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升:为人民办刊 与时代同行
(2010-12-21 12:36:57)
标签:
北京北京文学大讨论韩寒教育文化文学新浪原创杂谈作家人文征稿 |
为人民办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念,我们还将在今天举办第五届老舍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北京文学》全体同仁向诸
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走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与当代中国风雨同行。1980年10月,《北京文学》正式
命名,从此在共和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本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既坚持文学理想又不断接受社会生活
挑战和读者检验,既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又努力满足读者阅读期望的文学杂志。在60年的历史中,《北京
文学》先后数次停刊、复刊。可以说,每一次驻守都是对时代最忠实的见证,每一次重新出发又都担负
着无数作者、编者和社会各界对文学的深情。一部《海瑞罢官》,让一本小小的杂志卷入了史无前例的
文化风暴;一股改革的东风,又使刊物迎来了文学的春天。
60年的《北京文学》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总共出版发行577期刊物,发表数以万计的
文学作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者,我们与兄弟刊物一道,共同铸就了新中国文学的辉煌
。
。
篇章。
“为读者办刊”的理念,深情感悟广大人民群众的苦痛、奋争和欢乐,忠诚记录首都前进的步伐和共和
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到流派纷呈的实验文体;从开辟好看小说栏目、举办大奖赛、召开小说年会、组织诗歌峰会,到成立
董事会、创办《中篇小说月报》、向中国文坛进言、发起针对现实生活的大众文化问题系列讨论……我
们几乎进行了一切可能的尝试;我们始终站在文学的第一现场,不躲避风雨,不拒绝担当,勇做新中国
文学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今天《北京文学》的栏目视角。从对高考制度的思考,到讴歌北京奥运的盛典;从深刻揭露医疗腐败到
真切感受汶川大地震的疼痛……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坚守着社会的良知,抒写
着文学的情怀。
陈祖芬……从《北京文学》出发的作家已经是灿若繁星。60年,《北京文学》始终以扶持和发现文学新
人为己任,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祖国各个角落的文学新人,到底有多少人
感受过《北京文学》的启蒙,享受过《北京文学》遥远而又亲切的关爱,这是一个庞大得无法统计却必
定充满暖意的数字。一位作者这样说:“你们为当代文学百花园的枝繁叶茂作了很大的贡献。读者记着
,作者记着,文坛记着。”
今天,我也要说:我们记着,《北京文学》记着。《北京文学》能有今天,离不开新中国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广大作家、作
者的真情厚爱和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相依相伴和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北京文学》历届编辑、
员工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借此机会,我们向60年来所有为《北京文学》奉献出青春、热情和智慧的
领导和前辈们致敬!向与《北京文学》携手走过的作家、读者朋友致敬!
市的发展构想为坐标,充分利用北京古都和首都两方面的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把《北京文学》的发展
融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潮流中。秉持“为读者办刊,为人民办刊”的理念
,为首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作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一份杂志,就是一段历史。
刊物比人更长久,版面虽小天地宽。
回首60年,几多风雨,几多挑战,几多耕耘,又是几多收获!
60年庆典,承载的不仅是怀念和回味,更多的是展望和期待。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中秋刚过,明月依然高悬。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情。我
们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我们为文学那轮永世闪耀的明月而欢聚在一起,面对伟大的
时代和伟大的祖国,面对文学的深情召唤,我们再次吹响集结号,重新出征。
、读者和编者的精诚团结和共同努力,未来的《北京文学》将和共和国的未来一样,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