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5月17日
前面提到的那个大学生家教张博,最近和我聊起在北京做家教的经历,以及对城里孩子的印象。
他说:我是一名从外省小城镇考到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勤工俭学,当家教。近一年的家教经历,让我认识了一些城里的孩子,也让我感触颇多。首先,学习要看他们的眼色,学多少要依他们的心情而定。
他说,在我教过的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叫鹏鹏的男孩儿,刚上高一,家里条件真不错。一进家门就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厅,完全是那种电视剧里的摆设。他妈妈彬彬有礼地把我请进去,可是到他面前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儿子似乎是家庭的中心,人不大脾气却着实不小,要不要学习得看他的心情。他妈妈好说歹说才答应请我这个家教,可孩子不愿学习、讨厌书本,听课到不了一个小时就哈欠连天。我跟他交流了几次,发现对他来说学习就是折磨,请家教不是他的需要,完全是他父母的需要。
我在家乡的时候也教过两个学生,那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学习非常自觉刻苦,之前成绩不太好只是学习方法上的原因,在我辅导之后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其中一个后来还考到了北京。对比之中我深刻感受到要想学习好就得主观上愿意学习,否则就是空谈,这是第一。
第二,学习怕苦怕累,难题错题都要我来做。
有个叫玲玲的孩子,是我接手的第二个家教,开课之前我与她妈妈联系后得知,她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在学校也不够努力,其中物理最差。我对自己的教课能力相当自信,因为高考时我的物理满分,于是信心十足地接下了这份家教。
然而,进她家在书桌前坐定后,我发现桌上摆的不是书本、笔墨,而是许多五花八门、叫不上名字的糖果和糕点,色彩杂陈,令人目不暇接。
玲玲看几页书就要塞一些糖果到嘴里,我让她集中精力,她倒是听话,可就是一碰到难题就束手无策,两眼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我的身上。她已经读高三了,可是在她眼里,学习好像不是自己的事,甚至不如那些零食让她上心。
他说,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城中没有麦当劳肯德基那样规模的快餐店,也没有嘉年华那样的大型游乐场,高中学生也都没有手机。回头想想,也许正是因为少了种种诱惑,我和我的同学们才得以安心地投入在学习中吧。
第三,家长越俎代庖,成了孩子的奴隶。
我还教过一个学生叫小青,他的情况我是第一次见到,就两个小时学习时间,一会儿叫他妈来倒水,一会儿叫他妈去开门。做儿女的怎么能把父母呼来唤去的呢,而且态度还很不好?
难以理解的是,他妈妈竟赔着笑脸,毕恭毕敬,尽心尽责地做这些事,一点怨言也没有。更有甚者,为了叫孩子背课文背单词,他妈妈还向孩子许愿背一课书给多少钱,搞得好像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在替别人做事。
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她就说,作为学生,学习是本分,学习好是应该的,学习不好是应受罚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她的政策“压力”下,从一开始我就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到后来也不用妈妈再说什么了,她的观点在我看来是很自然就能够接受的,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我的父母是“强硬派”,对儿女的管教首先是晓之以理,但若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又屡教不改的话,还是会打屁股的。小时候不懂事,也对父母的行为不理解,曾埋怨过父母,但现在我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了。
通过这些事例,我发现大城市的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动不动就将情绪发泄出来。从小到大很少吃苦,也许从来没吃过苦,缺少必要的磨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失败,什么是真正的压力,也不知道把某些压力化为力量从而驱使自己不断努力进取。遇到困难首先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就很容易变得懒散,更不要说作风一贯如此的孩子了。在大城市这样的环境里,家长若不从小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若不从小让孩子培养“以学习为己任”的责任心,若不从小给孩子灌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的目标,那么孩子将来如何发展就很难说,他们的学业水平和教育水准很可能就会像上面提到的几个孩子了。
他说,当然,也不是大城市里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孩子,这也许都是跟从小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有关系吧。不管怎样,在此我深深地祝愿,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5月18日
听他一席话,我真的很感慨:谁来给城里孩子“精神扶贫”?我们通常说的扶贫,是对农村落后地区而言的。在那里,物质贫乏,文化教育设施匮乏,孩子上学交不起学杂费———于是,城里人就捐钱、捐物去帮助那里的孩子上学。
但是,有谁想到要来关注城里孩子的精神贫穷呢?这个大学生家教的所见所闻,便冰山一角地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
我国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物质上的丰盈程度已经到了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的地步,可是少数孩子精神上的贫穷程度,说起来也是令人痛惜的。
最通常的表现是,作为一个学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姑且不说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兴盛这些大道理,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也应当知道学习首先是学生的本职,学好功课是学生的本分。就像工人要做好工,老师要教好书一样。
可是,很有一些城市里的孩子,动辄用“我不去上学了”“我干吗要上学”来威胁家长,甚至逃学、迷恋网络、离家出走。做父母的,为了哄他们读书,让他们上好学校,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任劳任怨。一项调查显示:有45%的家长每月为孩子花费的家教费超过了400元。但是钱花了、时间占了,没有精神动力,孩子能学好吗?
