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评论]
对生活独特的发现与冷峻的解剖
何镇邦
读阿成的中篇小说新作《跟踪》,就像读到一位陌生作者的崭新作品似的。以前在阿成的笔记体小说中常常看到的用散淡的笔墨描叙散淡的故事的散文化的叙事看不到了,代之是一种富于神秘色彩、跌宕起伏的侦探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个刚刚“下岗”的人,办了一家“专业从事婚姻过错调查、寻找债务人、追查债款、电话详单、手机汽车定位、欺诈追踪,各类案件调查取证”的“私人调查事务所”。这家事务所,只接了一单生意,那就是接受“一个完全为了体验怀疑和忌妒来到人世上的”王太太的委托,跟踪调查她的丈夫王先生两天的行踪。小说的主要篇幅展示了一个私人侦探两天内跟踪调查王先生的全过程,让我们看到被作家阿成渲染成多么富于神秘色彩的跟踪故事。原来是一位48岁就被“退养”的公务员平板的百无聊赖的生活经历,被刁蛮多疑的妻子怀疑在外面有外遇养小姘的丈夫原来过着一种“哀莫大于心死”提前到来的平淡刻板的老年退休生活,以至让跟踪两天的私人侦探一无所获。于是,我才发现上了阿成的当,原来把这篇《跟踪》当侦探小说来读是大错特错了。阿成不过是利用侦探小说作为包装来叙说他惯常善于叙说的芸芸众生平淡却耐人寻味的日常生活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却把笔端深入到一位提前“退养”的公务员身上和他的内心深处,用阿成惯用的幽默且有点冷峻的笔墨解剖了一个“退养者”的心态。看来阿成还是阿成,万变不离其宗,他仍然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生活的发现者与解剖者。
阿成对提前于48岁“退养”的王先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叙的。一是通过“我”的两天全方位的跟踪,展示他的全部生活内容。第一天,王先生上午9点左右离开家门,先到公共报廊的橱窗前读报,再到美国人开的大超市闲逛,然后到连锁快餐店吃午餐,午餐后到电影院看轮番放映的电影,直至晚上10时左右回家。第二天,也是上午9点左右离家,先到公共报廊的橱窗前读报,接着是到江边“卖呆”,然后到小食品一条街吃油饼、豆腐脑,午餐后到一家大众澡堂泡澡、睡觉直至晚上10点左右回家。这两天跟踪生活的展示,几近于流水账式的记录,阿成正是用这样的笔墨写出了被生活冷落了的王先生刻板的了无生趣的生活。它不仅证明他完全没有王太太所怀疑的在外约会、养女人,而且过着一种过早进入的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没有作为的退休生活。阿成对王先生的描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用一种冷峻的笔墨对王先生这种“退养者”心态进行解剖。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在王先生这样的提前“退养者”身上,我似乎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王太太在给“我”交代“跟踪”任务时曾提到她的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回家后什么也不说,“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差给他上刑了”,还是什么都不说,当然也就不跟她“上床”,没有了夫妻生活。到后边写王先生到大众浴室裸身泡澡时,才写到他两腿根部出现处处被拧伤的紫黑色伤痕,我们才明白王太太原先所说的“什么手段都用上了”的“手段”。这是王先生“心死”的一个明证。当然,最精彩的笔墨是写王先生到江边闲逛时的一段揭示退休者心态的描写,摘引于下:
……
与王先生及王太太生活相对称的是,阿成用了一些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笔墨写了一位便利店的女老板,那位热情为跟踪者“我”推荐糖分少的绿茶饮料和免费提供热茶的很痛快热情的东北女人。这个女老板桂芝的丈夫“跟另外一个女人殉情了”,她则成了寡妇。而作为私人侦探的“我”呢,他的老伴儿已经不打算回来跟他一起生活了,是他“放手启动了她和她第二任丈夫的新生活”,“我”当然也就成了鳏夫。于是第二天老板娘为他“脸上化了妆,头发也收拾了”。第三天,当“我”向王太太交完了差,去了那个便利店,“便利店已经打烊了”,“我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敲开了门,很快,女老板打开了门,她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光辉。”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似乎读到生活中的一股暖流,一种希望。阿成是善于在他的小说中不动声色地给读者一种暗示的,这也正是阿成小说的一个艺术上的亮点。
阿成的小说,尽管叙事策略上有多少变化,有多少花样翻新,但是充满幽默与机趣感,还带有点哲理意味的朴素中见绚丽的文学语言还是一以贯之的。请读读这段话吧:“我知道,作为一个私人侦探,当你对一个人作出了承诺之后,那必然会对另一个人构成‘伤害’,这就是混账生活。不过,需要郑重声明的是,我不是这一伤害的直接制造者,我不过是为了有内容地活着。生活本身太复杂了,幻想既在生活中产生,也会在生活中破灭。对生活,永远不要求全责备。”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很容易把阿成从众多小说家中认出来。这就是阿成小说艺术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2007年5月17日
草于北京亚运村寓所
责任编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