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一阁的守护与承传

(2008-02-14 16:04:54)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天一阁的守护与承传

樵 
    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我没有成为一个读书人。但我深知书对人类的用途,所以把看书、买书作为一大乐趣。而自从在宁波参观了天一阁,我对书的感情又深了许多。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到今年已经有440多年的历史。它的建造者范钦,字尧卿,号东明,生于1505年,卒于1585年,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他耗费大量家资和毕生的精力,收集了大量典籍珍藏,并修建了天一阁收藏。天一阁对我国图书馆藏事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对我国文明的守护与承传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私人藏书楼的作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对它的认识是由于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开始的。这不能怪我孤陋寡闻,恐怕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这也说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说明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历史上如果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座由“三国”时期鲁肃演练水师阅兵楼改建的三层阁楼决不会闻名天下。余秋雨先生一篇《风雨天一阁》,确实让我和许多人认识了天一阁,从此对藏书楼主人范钦无比崇拜,对天一阁炽烈地向往。最近参加在宁波召开的一个会议,住在甬江饭店,基本上与天一阁在一条街上,终于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下午圆了这个梦。

    
   位于宁波市中心的日月湖风景如画,被大街隔为南北两个景区,南面的是日湖,北面的是月湖。天一阁就在北景区月湖的西边,距湖边500米左右。穿过天一社区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天一阁门前。绿树掩映的一座大屋顶的建筑是天一阁的大门,一对石狮雄踞两侧,它目睹了天一阁几百年经历的风风雨雨。由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南国书城”的匾额挂在大门正中。门两侧“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的钟鼎文对联,是由我国当代文献学家顾廷龙所书。清朝著名学者黄宗羲作为外姓人第一个进天一楼后,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南雷是黄宗羲的号。对联的意思是反映了他的感受。走进大门,头戴方巾帽,身穿长布衫,右手拿书的范钦先生的坐姿铜像慈眉善目地迎接来访的客人。铜像背后是一道翠竹掩映的“溪山逸马图”堆塑照壁墙,八匹骏马栩栩如生,似乎寓意着前面这位书生模样的老先生,胸中可以容下骏马奔腾。我们与天一阁的主人合了影,穿过右边的旁门,来到了东明草堂,介绍说是范钦最早藏书的地方,因为他号东明,所以叫东明草堂,想想也有道理,只是里面的布置和陈设不像是原物。东明草堂的东边是范氏故居,我们没有仔细看就到了宝书楼。它虽然在范氏故居的旁边,但是中间被墙隔开,需要穿过一道门,来到另外一个院。好像我们今天的大单位生活区与办公区分开一样。宝书楼这个院就属于办公区了,我想当年这道小门一定有警卫看守。
  院子不大,甚至有拥挤的感觉。三层高的宝书楼坐北朝南,为硬山到顶,白墙黛瓦,面阔六间,介绍说顶层是东西贯通的,象征天字头上的一横。楼门悬挂“天一阁”的匾额,是过去专门藏书的地方。取名天一阁,出自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书最怕火灾,有水就不怕了。恐怕建成六间也是为了体现“地六成之”吧。古人也并非全靠这种精神胜利法,阁前的天一池别看荷花绽放,实际是为了防火特意把月湖的水引来。池南面是用海礁石砌的假山,造型是九狮一象,不知何意,倒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秀美。现在的藏书早已经有了新的现代设施,这里成了供游人参观的地方。不过当我看到老式书柜中金黄色灯光下的古籍展品,心里仍充满了敬畏。因为我知道,过去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珍品,范老前辈几乎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建成后的几百年只有黄宗羲等十多位外姓文化名人进来过。我们今天能够进来,是赶上好时代了。从宝书楼东侧往北,是千晋斋和明州碑林,都是收集和各地收藏爱好者捐献的砖雕和石碑,为天一阁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天一阁南面馆区内还有一个麻将博物馆,里面除去展出了不同朝代的麻将牌的实物,还有不少名人对麻将的评价的书法作品。主办者的初衷是要让人们知道,麻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但是我总觉得与天一阁所体现的不是一种文化,不是一个旋律。