在大学生家教网的学员信息栏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写着:某某学员,学习被动、懒散、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没有相应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求有辅导经验,知识水平高、耐心、开朗稳重、责任心强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家长为孩子请来了家教,孩子们又是怎样学习的呢?有人说请大学生做家教就是帮着孩子做题,而大学生们说,我们何尝不想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考试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啊,可是他们肯吗?
家长们过分地娇纵无法成就望子成龙的梦想,倒是那个大学生家教提出从小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学习为己任”的教育以及“学习目标”的教育可以在精神层面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想,假如每一个大学生家教都能在辅导功课的同时,传播积极主动的学习理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那么,他们就是精神扶贫的最好使者。给农村孩子一支铅笔、一笔学费是扶贫,给城市孩子一个精神支撑,帮他们树立一个人生目标,也是一种扶贫。
后来这个叫张博的大学生,一直给晴晴做家教,直到晴晴考上了大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离开北京。他的瘦削文弱的身影,他的“精神扶贫”,给晴晴和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5月19日
尽管有张博这个小家教,尽管学校一再提醒,跟着学校走,相信老师,不要过分安排学生时间,不要过分要求学生。做家长的,还是不放心,特别是中等生或者差生的家长。
高考从7月提前到6月,学习时间少了一个月,而高考卷子的容量和难度并没有降低,所以大家都比赛着给孩子请家教,填鸭似的灌溉着孩子们可怜的脑瓜。
为此,家长也在无奈和无助中挣扎,乱打乱撞,最简便有效的方式是从报纸上找广告。以前,每天买来报纸,一版我是不看的,晚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会告诉我;二版三版的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是要读的,这是我多年从业于报界养成的习惯,人家发个当日新闻你可以琢磨后续报道。过去广告栏鄙人是最不屑的,写不到新闻里去的才花钱登广告嘛,现如今看来有落伍之嫌。人家中央电视台每年的广告竞标,不知道要比你记者累死累活跑出来的新闻多给单位贡献多少银两。这些姑且不提,单就晴晴今年高考,广告就变废为宝,成了我找家教、买营养品和购复习资料的一个途径。
“喂,是xx老师家教吗?”“是啊,请问你找哪方面的家教?”“我要一个教高三英语的老师,有吗?”“有啊。”都知道高三老师非常忙,听到电话那头说“有”,我简直是喜出望外,忙问:确实是高三老师吗?”前几天我找了一个号称五中的生物老师,打电话到五中,人家说没听说有这个名字的老师,是当家教改名了还是冒充五中的我也不得而知。这回虽然也问:“是哪个学校教高三的?”对方说:“是十一学校的,还给外面上大课呢!”我没有深究,知道深究下去我就成了教育局的人事干部,晴晴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可信的家教,干脆信了他吧,死马当活马医。
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谈判“多少钱一个小时?”“150元。”两小时300元,这价钱不高嘛,听说现在真正的高三老师已经200元一个小时,而且很少上门教学了。难怪,学校的升学率早把他们压趴下了,胖大海一杯一杯地喝,嗓子还像唐老鸭似的,有几个要钱不要命的。这个高三老师倒是物美价廉哦。我想。
5月20日
第二天,老师就上门了。
这个号称十一学校的高三老师,穿一身杂牌西装,畅开衣襟,里面是一件不甚平整的白衬衫,一副乡村教师的模样。开讲以后,倒是声音宏亮,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他对我女儿说:“看你的样子,亭亭玉立,要是学好英语,到外企工作,财源滚滚啊,比我强多了。你比我年轻,比我漂亮,前途无量啊!”
