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用小说思考生命与尊严
雷
达
雷
在毕淑敏看来,从死亡入手开始思考生命,是窥视生命的最佳角度,不但能看到生命的弥足珍贵,还能看到,活着,最为重要的乃是生命之尊严;在某些时刻,为了捍卫尊严,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应在所不惜。《女人之约》《源头朗》《教授的戒指》等无一不在思考生命与尊严。长篇小说处女作《红处方》中,毕淑敏将生命与尊严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取舍,她把这取舍放在了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身上进行。简方宁作为从外到内都堪称完美的生命体的化身,却被病人陷害而染上了毒瘾。要治疗,就必须切掉大脑蓝斑。蓝斑是主管人的痛苦和快乐感觉的中枢,切掉它,人就不再快乐,也不再悲伤。简方宁是个极热爱生命的人,她不愿意失去对生命的感悟,更不愿失去生命的尊严而无意义地苟活着,在生命与尊严之间,她选择了自杀。“我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 我只好远行”。
新作《打起黄莺儿》又一次显现了毕淑敏小说的价值义域:思考生命、捍卫尊严。在特殊年代,柳子函与黄莺儿同时参军,她们的尊严一次次受到挑战,而最为残酷的是黄莺儿的爱情为那个时代的军营(其实是整个社会)所不容。她只能选择一种最危险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和所爱的人的尊严,结果却是生命和尊严的几乎同时丧失。此后,黄莺儿不知所踪。30余年后,柳子函出国考察,发现自己的陪同竟然与年轻时的黄莺儿极为相似,所有回忆再次奔涌心头,那曾经考验过人生命和尊严的一切似乎又重新站在每个人的面前。小说的题目取自唐代金昌绪《春怨》诗,这首诗同时具有写闺情与写军营的内涵,而这二者恰恰是毕淑敏诸多作品的横跨点,同时,也是她在这部小说中所要展开的。《打起黄莺儿》延续了毕淑敏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主旨,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叙事显得更为从容。小说分别以柳子函的现时生活与往事回忆(对游蓝达的讲述)两条线索,时而交错,娓娓道来,给读者留出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这部小说较之毕淑敏以往的作品,又加重了心理活动细微刻画的特点。小说开头,柳子函在陌生国度出场,等待前来接应她的人。这一过程时间不长,毕淑敏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展示柳子函等待中的心理起伏。然而,这毕竟还是一种普通的直接的心理描写,小说中最为精到的是对黄莺儿心理的层层展示。黄莺儿与已经是营长的宁智桐相爱,为当时的军规所不许,更可怕的是黄莺儿怀孕了。“孩子在黄莺儿身上,危险在黄莺儿身上,镇定也在黄莺儿身上。”黄莺儿完全可以让柳子函帮助自己,但她没有。作者几乎没用一个字直接展露黄莺儿的内心,黄不愿在朋友面前失去尊严,不愿让自己的所爱毁坏声誉的心理却宛若眼前。30余年后,黄莺儿仍然不愿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她只说了两句话,却仿佛看到了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我以为,心理刻画最成功的境地就是这样,不直接展示人物的心理,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清晰地跃动在眼前。《打起黄莺儿》就是在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语境中叙事,它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人物心理展露无遗,并在小说结尾处再现了母爱和生命的伟大。
多年来,毕淑敏默默地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从不懈怠,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她从一名卫生兵到医生,从医生到作家,其间攻读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这不倦的进取,令人赞赏,这样的品质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因而特别需要的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