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个熟人[创作谈]

(2006-12-08 20:44:08)

[创作谈]

        我有一个熟人

 

                                      杨少衡

 

数年前,某个深夜,一位熟人给我打电话,称有事,要立刻登门。当时我还在故乡生活,从事的工作比较特别,找的人不少,但是深夜访客也不是太多。这位不速之客时为一方主官,县长,我们不算深交,认识也有十余年了。

当晚其实没大事,该熟人从任职地回家居地,顺道一访。他跟我谈县里的事情,表情很凝重。他说有人在搞他,到处给他发帖,就是发匿名举报信,问我是否看到?我告诉他没有,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我不好多说。

这像是我跟他的最后一次见面。没多久该熟人消失了,俗称“进去”。后来他因受贿罪给判了刑,有十余年之多,案情曾沸沸扬扬。有人告诉我一个细节,说贿者给他送钱,用一个公文包装二十万,到宿舍拜访,随手放在茶几边,告辞时没拿走,一声不吭,如此完成交接。后来报章报道其案时比较简略,未涉及细节,因此不辨所传之准确程度。这位熟人的案子开庭时,其律师为家人重金从京城请来,能言善辩,其亲友曾吵闹公堂,当庭不服。事后人们告诉我一些细节,因所涉熟人,印象特别深,不免感慨也多。

写作《祝愿你幸福平安》时,我想起这位熟人和他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跟他已经是两回事,构思时却有一种契合,更多地在于他所犯贿案本体外的事项。我想在小说里观察某种情感状态,以“恐惧”名之。我还想有一种角度上的变化。类似故事可以有许多观察和表现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不同的认识内容。以往我处理类似题材,多以案件为直接对象:这个人出事了。他出的什么事?他怎么卷入案件的?怎么败露的?案子有何起伏,最后结局如何?常用一个角度,不免有所厌倦,我想在这篇小说里换一个角度试试,结果就写成这个样子,从其妻子角度,以其家人的眼光去描述再现,我管它叫外围包抄,包抄得有些悲伤。我看过别人用这种方式写小说,我自己是第一次试。这篇小说的写作让我有一种新的体验和感觉。我想如果此计可行,那么同一件事或者同一类事于我就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例如本文所涉及的案子,从他的角度是一个小说,从她的角度是另一个小说,从他们的儿子或者他们的长辈之角度,也会是另一个小说。

之所以琢磨这个,是因为我自己陷进去了。我写小说二十余年,这几年写的东西比较相近,主要小说人物均为基层官员。因为自身经历缘故,我熟悉他们。不熟悉的东西让我不踏实,虽觉新鲜,有心表现,却总是缺乏自信。所以我还是写我那些熟人,他们让我有一种真实感。老写一类人就有一怕,唯恐自我重复,所以我琢磨变化。

去年我有六个中篇,主角都为县长,我觉得自己主要写他们的骨相种种,所谓一方首长,手握大权,呼风唤雨,其秉性和权力运行的不同结合,有一些东西值得认识、思索。县长们写了六个,心知应当打住,往下再写什么呢?我试着写了《祝愿你幸福平安》等中篇,主要观察他们的情感种种,这一类目前发了四五篇,每篇一个案子,有杀人案风化案经济案等等。我觉得自己正在成为办案人员。如果我再写下去,希望能写他们的心灵种种,写得好写不好只在其次,有愿望就有动力。

感谢我所景仰的《北京文学》接纳我的努力,还容我借机为我的熟人在此一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