外面,那个老师开始讲课了,他拿出一摞纸:“这些语法你一定要记住,高考中肯定有,每年高考都有,这个句子你一定要背下来,高考中肯定有,每年都有……”讲完以后,我把300元递到他手里,问:“晴晴学得怎样?”他说:“这孩子聪明,脑子很好,就是家教请晚了,要是早教她半年,成绩一定能到一百三四十分。“临到门口还痛心疾首:“耽误了,耽误了,这孩子耽误了。”
5月20日
事后,我又打电话给“XX老师家教”:某某老师讲课其他家长反映怎样?接电话的是另一个声音:某某老师?反映不错,我们在网上听说他讲得挺好,就把他聘来了。这回电话里没说是十一学校的,而是从网上发现他的。
我无语。
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老师游走在城市中间,穿着土气的衣服,拖着疲惫的身影,过着日进千金的日子。早晨,他们走出家门,买两根油条当早点,8点~10点在西城讲课,10点30~12点30在东城讲课,中午在路边餐馆里匆匆吃上一顿家常小炒,下午1点~3点又赶往海淀一家,3点~5点是在附近的另一个学生家,晚上还要去朝阳赶7点~9点的场次,有时还有9点~11点的活儿。
他们左手小灵通,右手大哥大,一边是学生家长的呼唤,一边是家教中介的招呼。在通往丰台的长途车上,听到他们沙哑的声音:这就到了,你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在通往顺义的路上,还听到一个老师说:今天实在不行了,说不出话来了。他们一天下来,挣好了足足有1500元左右,除去吃饭路费等成本,往少里说也有900来元,一个月算下来就有好几万了,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此刻,他们心底里一定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十三、到了高考冲刺的日子
5月22日
交上去“考生志愿信息复核单”,一切尘埃落定,不能再改了,高考冲刺阶段到了。
公私兼顾地采访了一位高考研究专家相阳,问他在最后阶段怎样“突击”?他说,距高考只有十多天了,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平,将这支箭射出去,尽其所能地准确命中靶心,这几乎是所有考生及其家长的心愿。
他分析,进入高考冲刺阶段,不少考生依然感到有一些书没有看,有许多题应当做,复习还是那么千头万绪,手忙脚乱。怎么办?
相阳说,高考作为一门科学,命题人员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进行命题的,因此,考生的备考也必须走上科学之路。可实际上有非常多的考生在备考中陷入了三个误区中。一是盲目备考,二是焦急万分,三是投机取巧,四处探听消息,追求猜题、押题。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他说,实际上有效的方法是科学高效地使用“考试大纲”。考生要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备考,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在此基础上,对照“考试大纲”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梳理一遍,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减少失误。另外要把握命题趋向。强调学科间的真正融合。
他特别提醒,“补弱”不是一个好思路。到了这个时刻,考生要学会扬长避短,确定与自身优势密切相关的内容,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用多点进攻、分割包围的战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
相阳说,家长要摆正参谋位置虽然高考是孩子参加的,但家长一样有所作为。需要提醒的是,最终确定志愿时家长还是要摆正自己的“参谋”位置,不要越俎代庖,因为大学毕竟是孩子去学。
他认为,到了这一阶段,事关重大又千头万绪,家长也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而家长的紧张和焦虑则会直接影响考生并且放大这种情绪。比如,有的家长利用给孩子倒牛奶、倒咖啡的机会,去看看孩子是不是在努力学习,实际上给孩子带来被监视的感觉。有的家长过于严厉,把孩子当成成人,按成人的思维模式要求孩子。这些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他建议,在现阶段家长要克服焦虑情绪,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在家里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实际上,很多高考状元在谈成功的经验时,都谈到了自己和父母在思想上、知识上的交流。