   
   范钦建造天一阁,虽然主观上是对藏书的个人爱好,而且爱到痴迷的程度,但是客观上却干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善举。郭沫若对天一阁题的一副对联,就在大门口。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方”。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看,天一阁的好事好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各地刊印的有价值的书收集起来,等于把涓涓溪流汇集成河,信息价值实现倍增;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编纂《四库全书》立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皇帝下诏修撰四库全书,号召各地进献书籍。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图书638种,其中有96种被收入《四库全书》,有370种列入存目。乾隆皇帝还特意为天一阁题写了“四库广收罗,懋柱出珍藏”。三是天一阁创造的藏书技术,管理办法,为我国古籍收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还敕命测绘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标准和书柜的尺寸,按此数据在全国南三北四建设了七处藏书阁,专门用于存放《四库全书》。不知是否有人考证过,范懋柱说不定还给南北七阁培训过管理知识呢。国家藏书采用民间技术标准,范钦如果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如果用发展的观点看天一阁的历史功绩,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为我们留下了对文化守护的顽强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亲情和私欲,已经不畏强权,几乎成了一种信仰。天一阁十几代人共同遵循一条规矩———“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有效地保证了藏书的安全性,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在宝书楼上,有一个违反规矩的罚则:子孙无故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在常人看来,这些规定太苛刻,好像这里存的不是书,而是范老头的命根子。这算说对了,这些书在范钦的眼里比命都重要。为了这些书,他顶撞过当时权重势大的皇亲郭茵,得罪过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如果不是这样,天一阁的命运会与我国其他民间藏书楼毁灭的命运一样,今天我们也看不到什么了。
   
  范家对藏书的守护决不是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守财奴式的守护,而是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天一阁在编纂《四库全书》中的作用,另外在天一阁历史上,曾经有十多位像黄宗羲那样的文化人被破例饱览藏书。这一方面通过他们把藏书的精华运用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同时天一阁的影响也不断扩大。比如黄宗羲在去了天一阁后就编写了在世面上没有发行的书目,扩大了天一阁藏书的影响。天一阁发展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以后,藏书事业得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书。不光藏书增加到30多万册(卷),而且收藏的文物种类增加。比如1933年天一阁修复过程中,把原来在宁波孔庙中的尊经阁迁到天一阁。不仅增加了百家经典,而且增加了唐代以来的石碑80多块,组成了明州碑林。千晋斋里展出的古砖,也是从小在天一阁旁边长大的古小说戏曲版本学家马廉捐献的收藏品。最近我又看到一则消息,为了适应天一阁发展的需要,宁波市政府又投资7000万元,新建藏书馆5000平方米。我们高兴地看到,范钦开创的事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而且宁波已经有人发起组织天一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天一阁的影响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风雨天一阁》的散文里,从解说的介绍里,都提到一位痴迷天一阁藏书的女子,她叫钱绣芸,是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丘府管家钱先生的大小姐。她酷爱诗书,自己的闺房就收藏了不少书画。她更渴望能够目睹天一阁的藏书,把自己比作书中防虫蛀的芸草。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介绍过芸草:“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有人说在天一阁里可以看到,可惜我没有注意。钱绣芸的名字是否与芸草有关,不得而知。但是她为了能够看到天一阁的书,竟选择了嫁到范家的道路。但是由于范家的规矩,最终她也没有能够看到天一阁的书,抑郁而终。至于她嫁给了谁?我看到三个说法,一是叫范茂才;二是叫范天顺;三是叫范邦柱。至于哪个版本正确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节本身让我们感慨。目前很多网友都体现出对钱绣芸的同情,感叹这是一场悲剧。但是我说钱绣芸的结局是悲壮,她对天一阁藏书的渴求,最终没有看到,是一悲;而她又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天一阁的尊严,这实在是壮烈。假如当年钱绣芸实现了自己的欲望,后来还会有李绣芸。因此我不认为钱绣芸是柔弱女子,而是顶天立地的真君子。理由有二:一是世间一切规矩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天一阁管得那么严,不还是让小偷钻了空子,钱绣芸没能够进去,说明她是君子;二是她光明正大,没有使用“枕头风”之类的伎俩,唆使利用丈夫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看出钱大小姐不愧是知书达理的人。钱绣芸的故事就像一道无形的大门,使多少痴书者望而却步。所以从一定意义说,钱绣芸像范钦的众多后人一样,为天一阁立下大功了。如果有可能,应该在天一阁为钱绣芸树碑立传,因为她客观上成为了天一阁的守护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牙花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