,你不懂。”
这里说是“蝴蝶之家”,其实就是“儿童临终关怀中心”,只是人们更愿意冠以一个让人不那么揪心的名称而已。不过,在这里你丝毫感受不到临终关怀病房那种肃穆的气氛和可怕的死亡气息,而会感觉这里是孩子们的家,一个甚至比有亲生父母呵护的更温暖的家。因为一旦到了这里,所有的孩子都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安慰,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
2
那是南方冰封后的2009年,已深至“大雪”节气,长沙这座古城仍是出了名的湿冷。
一天,刚刚调任长沙市第一福利院院长的龙环,突然接待了一对来自英国夫妇,他们看上去都是60岁左右的年纪。
为了方便,他们都取了中文名,丈夫叫古英俊,妻子叫金玲。夫妻辗转到这里之前,也曾奔波过中国几个城市,算是历尽了万千艰难与曲折。金玲此行只为一个美丽的梦想,渴望能将“中国孩子‘蝴蝶之家’”的慈善项目“落户”到长沙。她的中国梦做了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这个梦,竟然是从她8岁时开始的,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1950年,金玲出生在英国的埃克塞特(Exeter),那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8岁那年,她偶然看了一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电影。故事讲述了20世纪初,一位英国女佣来到中国山西阳城传教,抗战爆发后,她又带领一百多名孤儿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徒步转至西安的安全地带,并创立了“儿童之家”。
“长大了我也要到中国去!”这个故事在金玲幼小的心灵里,居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开始了她漫长的人生之梦。
也是巧合,或是有缘,1970年,20岁的金玲终于成了英国德文郡和埃克塞特皇家医院的一名护士长。从此,救死扶伤便成了她的终身职业。她每天要统筹上千张病床的护理,容不得对任何一个病人马虎。此外,她还要参与很多“家庭病房”的临终护理,在病人家中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她在让无数病人得到关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专业的护理经验。
时间真是一把无情的刀,转眼35年就悄悄一溜而过。2005年,55岁的金玲提前退休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英国注册名为“中国孩子”的慈善基金会,她希望能尽快去中国,实现她人生的最大梦想。
…未完待续…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1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