相阳指出,备考生更需调整好心态,一定要记住五句话,一是高考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它推给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二是你今天投入越大,回报也就越大。三是要明白你在做什么?你是谁?你是高考考生,你在为自己的命运及发展作准备,国家给了你一个利用高考初步规划自己人生的机会,你要抓住它并善加利用。四是高考使你提前长大成人,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帮你解决,但高考只有你自己去拼搏,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五是在这人生的重要关头,你要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相阳说,现实中很多考生不是不具备主动去做的潜力,而是被压力所困,没能够“跳出来”,站在高一点的位置看全局,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机遇。他强调,高考是一个机遇,而把握机遇,要从把握自己的心态开始,有了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放手一搏的心态,许许多多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5月23日
在经历了无数个由鸡蛋、奶酪、巧克力、油条等组成的早餐之后,在经历了无数个由周考、月考、模考组成的高三岁月之后,晴晴终于烤煳了,上火了。这一火不要紧,嗓子里两个“扁桃”变成了“圆桃”,吃什么都难以下咽,只好带她上医院。
医生问她:“怎么了?”她说:“嗓子疼,特别疼。”医生说:“从哪天开始的?”她说:“前天。”医生给她看嗓子,说:“扁桃体发炎了,有点化脓。”我赶紧说:“昨晚有点发烧,给打打吊针,赶紧压下来吧,离高考只有十来天了……”晴晴瞪了我一眼:“这么
一席话把我说得茅塞顿开,心里暗暗感激这位女医生。
其实我也知道,没上大学,人生照样可以精彩。就是上了大学也不能意味着什么。大学生就是普通劳动者,在大学里他们只不过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要想立足社会,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技能,还需要在社会里进行磨炼。一位心理专家跟踪了几十位高考学生发现,越不拿高考当回事的考生发挥得越好。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也不要担心,在如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成才的路有千万条。
5月26日
天真的热了,天气预报33℃,一切都进入了“烤”的状态。
今天晴晴下了最后一节课,满头大汗地把书本大搬家。后面背着个硕大无比的书包,前面还抱着一摞书,进门就说,:“章老师在讲最后一节课时,有点伤感地说:‘这是我在这里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我想,听起来有点像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这小老师把第一批孩子送进高考考场,想必也是百感交集吧。
高三这一年,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班的孩子集体长大了,晴晴也长大了。自从二模成绩出来以后,她的精神状态进入腾飞阶段。考前学校放假,自放假第一天早起,我刚出卧室,就看见她在客厅里背书,聚精会神,见到我,居然说“吓了一跳”。我心想:还吓了我一跳呢!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抬头望望窗外,太阳还是从东边升起,晴晴坐在窗前,阳光正好洒在她身上,手上,书本上……
5月29日
晴晴放假第三天了,依然像上学那样早出晚归。我给她报了个高考冲刺班,听说那里是四中的老师讲课。四中是京城最牛的高中,只要愿意听,听得懂,就让她去听。这些天,她说做中档题比较自如了,难题也会做一点了,一次做出一道14分的物理题,像攻占了一座山头那样得意。
我看到她在电脑里的日记:
高中这三年就像翻书一样,走马观花便经历了,事到如今才发现自己成熟得太晚了。
其实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伤口才是最深最痛的,而眼睛看得到的伤口也许只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心灵深处那些伤口。
妈妈就是这样,她知道关于我的一切一切,包括在我心中的痛苦,以及只有我经受住这种考验才会重新得到的幸福。
我现在已经不那么愤怒,不颓废,我已经向阳光开放很久。
多么奇怪的孩子啊,这难道是我生出来的一手抚育大的女儿吗?她在想什么呢?
6月1日
今天是他们学校高三老师答疑日,头一天晚上,晴晴就说要去问一些题。早起,音响放出欢快的乐曲,才想起今天是个欢快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晴晴却说,到了现在才知道,高三要把自己当牲口一样使。
见她重新穿上校服,我也有点感触,从此之后,她将告别这个承载了她无数欢乐和痛苦的学校。在这里,她从一个12岁的不谙世事、纯净美丽的少女,长成一个18岁的有几多忧愁、发育成熟的青年,这里有多少值得记忆的故事啊!
6月4日
今天学校召开最后一次家长会,会上发了“准考证”,老师说:这张小小不起眼的卡片就是孩子高考的通行证……
等待了大半年的高考,准备了6年的高考,就这样到了。
高考经济虽然被“骂”了好些年,但事到临头还是非用它不可。比如家离考场远的,就要在考场旁边订钟点房,否则考生中午三个小时难道在外面溜达着?没私家车的家长也有点“对不住”考生,一定得提前一个多小时把孩子赶出家门,要是路上堵车怎么办?
