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晓升:为人民办刊  与时代同行

(2010-12-21 12:36:57)
标签:

北京

北京文学

大讨论

韩寒

教育

文化

文学

新浪

原创

杂谈

作家

人文

征稿

为人民办刊  与时代同行
杨晓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北京文学》创刊60周年,同时为表达对首任主编老舍先生的怀

念,我们还将在今天举办第五届老舍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北京文学》全体同仁向诸

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北京文学》是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1950年9月10日,《北京文学》的前身《北京文艺》

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走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与当代中国风雨同行。1980年10月,《北京文学》正式

命名,从此在共和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本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既坚持文学理想又不断接受社会生活

挑战和读者检验,既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又努力满足读者阅读期望的文学杂志。在60年的历史中,《北京

文学》先后数次停刊、复刊。可以说,每一次驻守都是对时代最忠实的见证,每一次重新出发又都担负

着无数作者、编者和社会各界对文学的深情。一部《海瑞罢官》,让一本小小的杂志卷入了史无前例的

文化风暴;一股改革的东风,又使刊物迎来了文学的春天。
  60年的《北京文学》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总共出版发行577期刊物,发表数以万计的

文学作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者,我们与兄弟刊物一道,共同铸就了新中国文学的辉煌


    60年的《北京文学》,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为新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0年的《北京文学》,不仅是首都文化事业的一扇亮丽窗口,也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一页回肠荡气的

篇章。
    60年前的此时,《北京文学》秉持“直接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理想;6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坚持

“为读者办刊”的理念,深情感悟广大人民群众的苦痛、奋争和欢乐,忠诚记录首都前进的步伐和共和

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60年,我们犹如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株小草,感悟着生生不息的文学力量,从最朴素的《说说唱唱》

,到流派纷呈的实验文体;从开辟好看小说栏目、举办大奖赛、召开小说年会、组织诗歌峰会,到成立

董事会、创办《中篇小说月报》、向中国文坛进言、发起针对现实生活的大众文化问题系列讨论……我

们几乎进行了一切可能的尝试;我们始终站在文学的第一现场,不躲避风雨,不拒绝担当,勇做新中国

文学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现实中国、作家人气榜、新人自荐、文化观察、真情写作、天下中文、纸上交流、作家热线,这是

今天《北京文学》的栏目视角。从对高考制度的思考,到讴歌北京奥运的盛典;从深刻揭露医疗腐败到

真切感受汶川大地震的疼痛……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坚守着社会的良知,抒写

着文学的情怀。
    放眼当代中国文学的舞台,邓友梅、汪曾祺、浩然、张洁、陈建功、王安忆、刘恒、余华、理由、

陈祖芬……从《北京文学》出发的作家已经是灿若繁星。60年,《北京文学》始终以扶持和发现文学新

人为己任,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祖国各个角落的文学新人,到底有多少人

感受过《北京文学》的启蒙,享受过《北京文学》遥远而又亲切的关爱,这是一个庞大得无法统计却必

定充满暖意的数字。一位作者这样说:“你们为当代文学百花园的枝繁叶茂作了很大的贡献。读者记着

,作者记着,文坛记着。”
  今天,我也要说:我们记着,《北京文学》记着。《北京文学》能有今天,离不开新中国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广大作家、作

者的真情厚爱和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相依相伴和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北京文学》历届编辑、

员工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借此机会,我们向60年来所有为《北京文学》奉献出青春、热情和智慧的

领导和前辈们致敬!向与《北京文学》携手走过的作家、读者朋友致敬!
    各位领导,来宾,朋友们,在百花竞放的中国文坛,《北京文学》将一如既往,以北京创建世界城

市的发展构想为坐标,充分利用北京古都和首都两方面的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把《北京文学》的发展

融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潮流中。秉持“为读者办刊,为人民办刊”的理念

,为首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作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一份杂志,就是一段历史。 
  刊物比人更长久,版面虽小天地宽。
  回首60年,几多风雨,几多挑战,几多耕耘,又是几多收获!
  60年庆典,承载的不仅是怀念和回味,更多的是展望和期待。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中秋刚过,明月依然高悬。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情。我

们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我们为文学那轮永世闪耀的明月而欢聚在一起,面对伟大的

时代和伟大的祖国,面对文学的深情召唤,我们再次吹响集结号,重新出征。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盛世中国的今天,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有各级组织的关爱,有广大作家

、读者和编者的精诚团结和共同努力,未来的《北京文学》将和共和国的未来一样,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