准考证上标明晴晴的考场在北京师大附中,距我家不远,三四公里,没有公交车直通。我去踩点,打的士15分钟,不算堵车时间。中午找了一个附近的亲戚家,步行也是15分钟。午饭准备在外面吃,午休用亲戚的房子,比起人家200~300元租一个宾馆高考房间,节省多了。
听说上海巴士集团将相继开通中高考订车“绿色通道”,为广大考生提供服务。上海巴士出租此次还同步推出“三次确认”措施以防意外:包括驾驶员需对不熟悉的线路提前实地道路勘察;考生上车后驾驶员要对考生应带物品进行提醒;此外巴士出租还预备了一支由100辆车组成的应急车队,以备不时之需。
北京今年流行“高考保姆”,这种保姆有过照顾考生的经验,专门负责给孩子买菜做饭,以及考前心理辅导。这类保姆的日薪平均100元,最高能达到200元,据说有的高考保姆干脆就是外地某高校的副教授。找到他们以后,家长是省心了,孩子却焦虑起来。有个就读于朝阳区的考生说:虽然请来的阿姨很好,也给我讲了不少高考经历和注意事项,但白天上课复习,晚上还要谈心,我觉得实在是太累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我家晴晴的事还是我亲自操刀,餐桌上的早餐是各式各样的咖啡:雀巢冰咖啡、麦斯威尔特浓咖啡,以及英国红茶、鸡蛋、牛奶,晴晴早上要打足精神;中午则是青菜鸡蛋面,速冻馄饨等,吃清淡些不上火(大多数时间,中午她在学校或者外面吃);晚上,我这懒妈时间充裕一点,怕她热量能量不够,加些大鱼大肉补充营养,和人家营养学家讲的“早吃金,午吃银,晚吃铜”倒过来了,怎么办呢?过了高三一切都会正常的吧。
6月6日
明天就要高考了,这两天,晴晴出奇地高兴,是否感到大赦的日子快到了?
小家教张博发来短信:加油,考得不好别说是我教的啊!用的还是“激将法”。
章老师也发来短信:好好考,考过一门放下一门,祝你成功!晴晴说这是群发的,班里每人一条。
6月7日
后记:
晴晴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广告专业。参加那届高考的大多是属龙的孩子,父母挖空心思将他们在龙年制造出来,他们必定肩负着“小龙人”的使命,这是多么厚重的使命啊!他们承载得起吗?
大多数孩子像晴晴一样,没有尖子生骄人的成绩,有时言行有些出格,有的甚至走过一段弯路。总之,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折射出绝大多数孩子的身影,他们是当今中国城市大多数孩子的缩影。
然而无论怎样的孩子,在高三不平凡的365天里,经过努力,经过奋斗,在师长们的教诲和自身的不断修正中,他们总会走过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不管能否迈进大学的门槛,他们都会长大成人。
有人说,只要“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不彻底改变,“怕孩子苦,逼孩子苦”的围城现象就不会消失。做家长的,特别是高三学生的家长,当孩子上了高三,心里就会异常紧张和急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证明,家长紧张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高三学生的家长,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记住,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这样才能建立自信。
对照晴晴的经历,许多走过来的高三家长,也许有似曾相同的会心一笑,也许会检讨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好在这些已经过去。而对未来的高三家长们,读了这些文字,相信你们会多一点感悟,提前接受一点教训,不再犯同样的毛病。希望所有孩子的高三之路走得平实稳当,不再过“走在刀刃上的日子”。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
“现实中国”预告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本期我们推出顾颐的报告文学《高三,走在刀刃上的日子———一个高三学生家长的手记》中也这么描写:“某校高三的年级组长说:一到高三,学生半疯,家长全疯,老师常疯。”“高三学生的家长,早上跟鸡似的,叫醒孩子;晚上跟狗似的,看着孩子。”……为了全力支持孩子迈过人生这最重要的一道关,城市里众多的高三家长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百般呵护着自己那唯一的孩子,急不得恼不得说不得,特别是成绩不那么好又不那么懂事的孩子的家长,忍———成为他们最无奈的一种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的,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累最累、最苦最苦的父母了。可在他们的子女眼中,父母的无止境付出真的就那么值得可敬可亲可……么?这恐怕只能去问问他们自己的孩子。
2007年9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